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俊輝 王暢 麻晶雪 趙彩會 王嚴培
摘 要 大學生法律志愿服務對于推動我國公益性法律服務事業(yè)、實現法治社會、共建法治文明、促進社區(qū)治理、完善法律服務和提高大學生自身專業(yè)能力和法學素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開展法律志愿服務活動,進行街道走訪、填寫調查問卷,得出結論。同時就許多制約法律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對策,以保證建設法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實現。
關鍵詞 法律志愿服務 法律志愿實踐 法律援助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校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金項目(項目名稱:佳木斯大學法律志愿服務活動調查研究,項目編號:xzrwsk2018-18,主持人:單俊輝 ?指導教師:田金花)。
作者簡介:單俊輝、王暢、麻晶雪、趙彩會、王嚴培,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2015級法學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84
一、對法律志愿服務現狀的分析
法律志愿服務的現狀,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期就已經產生了, 在我國許多高校已經開始著手建立以在讀于法學專業(yè)的學生群體為主體的法律志愿服務部門, 這一活動的目的主要在于讓各高校的學生能夠運用已獲得的法學知識對落后、貧困、不懂法的群眾進行有益的宣傳以及援助。二十多年后, 在不懈的努力下,由法學專業(yè)的學生為主要組成部分的高校法律志愿服務隊,已經逐漸成為了中國法律服務部門中充滿新動力與新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國各大高校著手組織在校大學生來開展法律志愿服務,它不僅利用了自身法律資源,而且有利于提高法學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沒有相應條件及能力尋求法律服務的貧困大眾,緩解了法律上巨大的需求壓力,也讓高校大學生學有所用。目前,在我國國內大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法學志愿服務隊,其主要由在校大學生組成,實踐經費依靠學校提供補助,實踐工作的相關疑難問題依靠在校教師的指導,大多學校均采取此方法來進行法律援助服務。目前,高校進行法律志愿服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趨勢。高校開展的法律服務免費面向社會大眾,使許多當事人能夠有機會使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法律志愿服務的實際調研
近期,我們進行了法律志愿服務的社會調查,本次調查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為主要參照對象。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要產業(yè)的地區(qū)。隨著我國在農村建設方面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以至于人與人間的法律關系多樣化日益明顯,與之而來的,農民間糾紛種類也更加復雜多樣。由社會趨勢的影響,我市所附鄉(xiāng)村法律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可我市目前針對于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法律服務體系還滿足不了新增的需求,供求矛盾日益嚴峻。在調研中,我們首先進行了社區(qū)實際走訪,這次調研走訪深入到了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對部分困難的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低保戶、殘疾人等上門提供法律幫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家的問題,提升了廣大群眾對于法律意識的關注程度。
為了實現更好地幫助人民群眾,了解居民身邊發(fā)生的諸多法律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幫助,能夠有效提升實踐效果。所以,調研實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實際走訪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落,宣傳法律相關知識。
2.實地調研農村、鄉(xiāng)鎮(zhèn),初步了解群眾們所需解決的各種問題。
3.對有困難的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低保戶、殘疾人等特殊人群,開展有針對性走訪。
4.由學生收集被調研對象的意見和調查材料。得出具體內容與數據,根據真實情況,進行統計整理,得出了最終結論。
經實地對農村居民走訪發(fā)現,群眾對法律的了解程度普遍與年齡、社會背景、經濟狀況、學歷、從事業(yè)務有關。同時,我們對400名村民以及城鎮(zhèn)周邊居民的發(fā)放問卷的結果顯示:
40歲以上的農村男性居民的法律意識大于40歲以上的農村女性居民。其了解法律知識的渠道是電視節(jié)目、廣播電臺。40歲以下的城市女性居民獲得法律知識的渠道是互聯網,如微信、百度等電子應用。她們的維權意識大于40歲以下的城市男性居民。以購物時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為例,63.58%的男性居民都無動于衷。而73.74%的女性居民都會到商場討說法或到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我們調查居民后發(fā)現在他們面對合法權益侵害時,83.97%都會選擇向法院或公安提出自己的困難,14.03%的居民會選擇政府等行政機關。經過調查后的居民中,94%的居民表示希望得到法律幫助,而其中他們遇到的困難中民事案件占據大多數,其中涉及的問題主要是關于婚姻糾紛、借貸糾紛、合同糾紛,而刑事案件以及行政案件所占比例相對較少。調查的對象中大學學歷以上人群或國家公職人員、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他們的法律意識相對于其他受調查人普遍較高,了解法律知識的渠道更多,個人維權意識更強。
三、法律志愿服務現存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調查后,我們逐步推進了法律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不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得到了一定的進展。團隊中的成員們從活動中增長了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也將自己的所學所用轉換為實踐經驗,提高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同時,大學生隊伍的參與也擴充了法律志愿服務者的隊伍,增強了整個志愿服務團隊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還讓參與的大學生們明白了獲取知識的地方不僅僅是課堂,通過社會實踐更加能檢驗大家對知識的掌握。
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任務的進行并不容易,其中凸顯的問題很多,問題的角度多元, 我們慢慢也發(fā)現了一些需要解決和改進的地方。
