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艷,項潔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江蘇徐州 221000)
卒中患者在恢復過程中,最常見功能障礙是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問題?;颊咴缙诔兄夭蛔悖胶夤δ懿罴爱惓5倪\動模式是影響步行能力恢復的主要因素[1]。患者能不費力地用健腿站立,偏癱腿放松,這是正常行走擺動期的先決條件[2]。卒中后大部分患者難以將重心轉移至健側,是由于卒中后健側平衡負重不足,需要雙腿維持平衡且在重心轉移過程中易誘發(fā)上下肢聯(lián)合反應。常規(guī)康復訓練往往比較重視患側腿負重能力,忽略了健側肢體的平衡能力。該研究通過對于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間恢復期卒中患者給予健側的負重及平衡訓練,旨在討論卒中康復治療過程中,首先介入健側負重訓練,對于病人平衡功能及平衡的影響。
選擇在該科進行康復治療的30例卒中偏癱患者。年齡18~70歲,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入選標準為:(1)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3];(2)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頸內動脈系統(tǒng)的單側病灶并初次發(fā)病者;(3)病情穩(wěn)定,無明顯認知障礙,可接受一般指令;(4)站立平衡Ⅱ級患者;(5)簽署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嚴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嚴重認知障礙的不能配合的患者(MMSE<16分);(3)嚴重心血管疾??;(4)存在前庭、小腦等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
將患者3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基本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基本資料的比較(±s)
組別男/女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月)對照組(n=15)觀察組(n=15)χ2值/t值P值10/5 8/7 0.556 0.456 58.16±5.64 57.98±5.75 0.087 0.932 4.35±1.37 4.41±1.29 0.123 0.903
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及藥物治療,運用神經促通技術、理療、作業(yè)等常規(guī)康復治療,平衡負重訓練分別按照以下兩種方案進行,均30 min,6 d/周,共4周。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單腿及平衡訓練,常規(guī)平衡康復訓練原則:由易到難,重心由低到高,支撐面由大到小,由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由睜眼到閉眼,逐漸增加難度?;紓葐瓮蓉撝卦瓌t:(1)零負重即患肢不承受任何身體的重量,呈完全不受力狀態(tài);(2)部分負重即患肢僅承受身體部分受力狀態(tài);(3)全負重是指肢體完全承受身體負重[4]。方法:患側正前方放組合訓練梯凳,從10~40 cm逐漸增加負重高度及時間。
觀察組在常規(guī)平衡訓練原則上,給予健側負重及平衡訓練。方法是:(1)健足向前邁一步,緩慢將患足抬起至足跟離地,重心充分移至健側,且步寬及步長保證在標準步行參數(shù)內,患側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盡量保持在正常擺動前期姿勢,若無法完成,可給予輔助,逐漸減少輔助;(2)患者患側放置一梯凳,高度在20~30 cm左右,將患側足放于梯凳上,保持健側負重站立,且站立時身體無歪斜及傾倒,步寬保持在正常步寬,患側足、膝關節(jié)保持中立位,若無法完成,可適量予以輔助。
訓練過程中應時刻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避免過度疲勞。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 平衡量表(BBS)、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進行評估。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均數(shù)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4周康復治療,兩組的FAC、BBS、FMA評估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s)
組別FAC(級)治療前 4周后BBS(分)治療前 4周后FMA(分)治療前 4周后對照組(n=15)觀察組(n=15)t值P值4.52±1.24 4.60±1.21 0.179 0.859 2.56±0.87 1.38±0.64 4.231 0.000 31.02±4.37 31.10±4.28 0.050 0.960 40.58±5.79 48.76±6.51 3.636 0.000 15.62±3.01 15.48±3.15 0.124 0.902 23.89±4.17 30.12±5.68 3.424 0.002
卒中患者可出現(xiàn)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礙導致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影響患者步行的安全性,增加跌倒風險[5]。卒中后偏癱患者早期步行時常出現(xiàn)以下問題:(1)擴大支撐面獲得平衡穩(wěn)定;(2)過早的跨步,即稍有重心偏差便馬上跨步;(3)上肢抓物維持平衡?;颊咴噲D站立時很多病人會偏向一側或向后倒,且大部分患者將重心移到健側,然而因為健側負重及調整能力相對于卒中之前明顯減退,又會繼續(xù)加強以上問題。
正確對線的負重站立是減少下肢痙攣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良好的單腿負重站立、重心轉移能力,需要患者具備預期姿勢和不斷進行的姿勢調整能力,卒中后,讓患側肢體快速有以上能力是比較困難的。
該研究通過對患者步行訓練前給予健側負重及平衡訓練,一方面讓患者健側腿在前,患側緩慢抬起足跟,在正確的對線情況下負重,讓患者學會放松患側肢體,保證步行擺動前期正確的運動模式,患者容易邁出患側腿且步態(tài)良好;一方面通過加強健側單腿負重及平衡能力來強化正常單腿站立時所需要髖膝踝的角度、力量及感覺。通過以上方式強化正確的運動模式,其原因在于相對健側的運動、感覺和中樞神經調控能力良好,但在訓練過程中,治療師應嚴格把握健側肢體的過度使用,當健側負重訓練至患側不過度使用且可選擇性用力時,可逐漸給予患側常規(guī)的負重訓練。
卒中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先給予健側負重訓練,患者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 平衡量表(BBS)、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值較常規(guī)康復訓練明顯提高,顯示早期強化健側負重及平衡能力訓練對患者的步行及平衡能力的提高有顯著性的意義,這也給予臨床康復治療提供一些新的參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