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霞,何桂珍
(1.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禪城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2.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羅格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廣東 佛山 528000)
高血壓疾病臨床上較為常見,原發(fā)性高血壓在該疾病中占比95%,多見于中老年群體,以心脹、心悸、頭暈、健忘、失眠等為主要癥狀,容易導致患者眾多疾病,對患者臟器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上常使用藥物治療該疾病,常見有左旋氨氯地平,雖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并不理想[1]。厄貝沙坦為管緊張素Ⅱ受體抑制劑,降壓作用顯著。此次研究中,選擇我院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對其應用氨氯地平及厄貝沙坦聯(lián)合治療,觀察患者治療效果。
選擇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高血壓患者80例實施此次研究,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高血壓;(2)存在甲狀腺疾病、腫瘤、腦卒中、風濕病、冠心病、糖尿病患者;(3)存在嚴重心臟瓣膜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4)對此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患者;(5)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觀察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2~82歲,平均(59.68±5.41)歲;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40~80歲,平均(59.31±5.54)歲。兩組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左旋氨氯地平治療,患者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43054;生產(chǎn)單位: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5 mg;劑型:片劑),每日1次,每次2.5 mg;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增加厄貝沙坦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996;生產(chǎn)單位: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0.15 g;劑型:片劑)治療,口服,每日1次,每次125 mg。兩組治療時間均為8周。
觀察兩組肝功能異常、心悸、頭暈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兩組DBPV(舒張壓病變性)、SBPV(收縮壓變異性)、DBP(舒張壓)、SBP(收縮壓)變化;觀察兩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判定標準:SBP(收縮壓)降低程度在20 mmHg及以上,DBP(舒張壓)降低程度在10 mmHg及以上,為顯效;DBP降低程度在10 mmHg以下,SBP降低程度在10 mmHg以上,在19 mmHg以下,為有效,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17.0軟件中進行分析,DBPV、SBPV、DBP、SBP等計量資料比較使用t來進行檢驗,用(±s)表示,肝功能異常、心悸、頭暈計數(shù)資料使用x2來進行檢驗,肝功能異常、心悸、頭暈等用率(%)來表示,(P<0.05)為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0%,對照組為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n(%)]
觀察組治療后DBPV、SBPV、DBP、SBP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血壓與變異性血壓變化對比(±s)
表2 血壓與變異性血壓變化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DBPV SBPV DBP SBP觀察組 40 9.89±2.16 7.23±2.14 74.32±7.46 125.15±8.41對照組 40 13.58±3.25 10.75±2.15 80.36±8.75 132.06±8.74 t 5.980 7.339 3.322 3.603 P 0.000 0.000 0.001 0.001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效果對比 [n(%)]
高血壓臨床上較為常見,可造成患者腎、腦、心等靶器官損害,誘發(fā)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等并發(fā)癥。高血壓靶器官損害與血壓水平關系密切,并且血壓變異性程度對高血壓靶器官損害具有一定影響[2]。
血壓變異為血壓基本生理特征,健康人血壓血壓變異表現(xiàn)為杓型血壓,早晨6點~10點及下午4點~8點血壓各有一個高峰,晚上1~2點血壓最低,屬于正常變異[3]?;颊哐獕簳円构?jié)律消失或者減弱,增加血壓變異,且血壓水平越高,BPV也越高。高血壓靶器官損害與BPV損傷為正相關關系。機制:(1)觸發(fā)炎性反應。(2)凋亡心肌細胞。(3)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3)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使用降壓藥物不同,對BPV的降低程度也不同,并且不對降壓水平有依賴[4]。此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苯磺酸氨氯地平及厄貝沙坦聯(lián)合治療高于僅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其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1)RAAS系統(tǒng)對血壓變異性進行了參與,厄貝沙坦通過對RAAS系統(tǒng)進行阻斷,可提升血壓變異性降低效果[5]。并且苯磺酸氨氯地平與厄貝沙坦可降低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尿微量白蛋白、左室重量指數(shù),并且厄貝沙坦可對心臟及腎臟靶器官的機制進行改善不但可阻斷RAAS系統(tǒng)的激活,并且在降低血壓變異性中具有重要效果。BPV與患者腎臟損害具有密切關系,BPV升高可有效預測外周小血管阻力增加,夜間BPV增加與尿微量白蛋白分泌呈現(xiàn)正相關[6]。IMT可對患者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行有效反應,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血壓變異性越高,對管壁的傷害就越嚴重,可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的進展進行促進,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苯磺酸氨氯地平與厄貝沙坦在降低BPV中作用顯著,對動脈粥樣硬化癥狀進行改善。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DBPV、SBPV、DBP、SBP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0%,對照組為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兩種藥物共同治療具有顯著效果,對患者快速康復具有重要作用,可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綜上所述,將左旋氨氯地平及厄貝沙坦聯(lián)合用于原發(fā)性高血壓疾病治療中,可提升患者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對患者血壓變異性進行改善,具有臨床使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