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文,熊庭永,崔向宇,張 浩,李施慶,宋恩祥
(1.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能源與礦業(yè)學院,北京 100083;2.嵩縣山金礦業(yè)有限公司,河南 嵩縣 471400)
上向進路充填采礦法作為開采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礦體常用方法,能夠提高礦石回收率,降低礦石貧化率[1],但往往存在采場結構參數保守、開采成本偏高等問題。因此,合理的采場結構參數不僅能夠提高采礦工效,還能降低開采成本[2-3]。許多專家學者對采場結構參數優(yōu)化進行了相關研究,馮盼學等[4]對烏蘭礦開展了充填采礦方案的綜合比較和優(yōu)化;邱海濤等[5]從增大采場結構參數角度考慮,進行現(xiàn)場工業(yè)試驗,提升了礦山生產效率與生產能力;王志修等[6]根據烏蘭礦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對不同采場結構參數進行了研究;羅朋等[7]基于紫金山深部銅礦采場,對采場的主要結構參數進行計算;孫臣良等[8]針對五立鐵礦的礦巖條件,采用Mathews穩(wěn)定圖法與FLAC3D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對采場結構參數進行優(yōu)化研究;李景波等[9]對大柳行金礦采場結構參數進行了優(yōu)化;王杰等[10]根據某巖金礦山開采技術條件,對采場跨度、分段高度等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得出了合理的采場結構參數。
結合九仗溝金礦實際情況,利用FLAC3D軟件分別分析跨度為4.0 m、5.0 m、6.0 m、7.0 m、8.0 m、9.0 m、10.0 m的采場應力、位移分布,得到較為合理的采場結構參數;并在現(xiàn)場開展工業(yè)性試驗,通過對采場經濟效益的統(tǒng)計與計算,得到試驗方案的經濟效益。
九仗溝金礦區(qū)內的礦體為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礦區(qū)內主要有Ⅰ號礦體和Ⅱ號礦體,礦體呈脈狀產出,圍巖主要為流紋巖和英安巖。礦體賦存于M1構造蝕變帶內,北翼礦體寬度較穩(wěn)定,厚度較為平均。礦體上盤圍巖為英安巖,無蝕變,巖石穩(wěn)定性較好;靠近下盤區(qū)域節(jié)理較為發(fā)育,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礦體下盤為蝕變碎裂巖,蝕變較強,有硅化等蝕變,巖石穩(wěn)定性差。水文地質情況簡單,無涌水、淋水現(xiàn)象。
根據現(xiàn)場調研發(fā)現(xiàn),實際采場跨度為4.0 m,在回采過程中,由于結構參數極為保守,部分資源開采受限,資源浪費嚴重。因此,需要對采場結構參數進行優(yōu)化,確保礦山安全、高效生產。
通過理論計算以及參考采場實際生產時礦房的跨度,利用FLAC3D軟件進行計算,改變礦房的跨度值,對九仗溝金礦采場跨度值進行優(yōu)化分析。
1) 計算模型(圖1)。模型尺寸為長×寬×高=300 m×150 m×120 m,Z軸負方向為重力方向,X軸正方向水平向右,Y軸正方向與礦體走向一致,計算模型礦體傾角平均60°,礦體厚度取40 m。
2) 本構模型及計算參數。采用莫爾-庫倫強度準則,已開挖巖體采用空殼模型。根據九仗溝金礦巖石力學參數試驗結果,結合折減系數法確定巖體工程力學參數,見表1。
3) 邊界條件。模型底面采用位移邊界條件,限制X、Y、Z方向位移;四個側面采用位移邊界條件,限制各側面法線方向位移;頂面采用應力邊界條件,即將上覆巖層重力換算為均布法向應力施加于頂面。
本次模擬共有七個方案,各方案的參數見表2。
圖1 計算模型Fig.1 Calculation model
表1 巖體力學參數Table 1 Rock mass mechanics parameter
巖體名稱密度/(kg/m3)彈性模量/GPa泊松比內聚力/MPa內摩擦角/(°)抗拉強度/MPa上盤2 74025.00.215.5423.6礦體2 78027.80.195.0464.2下盤2 68021.00.225.3533.5充填體2 0201.20.280.7370.9
表2 采場結構參數優(yōu)化方案Table 2 Optimization scheme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in mining field
模擬結果主要根據應力、位移分布情況進行分析,鑒于篇幅,僅給出方案5(礦房跨度為8.0 m)沿采場長軸中央的計算結果剖面圖及各方案的計算結果匯總,對礦房4、礦房5和礦房6進行詳細分析。
2.3.1 應力分布規(guī)律分析
礦房跨度增大時,頂底板容易產生拉應力,當拉應力超過頂底板巖體的抗拉強度時,采場就會失穩(wěn)。
圖2是礦房跨度為8.0 m的拉應力分布云圖。從圖2中可以看出,礦體按跨度為8.0 m開挖時,礦柱局部出現(xiàn)應力降低,即礦柱已經開始破壞;而頂板則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拉應力集中,頂板最大拉應力為2.7 MPa,接近頂板的抗拉極限。同一方案中,礦房6的頂底板最大拉應力比其余礦房要大,這是由于回采順序為上行開采導致的,礦房6頂底板比其余礦房更容易達到巖體的最大抗拉強度而發(fā)生破壞。因此,在開采時應加強對中間礦房頂底板的監(jiān)測。
