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陳玉,鄒月,姜星屹,王偉,董國嶺
肺炎為老年高發(f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情特點呈習慣性復發(fā)和惡化,對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免疫系統(tǒng)功能降低,易發(fā)呼吸系統(tǒng)和心血管疾病,常伴發(fā)肺炎,對疾病反應能力下降,而且因為缺乏典型的表現(xiàn)癥狀,容易出現(xiàn)誤診而耽誤治療時間[1]。目前臨床治療上大多采用抗感染藥物來穩(wěn)定患者病情,但在治療效果上不甚理想。筆者對扶正活血化痰法聯(lián)合抗感染改善老年性肺炎及預后作用進行探討具有一定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民醫(yī)院老年病科收治的240例老年性肺炎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82例,女58例;年齡60~89(66.82 ± 6.14)歲;病程1~6(2.76± 0.80)個月。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20例。對照組男94例,女26例;年齡68~89(66.64 ± 5.28)歲;病程2~6(2.69±0.77)個月。觀察組男98例,女22例;年齡61~82(67.47± 4.89)歲;病程1~5(2.83 ± 0.82)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實用內科學》[2]老年性肺炎診斷標準:①出現(xiàn)咳嗽、咯痰等癥狀;②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高于正常上限,肺部干濕啰音;③X線示肺紋理增粗或模糊陰影。(2)年齡>60歲。排除標準:(1)對研究用藥物過敏者;(2)嚴重肺炎者;(3)肝腎功能不全者;(4)入組前3 d內采取過相關治療者;(5)未遵醫(yī)囑用藥者;(6)既往有精神病史者;(7)伴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前2組患者均進行了完善肺部CT平掃、心電圖、血尿便常規(guī)、電解質、血氣分析、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肝腎功能、痰培養(yǎng)及藥敏等輔助檢查,同時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精神飲食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抗感染聯(lián)合安慰劑治療:頭孢孟多酯鈉(華北制藥河北華民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1.0 g)2.0 g,2次/d靜脈滴注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浙江昂利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1.25 g)2.25 g,2次/d靜脈滴注。同時應用注射用鹽酸氨溴索溶液(沈陽新馬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30 mg),0.6 g/次,2次/d。觀察組采用抗感染聯(lián)合扶正活血化痰法?;A處方:茯苓30 g,前胡10 g,炒白術10 g,款冬花10 g,蜜枇杷葉10 g,紫苑10 g,當歸10 g,丹參10 g,杏仁6 g,石菖蒲6 g,炙甘草3 g。辨為寒癥者干姜10 g,炒白芥子10 g,加制附片6 g。辨為偏熱者加炙桑白皮10 g,葶藶子6 g,大棗6枚。加水1 000 ml煎煮至藥汁濃縮為300 ml,分早中晚3次溫服,1劑/d。2組均常規(guī)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4.1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72 h后臨床癥狀消失,血常規(guī)結果正常,肺炎癥狀消失,為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血常規(guī)好轉,肺炎癥狀好轉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血常規(guī)結果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增加,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2 臨床癥狀積分評定: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對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發(fā)熱、咯痰、氣促、肺部濕啰音等5個項目癥狀的改變情況進行評分,每項0~6分,評分越大,癥狀越嚴重。
1.4.3 癥狀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記錄:觀察患者發(fā)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水平、平均止咳時間、肺部影像吸收變化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并進行記錄。
1.4.4 血清炎性因子檢測:于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分別取空腹靜脈血約5 ml,2 500 r/min,離心10 min,置于-70℃下保存待測,使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CRP、TNF-α、IL-6、IL-8的濃度,操作方法均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
1.4.5 安全性評價: 采用報告表記錄患者不良事件,主要根據(jù)患者治療前后尿、大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評價,記錄肝腎功能異常、心功能異常等不良事件。
2.1 2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1),見表1。
