孔永建 張中星
歷史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史觀,使學生形成史感。而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師生對史料的解讀。毫無疑問,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史料就是教材。但有些教師對教材頂禮膜拜,將歷史教學降格為“講教材”“背教材”和“考教材”。這樣的歷史教學,學生雖能獲得高分,但卻不能形成史學素養(yǎng)。所以,重視證據(jù)意識,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
一、重視證據(jù)意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求真務實精神
在很多人意識中,“學歷史就是學怎樣記憶”,這淡化、窄化了歷史教學的作用。歷史真實和歷史材料真實是兩回事。歷史應該真實,歷史材料并非歷史本身,因此歷史材料的真實性只能是相對的。作為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必須重視證據(jù)意識。證據(jù)可以是正向、旁向佐證,也可以是逆向否證。
部編歷史七下第二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主要講述了唐代盛世局面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但教材概括顯得單薄,尤其是教材突出了唐太宗和唐玄宗兩位帝王的歷史功績,對武則天的介紹很少。為此,筆者讓學生課后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史料,探討“唐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人物(如帝王等)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對之進行客觀評價,從而深層次分析唐代盛世局面的成因。證據(jù)不僅彌補了教材書寫的空白,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二、重視證據(jù)意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歷史是感性的,因為一切歷史其實就是“人”的歷史。歷史更是理性的,因為借助歷史,不僅可以洞察過去,更可以審視現(xiàn)在,展望未來。歷史教學,應當培養(yǎng)出能獨立思考的大寫之“人”。重視證據(jù)意識,有助于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辨力。歷史教學最大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運用史料,盡可能準確判斷、還原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重視證據(jù)意識,就是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研究法。所以,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尋史料,引領學生精神成長。
部編歷史教材七上第三單元詳細介紹了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教材對秦始皇的是非功過只是只言片語的概括,導致學生感受、體驗不到秦始皇的具體貢獻,更看不到秦始皇所犯的具體過錯。為此,筆者援引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對秦始皇能一分為二地展開評價。比如: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完成了中央集權;但過度專制也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讓秦王朝最終走向滅亡。學生在探究歷史中反思、批判歷史,汲取歷史智慧。
三、重視證據(jù)意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歷史教學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人文情懷。當下的學生,往往歷史思考力不足,他們在運用史料時容易斷章取義。還有一些學生,在對待史料時容易偏激。所以,對于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要讓學生學會理性看待。只有擁有人文情懷,學生才能站在“人”的立場上,審視歷史。
《辛亥革命》一課中,孫中山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同盟會革命綱領,并且將之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停留在概念記憶的層面上。筆者援引相應史料,對“三民主義”給予形象化闡釋。例如,當時清政府沒落、腐朽,只會屈服于西方列強,國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被首當其沖地提出來了。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要建立一個人民擁有權力的國家,這就是“民權主義”,等等。經(jīng)過詳細分析,學生不僅認識了“三民主義”,而且還理解了“三民主義”的先后順序。證據(jù),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品格和史學素養(yǎng)。
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不僅需知曉相關歷史知識,更需要發(fā)展歷史思維,形成歷史判斷力和歷史鑒別力。在歷史教學中,重視證據(jù)意識,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求真務實精神,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