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潘子正
“天色漸晚,希瓦瓦島珊瑚色的沙灘上,洶涌的波濤仍不知疲倦地翻卷著。經(jīng)過一整天的奔游,六位騎士正在惜別,霞光將六匹駿馬染得光彩奪目,特別是那匹通身棕紅、額頭卻烙著一塊白印的馬兒,看上去那樣聰穎而又乖巧……”來到馬克薩斯群島的希瓦瓦島,記者親身領(lǐng)略了著名畫家高更于1902年在畫作《海灘上的騎士》中描繪的場景。在海岸偶遇的幾位騎士仿佛是從100多年前的畫中一下子穿越出來那般,鮮活而富有朝氣。
巧設(shè)圈套
馬克薩斯群島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的一部分,距著名的大溪地島有1600多公里,也是畫家高更度過余生的地方。他畫筆下的馬就叫馬克薩斯馬,當?shù)厝耸褂盟鼇韯谧?、狩獵、深入高山或者馱運游客。自然狀態(tài)下的馬克薩斯馬屬世界上極少數(shù)現(xiàn)存的野馬,它們只生活在瓦胡卡島、希瓦瓦島以及普瓦島上。要讓它們變成溫順任勞的坐騎,必須經(jīng)過野外捕獲和人工馴服。島民帕克在島上高地經(jīng)營一家農(nóng)場,假期間常有年輕人向他求教學習捕獲野馬的技能,記者有幸隨他們參加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套馬全程。
當日,記者和捕馬隊一行十多人來到島上中央高原,其中既有經(jīng)驗豐富的騎士,也有初試牛刀的后生。我們在一處坡地遇到野馬群,大家先從遠處靜觀,避免打草驚蛇。時機成熟后,一個小分隊埋伏在山谷下的灌木叢,數(shù)人爬上大樹用木桿準備好套馬的韁繩,另一隊人馬上山圍堵馬群。老練的騎士用機智的手法讓受驚的馬群按照預想路線奔向樹叢,領(lǐng)頭的是一匹油光黑亮的公馬,它帶領(lǐng)馬群逐漸逼近,縱身一躍跳過灌木。它身后的數(shù)匹馬兒也這樣一躍而過,記者看著套馬人幾次揮舞韁繩卻不得要領(lǐng)。這時帕克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求大家冷靜,重新布好韁繩等待第二撥野馬到來。就在他部署戰(zhàn)略的時候,數(shù)匹野馬又奔馳而過,其中一匹棗紅色馬兒向前沖刺時直中圈套,它套著繩索呼嘯而去,強大的力量險些將套馬人拉下大樹。只見套馬人快速甩掉木桿,轉(zhuǎn)手牢牢抓住繩子,周圍的同伴立即上前幫忙,馬兒終于被索套牢牢困住,一行人爆發(fā)出歡呼。
溫柔馴服
一匹成年馬克薩斯馬重約300公斤,捕獲它們除了靠智慧更是一個力氣活。野馬雖被套住,可它前仰后踢,鉚足力氣不肯就范。記者見它來回逃命狂奔,差點帶著扯斷的樹枝傷及眾人,而它自己也被越拉越緊的繩索勒得難以喘息,鼻孔大張,口出粗氣,眼睛周圍漲得發(fā)紫。形勢變得十分緊迫,帕克警告大家最關(guān)鍵的時刻到了。他親自上陣,一邊用另一個更粗的繩套套住馬脖子,一邊緩緩松開先前的細繩索。馬兒得以喘息,經(jīng)過一番激烈搏斗,它雖然不讓人們貼近觸碰,卻也不像先前那樣狂蹬亂踢。
馬兒安靜下來后,大家開始欣賞它的美:靚麗的棗紅色澤、結(jié)實圓潤的體型,這匹約5歲的雄性駿馬讓在場的每個人都難以停止贊嘆。按照當?shù)仫L俗,在誰家土地上套到馬兒,馬兒就歸誰所有。記者看新主人馬努在它耳中吹一口氣,然后用馬嚼子替換了馬脖子上的繩套,半小時前還桀驁不馴的野馬竟然乖乖跟著牽引移動起來。這個絕活是讓馬兒通過耳朵熟悉主人的氣息,讓它明白捕獲它僅為馴服而非殺害。隨后,馬努牽來另一匹家馬陪伴,獵物徹底安靜下來,跟隨眾人下山回到村落。
順利牽著新馬回村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還要讓它甘心被主人騎上后背。為此,記者又跟著馬努和帕克感受了一把“海上馴馬”的奇特。馬被牽著慢慢走下海灘,逐漸適應海水環(huán)境。當馬努行至海水齊腰的地方,帕克指揮他躍上馬背。記者見棗紅大馬輕甩一下馬鬃,猶豫片刻便就范了。帕克解釋道,和陸上馴馬相比,海上馴馬就算出現(xiàn)人仰馬翻,大家都跌落在不是很深的水中,不會致傷,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馴馬人還可利用這段時間,對馬進行撫摸和刷洗,加深信任和感情。這個訓練要反復數(shù)次方可讓野馬完全適應被騎。
祖先不野
對馬克薩斯人來說,會打獵、會捕魚、會套捕并馴服野馬是一個少年成長為男人的標志。如今很多馬克薩斯年輕人在外地求學或工作,但是他們的“騎士夢”并未泯滅,一些人會利用閑暇或者假期回到故土,親自學習套捕并馴服一匹野馬。希瓦瓦島上現(xiàn)在生活著約600匹野馬,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它們既不是群島上的原始物種,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野馬。在法國人取得馬克薩斯群島并將其作為政治犯的流放地后,1842年法國海軍和傳教士從智利帶來馬、驢、牛以及山羊等家畜作為禮品送給當?shù)刈彘L,期望以此平息紛爭、換來合作。由于當?shù)匦叛霾恢鲝垰⒙?,其中一些被放生的馬兒經(jīng)過數(shù)十年自然生活恢復了野性,變成如今聞名世界的馬克薩斯野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