2.2 2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2組治療前各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各項臨床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減低(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3 2組癥狀緩解時間與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發(fā)熱消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止咳時間、肺部影像吸收改變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3。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指標的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炎性指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炎性指標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4。
2.5 2組安全性比較 2組治療期間均未見肝腎功能與心功能異常等嚴重不良事件,僅數(shù)例患者主訴惡心、頭暈等不適反應,均未予特殊處理,自行緩解。
老年性肺炎多采用綜合治療法,但患者身體機能衰退導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加上抗生素的長期使用使得細菌產(chǎn)生了耐藥性,常規(guī)西藥治療很難取得好的治療效果[4]。本研究西醫(yī)抗感染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0.00%,與以往報道接近[5]。研究中2組患者的方案治療老年慢性肺炎均取得顯著臨床療效,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西藥聯(lián)合的療效更好。另外,在咳嗽、咯痰等癥狀的緩解方面,觀察組癥狀緩解時間均相對更短,提示扶正活血化瘀方的應用有利于加速患者癥狀的緩解,療效更佳。
老年性肺炎在中醫(yī)學上屬“咳嗽”“肺脹”“喘證”范疇[6],病因多為素體虛寒,陽氣不足,外感風邪后,肺氣壅遏不暢,肺氣失宣,熱蒸液聚為痰;或病后體虛使陽氣恢復不良,或勞累過度、情緒起伏大而傷元陽,使肝火犯肺則耗氣煉液,化而為痰,灼傷肺津;痰濕犯肺,濕困中焦,水谷無法化為精微上輸,聚生痰濁。久延則肺脾氣虛,氣不化津,痰濁更易滋生?;蛞蝻嬍巢划?,過食生冷寒涼之物,使痰濕蘊肺,遇外感引觸,痰從熱化,則耗傷肺陰[7]。該病病位肝、脾,久則及腎,病理因素則主要為“火”與“痰”,病機為風邪犯肺,肺臟趨之,致肺氣上逆,沖擊聲門而發(fā)病[8]。故治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痰、補肺平喘為治療之法[9]。扶正活血化瘀方中茯苓味淡、性平,歸心、肺經(jīng),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前胡味苦、性微寒,歸肺、脾經(jīng),疏風散熱、降氣化痰;炒白術是一種常用補虛藥,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款冬花味微甘、性溫,歸肺經(jīng),陰中含陽,辛能散而能潤,甘能緩而能和,溫則通行不滯,善能降下。氣降則陽交于陰,水火相濟,氣不逆升,肺不受邪而得清肅;蜜枇杷葉味苦、性微寒,歸肺、胃經(jīng),清肺止咳、降逆止嘔,主治肺熱痰嗽;紫苑味苦、性溫,溫肺下氣、止咳消痰;當歸味甘、性溫,可活血補血,通經(jīng)活絡;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jīng),可祛瘀生新、活血調經(jīng)、鎮(zhèn)靜止痛、養(yǎng)血安神;杏仁味苦、性微溫,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石菖蒲味苦、性溫,歸心、胃經(jīng),化濕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甘草調合諸藥。各藥配伍,共奏扶正溫補、潤肺化痰之功,緩解患者咳嗽等臨床癥狀,療效顯著。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3 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10-11],炒白術可增強機體免疫;款冬花可有效鎮(zhèn)咳、祛痰、平喘;杏仁可有效鎮(zhèn)痛、抗炎;石菖蒲具有顯著抑制真菌與細菌作用,且其所含主要成分α-細辛醚有平喘、鎮(zhèn)咳作用;當歸具有降血脂、擴血管、抗炎的作用;炒白術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抗菌和鎮(zhèn)靜的作用。顧穎軍等[12]研究證實,葦莖湯從止咳化痰、清熱潤肺的思路治療老年性肺炎也可有效緩解患者咳嗽、咯痰癥狀,側重傾瀉,可有效降低相關血清炎性因子,增強患者免疫,與本研究結論一致。但本研究所用扶正活血化痰法更側重溫補而非傾瀉,方中所用藥材在對癥基礎上均相對葦莖湯中藥物更為溫和,針對老年患者年老體虛的特點在溫補的基礎上發(fā)揮潤肺化痰藥效,更適合老年群體患者,針對性更強,故可取得更佳效果。
綜上所述,扶正活血化痰法聯(lián)合抗感染治療老年性肺炎可通過扶正驅邪、活血化痰的功效加速咳嗽、咯痰等癥狀的緩解,并通過抗炎作用促進血清CRP、TNF-α、IL-6、IL-8水平的進一步降低,與單純西藥抗感染治療相比總有效率獲得明顯提高,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聲明
劉丹丹: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陳玉、鄒月: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論文審核;姜星屹: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王偉: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董國嶺:課題設計,論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