(一)學生法律服務志愿者的身份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得不到相關部門的認可
法律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 我們學生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法律志愿服務工作當中來。但是我國目前的學生參與法律志愿服務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支持,學生參與法律服務的身份缺乏明確的定位,也正因為國家沒有明確大學生在法律服務中的作用,導致學生在解決法律問題中往往缺乏被當事人所信服的身份。當事人對對學生的活動認為只是簡單的課外活動,并不會有實質性作用,對這類活動缺乏重視,這也是導致法律志愿服務活動很難開展的主要原因。為此,這也提示了我們有必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學生參與法律志愿服務的相應權益,因此有必要推行一系列的活動讓人們了解大學生法律服務。
綜合多方考察研究,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以下解決對策。國家可以通過改革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的形式,并不僅僅允許在校大四應屆生和往屆畢業(yè)生參加考試,應該讓在校大學生也有資格參加司法考試, 并通過實習取得成為律師的資格。這樣不僅僅可以解決實踐中所困擾的身份問題,還可以提高法學本科生的學習熱情,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專業(yè)素質。我們還應盡可能規(guī)范法律援助志愿隊伍的相互關系,提高成員的個人素質,并加強與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部門的溝通共建, 使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務的工作在整體上得到支持與幫助。
(二)學生面臨畢業(yè)、就業(yè)、考研的多方壓力, 實踐中出現銜接不當, 流動性大的問題
法律志愿服務活動中, 參與活動的學生大多為高年級學生,他們有一定的法學專業(yè)知識基礎,還同時有低年級熱心法律志愿服務事業(yè)、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參加。但是學生日常還要面對上課,校園活動的問題,時間上不能做到隨叫隨到、隨提出隨解決,而且高年級的學生還面臨實習就業(yè)或考研考公的多方壓力,解決問題中遇到需要上訴和需要特殊程序審理的案件時,時間上會產生很大的矛盾,所以做好學生流動中的銜接工作,是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通過有法律執(zhí)業(yè)資格的教師直接負責案件的統一管理工作,做好案件的檔案化、區(qū)塊化管理,盡可能做到相關資料的備份一案一檔、有據可查,使上下銜接工作更加簡便及時。還要及時督促辦案學生必須做好案件的實體交接工作, 特別是持續(xù)時間長的案件, 應及時做好辦案筆記,標記好相關注意事項,讓其他人能夠及時了解案情。
(三)教學資源有限與運轉經費的不足制約了大學生法律援助活動
法律志愿服務活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對帶隊教師要求較高,既要求有教學經驗,還要有實踐經驗,并且要求教師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指導學生辦理案件。但實際上在當今教育環(huán)境下,能夠承擔該任務的教師數量有限。因此法律志愿活動還涉及到指導教師培養(yǎng)與配備的問題。并且,法律志愿服務活動是通過提供幫助服務的形式進行的一種實踐性教學, 是成本較高的一種教育模式,由于法律志愿服務活動不屬于國家規(guī)劃下,不能夠申請到政府的援助資金;也不同于社會上民間法律援助組織可以得到相關單位的贊助,因此活動進行中常常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例如,調研活動中,調研隊成員多次往返佳木斯市下屬大八浪鄉(xiāng)調研,學校僅提供了來回交通費,而例如打印問卷,餐飲補助等資金都沒有得到贊助,導致法律志愿服務活動將長期和有效的開展更加困難,正所謂是“欲渡無舟楫, 徒有羨魚情”。所以僅依靠學校院系撥款來保障服務建設,不僅經費籌集有困難,而且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也難以得到保障。
(四)缺乏長效考核機制,實踐過程效率不高
目前許多高校將法學實踐教學的法律志愿服務已經成為了學生社會實踐的一項主要內容,最普遍的實踐形式是利用寒假、暑假或法律宣傳日,在學生會及學校團委組織開展進行。但是這種方式既沒有深入了解社會的真實的需要,也沒有區(qū)分學科與專業(yè)間的短暫性、臨時性的社區(qū)實踐活動,沒有長效的運行機制以及規(guī)范化的管理制度,往往是形式主義較強,實質上沒有效果或者收效甚微,很難有效地提高參與學生的相關實踐能力。
其次,實踐過程中社區(qū)公益服務工作量大,工作繁瑣也是實踐過程中一項主要的阻礙矛盾。而且群眾們對大學生開展公益法律服務的信任度不高,不能夠很好的讓工藝進行下去。這些問題都影響了大學生公益法律服務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服務熱情和工作效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負面表現更加明顯。
因此建立長效機制刻不容緩,首先應組建學生社團,配備指導老師進行系統化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機制,協調成員間的工作分工。定期接受新成員的加入,為社團增添新人才,保持工作的活力,為更加有效的開展法律志愿服務提供扎實的保障。還應定期組織社團成員學習專業(yè)知識,進行專業(yè)測試,增強權威性,為更好地服務于民提供專業(yè)知識的保障。對每次進行的法律志愿服務,都必須要實時考核,設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切實增強法律志愿服務者的熱情。確保法律志愿服務更高效、更長期、更穩(wěn)定。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法律志愿服務會為社會的公益活動做出巨大的貢獻,在促進法律志愿服務與法治國家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大學生法律志愿服務模式向多渠道、多元化的運行與服務模式發(fā)展是必然發(fā)展趨勢。本文通過調查佳木斯市周邊農村及城鎮(zhèn)居民,在得出一些科學的結論時,也分析出了大學生開展法律志愿服務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 提出較之合理可行的建議,希望能解決高校法律志愿服務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 讓大學生法律志愿服務發(fā)展更加流暢,同時,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掘到服務內在的潛能與智慧,提高學生們解決法律問題的實務能力,建立長效的法律服務機制。
參考文獻:
[1]何彥辛.“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研究[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
[2]褚佳磊.大學生法律援助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6.
[3]黃共興,苗泳.“大學生法律援助——診所法學教育”的發(fā)展困境及其解決[J].學理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