圖3為礦房6頂底板最大拉應力隨礦房跨度變化曲線圖。由圖3可知,不同方案中,采場頂底板最大拉應力表現(xiàn)出隨著礦房跨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規(guī)律,且礦房跨度為10.0 m時其頂板拉應力已經超過了巖體最大抗拉強度,在10.0 m跨度下開采,采場頂板極易發(fā)生破壞,無法保持穩(wěn)定。
2.3.2 位移分布規(guī)律分析
采場穩(wěn)定性可以通過頂底板巖層的位移量體現(xiàn)。若采場圍巖變形量過大,采場就有可能失穩(wěn)。因此,選取位移量作為評定采場穩(wěn)定的指標。
圖2 礦房跨度為8.0 m的拉應力分布Fig.2 The tension stress of a span of 8.0 m
圖3 礦房6頂板最大拉應力隨礦房跨度變化Fig.3 Maximum tensile stress of 6 roof ofmine room changes with mine span
圖4 礦房跨度為8.0 m的頂底板位移分布Fig.4 Roof and floor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of a span of 8.0 m
圖4為礦房跨度8.0 m的位移分布云圖。由圖4可知,礦體開挖之后,礦房頂板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沉量,主要集中在釆場中部,其中部分釆場底板在應力作用下產生了明顯的鼓起位移,集中于采場中部。同一方案中,礦房6的頂板下沉量最小、底鼓量最大,這是因為開采順序不同導致應力發(fā)生轉移。
圖5為礦房6頂底板位移量隨礦房跨度變化曲線圖。由圖5可知,采場頂底板位移量隨著跨度的增大而增加,具體為先急劇增加,跨度達到6.0 m后緩慢增加,跨度達到8.0 m后又急劇增加。
圖5 礦房6頂底板位移量隨礦房跨度變化Fig.5 Change of the displacement of 6 top floor ofmine room with the span of mine
2.3.3 數值分析結果
FLAC3D模擬結果顯示,目前技術條件下,8.0 m是最大的可控頂板跨度。因此,為保證采場安全回采,選取8.0 m作為采場設計的極限寬度,實際生產中,將采場寬度嚴格控制在8.0 m以下。
在九仗溝金礦140中段的01采場和35采場四分層進行工業(yè)性試驗,該地區(qū)礦體巖性為構造角礫巖,角礫狀結構,塊狀構造,礦化以硅化為主,黃鐵礦化呈浸染狀分布于巖石中。
140中段35采場將原有的153533/153535/153537三條進路,設計更改為153533/1535313,設計進路跨度為7.0 m,礦房長度25.0 m。01采場原設計15M231/15M232/15M233/15M234四條進路變更為15M231/15M232/15M233三條,進路寬度平均為7.0 m,長度43.0 m。
試驗采場經過支護后,使用多點位移計對試驗采場頂板進行現(xiàn)場監(jiān)測,將多基點位移計布置在礦房頂板處,每組2個測點,測量頂板下沉量。
每天記錄數據,將收集的數據繪制成變形曲線,如圖6所示。從圖6可以看出,現(xiàn)場試驗效果較好,頂板變形量均為毫米級別,礦房跨度為7.0 m,目前條件下可以有效地進行采場穩(wěn)定性控制。
采場參數變更后,對試驗采場技術經濟進行統(tǒng)計,試驗采場與之前采場采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照見表3。
圖6 觀測點位移變化Fig.6 Displacement change of observation point
表3 采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照Table 3 Mining mai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指標名稱35采場試驗礦房指標01采場試驗礦房指標試驗前礦房生產平均指標礦房采礦量/t3 1858 834.9-采礦損失率/%1.261.993.98采礦貧化率/%8.064.9310.53采礦工效/(t/工班)54.255.144.1采礦直接成本/(元/t)31.330.833.8單位礦石成本/(元/t)67.166.766.5
現(xiàn)場結果表明:采場經過參數優(yōu)化之后,不僅實現(xiàn)安全、合理、高效開采,同時增大礦產資源利用率,還增加了經濟效益,具有很大實用價值。
1) FLAC3D模擬結果表明,目前技術條件下,8.0 m是最大可控頂板跨度,為保證采場安全回采,選取8.0 m作為采場設計的極限寬度,實際生產中,將采場寬度嚴格控制在8.0 m以下。
2) 將采場跨度適當變更之后,現(xiàn)場使用效果良好。現(xiàn)場工業(yè)試驗表明,采礦損失率、貧化率有所下降,工人的采礦工效得到改善,極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同時礦產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對于兩條進路變更為一條進路開采的采場,回采結束時采用全尾礦進行充填,可減少礦山的充填成本,為礦山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大的收益。不僅解決了九仗溝金礦礦體開采問題,也對類似礦山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