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我意識到應該和病人成為朋友,貼心的朋友該做什么,那我就做什么!”銀婧覺得,能成為病人生命里最后認識的朋友,很幸運。
7月8日,上午9點,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住院部14樓,安寧療護中心A13病房。
“我媽媽有時會神志不清,你說她會不會把我認成別人?”
“不會的,別多想,你一定是阿姨最后一個忘記的人?!?/p>
對話者是癌癥晚期病人家屬宋揚和護士銀婧。聽了護士的回答,宋揚的淚珠開始在眼里打轉(zhuǎn)。
查房流程結束后,銀婧合上病情筆記準備離開,臨走時笑著對宋揚的母親說:“阿姨,您今天真漂亮!”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臉上露出一抹微笑。
宋揚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在安寧病房,這種溫馨的場面很多。“我媽媽病房的主管護士銀婧屬于開朗活潑型,遇事處理靈活,與病人溝通親切有禮,我媽媽很喜歡她?!?/p>
而在首鋼醫(yī)院安寧療護中心,多位癌癥晚期患者和他們的家屬都發(fā)自內(nèi)心感謝這些護士,“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是這些白衣天使,讓患者得到了更多愛與陪伴。”一位家屬說。
銀婧說,能讓患者在生命晚期得到溫暖并有尊嚴地離開,是安寧療護中心醫(yī)護人員的終極使命。
笑容是每天第一份禮物
不僅銀婧愛笑,她說安寧療護中心的9名護士工作時都是微笑著的,“我們本來就喜歡笑,微笑也能讓病人感到親切、輕松?!?/p>
早上8點,早班護士便開始一天的工作。換好工作服,第一件事是對各自負責的病房進行“掃床”。
“掃床”是整理病人床鋪,為病人翻身、做基礎護理、查看皮膚等。結束后,護士長孫文喜會帶領交班護士和接班護士一起“轉(zhuǎn)”病房,在床頭進行工作交接,早晚班護士交流病人病情、特殊變化及夜間情況,也會和病人進行溝通。
這一看似簡單的工作流程,在宋揚看來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每天早上,她們一進病房,我和媽媽就知道新的一天開始了。護士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和媽媽收到的第一份溫暖的禮物。”
轉(zhuǎn)完安寧療護中心的14間病房,孫文喜會對護理工作進行點評和總結,指出當天的重點工作和注意事項。之后,護士們開始對負責的病人進行治療。
說是治療,其實是一些常規(guī)程序。銀婧會推著治療車,為病人輸液、換藥、測血壓血氧和心率。面對床上的病人,她會詢問他們前一晚的睡眠情況,“我們還會觀察病床的高度是否合適、呼吸是否順暢?!?/p>
如何讓病人欣然接受這些簡單的治療,也是銀婧和同事們每天要面對的問題。
由于輸液時間太長,宋揚的母親對輸液有些反感,急起來會沖她發(fā)脾氣。宋揚說,在進入安寧病房前,她只能要求腫瘤科病房的護士馬上撤掉輸液管。
但在安寧病房,銀婧總是笑瞇瞇地耐心勸說:“阿姨呀,咱們平時吃的食物不夠,輸液是為了補充營養(yǎng)。您再輸一會兒試試,如果實在不愿意堅持,咱們再想辦法,隨時喊我過來?!?/p>
“往往哄著哄著,又輸進去多半瓶?!碧崞疬@些細節(jié),宋揚對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們充滿敬意。
生命里最后認識的朋友
“銀婧,你外賣訂什么?”午后1點,護士站里的護士問剛從一間病房出來的銀婧。
“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幫我點一份?!闭f話間,銀婧推著治療車快步走進另一間病房。
在安寧療護中心,護士們的午餐總是隨便點些外賣,這已經(jīng)成了常態(tài)。因為如果正常到食堂用餐,算上排隊打飯、吃飯、等電梯的時間,要花費將近一個小時。
“點外賣就可以省出這個時間,如果期間病人有需要,我們就可以隨時到位?!便y婧說,由于安寧療護中心病人多且狀況復雜,“一旦病人和家屬需要護士,我們卻因為吃飯這點小事無法第一時間趕到,病人的情緒有可能就會受到影響?!?/p>
2017年3月,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安寧療護中心正式掛牌,那時銀婧還在醫(yī)院腫瘤科工作。對于安寧療護,她當時還沒有概念。
銀婧2009年成為一名護士,在腫瘤科工作多年,早已習慣了面對各種“痛苦”的病人。但在腫瘤科時,她更多的是按照醫(yī)囑進行護理,一般不會和病人及家屬深入溝通。
進入安寧療護中心后,溫馨的裝飾風格使她眼前一亮,她發(fā)現(xiàn)這里的護理工作雖然也要按時查房、用藥,但更多的是針對病人和家屬心理層面給予寬慰。
在銀婧看來:“安寧療護提供的服務,不是為了治療疾病或延長生命,而是盡可能地減輕病人的痛苦和不適,改善生命結束前的生活質(zhì)量,讓每個生命都帶著尊嚴離開?!?/p>
“后來,我意識到應該和病人成為朋友,貼心的朋友該做什么,那我就做什么!”通過單位的培訓和自身積極的學習,銀婧現(xiàn)在已經(jīng)適應了安寧療護中心的工作,而且越來越喜歡。她覺得,能成為病人生命里最后認識的朋友,很幸運。
“媽媽每況愈下,我有時會向銀婧咨詢媽媽未來身體、情緒各方面的發(fā)展狀況,她的解答對我很有啟發(fā)。有了這些貼心的護士,我覺得自己不孤單了?!彼螕P說,如果是在家里照顧媽媽,自己一定會面對許多棘手的問題,會感到無助。
家屬比病人更需要溫暖
“爺爺,您下樓一定要拿上手機。”“爺爺,您一定要記著戴上病人手環(huán)?!薄盃敔敚晃胰湍I吧!”
中午,住在A11病房的84歲老人李恩軍(化名)換下病號服,準備出去買炸雞排。經(jīng)過護士站時,銀婧和同事們不停地提醒。
李恩軍幾年前患上了前列腺癌,得知治療無望后,他選擇住進了安寧病房。雖然疾病日漸嚴重,但眼下生活還可以自理,他經(jīng)常獨自行動。
李恩軍告訴記者,護士們每天都陪他聊天、開玩笑,讓他很開心,就像在家里一樣?!斑@些孩子每天爺爺、爺爺?shù)亟兄?,真誠地和我說話,有時候真的可以減輕身體的疼痛感?!?/p>
但在安寧病房,并不是所有病人都像李恩軍一樣,可以獨立活動。14間病房里,更多是生活無法自理的患者,他們躺在床上,不時發(fā)出痛苦的呻吟。
“病情的惡化讓這些病人極度情緒化,經(jīng)常發(fā)怒、喊叫。”銀婧說,遇到這樣的病人,她們一方面依然微笑著護理病人,另一方面會主動安慰病人的家屬,“這個時候,家屬往往比病人更需要溫暖。”
在安寧療護中心,護士們更容易受委屈。進入安寧療護中心工作前,銀婧聽到過不少護士被家屬無端埋怨的事情,對她觸動很大。
銀婧告訴記者,護士遭到埋怨會感到委屈,但對于家屬她也充滿同情,“希望他已經(jīng)從痛苦和掙扎中走了出來?!?/p>
目前,已有近400名癌癥晚期病人在首鋼醫(yī)院安寧療護中心離世。每次有病人離去,銀婧和同事們都會難過好一陣。但她們堅信,這些逝者在生命的最后時間是有尊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