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林
摘 要:當下,語文課堂仍以教學文本內(nèi)容為主,文本體式特征、表達形式和閱讀方法居于次要地位。筆者認為,文本體式特征、表達形式和閱讀方法應從幕后走向前臺,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而有些一望而知的文本內(nèi)容的教學應退隱到幕后。
關鍵詞: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
當前,絕大部分語文課堂在前臺演繹的“主角”仍然是文本內(nèi)容,語言形式和閱讀方法等只是在學習文本內(nèi)容過程中附帶的產(chǎn)出。教學內(nèi)容因文本而異,筆者認為,這些或為“配角”、或退居幕后的方法、體式、語言形式應該登上教學前臺,成為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
一、語文教學應讓文本體式特征走到臺前
教學要體現(xiàn)出鮮明的文本體式特征,這個理念很多老師都明白,但一旦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很多一線老師卻并不明晰,甚至出現(xiàn)偏誤。尤其是在敘事散文和近乎于紀實的小說教學上,課堂上往往表現(xiàn)出文體特征界定不明確,兩種文體教學互相交織雜糅,出現(xiàn)了散文教學小說化、小說教學散文化的傾向。
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藤野先生》時,其中一個板塊是抓住先生的精神品質進行品析,朗讀玩味語言,最后總結這是一個嚴謹敬業(yè)、求實求真、無民族偏見的偉大老師,收束在人物形象上。而整堂課,教師也沒有將作者的情感作為重點內(nèi)容進行踏踏實實地品讀,只是附加在別的活動中點到。無獨有偶,另一個老師,執(zhí)教《背影》時,花了很大的氣力帶領學生品讀父愛,而且讀得很出彩,甚至有些孩子被文中父愛打動,眼中閃著淚光。顯然,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是有問題的。王榮生認為,散文的關鍵點不在所記敘、描述的客體,而在記敘、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1]也就是說,《藤野先生》的關鍵點不在先生的精神品質,而在體認作者對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和作者的愛國之情;《背影》的關鍵點在于體認作者感悟父愛的那雙心眼。
散文教學要讓作者情感走到前臺,活動設計的落腳點就應落在作者的情感體驗上??腕w的情感或品質可以成為教學內(nèi)容之一,但不應喧賓奪主,而應成為體悟主體情感的鋪墊環(huán)節(jié),為體悟主體情感服務。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藤野先生》第15節(jié)中“第二三天”“每一星期”“一直”等表時間性的詞語以及關聯(lián)詞“不但……連……也都……”來品讀先生的品質。如果活動設計落在作者情感上,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可以往前再走一步,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品讀這些詞語句子,體悟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內(nèi)心的不安。課堂重心放在“我”情感的讀和悟上,散文文體特征就鮮明了。
二、語文教學應讓文本表達形式的特點走到臺前
雖然,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關注語言表達形式的特點,并把它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在課堂上有所體現(xiàn),但不可否認的是,文本內(nèi)容層面的東西是在臺前運作的,表達形式往往隱藏在背后。筆者不反對把文本理解層面的東西作為教學內(nèi)容之一進行教學,但內(nèi)容與形式兩者之間呈現(xiàn)一邊倒的局面,以文本內(nèi)容為主的課堂教學占絕對的主導地位,這種大趨勢還是值得思考的。
黃厚江老師認為文本是立體的教學資源,他將文本理解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意義理解,即文本的表達內(nèi)容;二是形式理解,即用什么樣的形式來進行表現(xiàn),既指表現(xiàn)方法,也指文本結構;三是表達理解,即文本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進行表達。[2]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特有的任務便是重視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便是要重視語文的形式和方法”。文本內(nèi)容與形式是一張皮的兩面,二者相互依存。有些文本,抓住其形式特點去解讀,讓表達形式走到前臺,不僅會突出其文本形式特點,而且課堂呈現(xiàn)會更豐富。黃厚江老師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就抓住小標題來展開學習活動,第一個層次是學生說說小標題的一般作用,找一找文本是否有小標題和有關內(nèi)容不相符;第二個層次是歸納本文小標題的主要作用;第三個層次是引導學生用人物語言改換小標題;第四個層次是比較兩種小標題的不同效果。黃老師將文本內(nèi)涵(男子漢精神)的理解、語言語句的品味揣摩和結構特點整合在一起,巧妙利用文本小標題的結構特點來組織學習活動,一舉多得。
鐘海平老師執(zhí)教示范課《故鄉(xiāng)》,他發(fā)現(xiàn)小說家是在平靜、克制的敘述描寫中卻有吶喊一般的驚雷的效果,教師示范過后,讓學生尋找有類似效果語句去玩味品讀,學生在感悟小說家的這種獨特表達的過程中,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都隨之解讀出來了。抓住文本表達形式上的主要特點組織教學,課脈清晰,免除了零敲碎問,也擺脫了動輒三要素的小說教學模式。
退一步說,老師即使不能用表達形式的特點串聯(lián)起整堂課的學習,也要在課堂上有意識地設計一個語言形式學習的版塊,推動學生去欣賞語言、運用語言。
三、語文教學應讓閱讀方法的指導與運用走到前臺
呂叔湘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盵3]讀書方法往往都被老師寫進了教學目標,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常常落空,教師美其名曰運用朗讀法、批注法、復述法進行學習,而課堂上既沒有方法指導,又沒有讓學生反復練習。
呂叔湘先生認為,“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必須善于模仿,要熟練必須反復實踐?!笨梢?,學生讀書方法要生長為能力,關鍵在于課堂上讓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實踐。余映潮老師教《泥人張》采用概說法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訓練,要求學生分別從內(nèi)容、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四個角度自選一個話題,用百字以內(nèi)的文字進行課文概說。余老師認為,概括能力訓練,一要講究角度的豐富,二要講究讓學生動筆去寫,三要講究語言表達形式提出要求。[4]不難看出,余老師的《泥人張》教學設計就把讀書方法作為教學主要內(nèi)容之一走到了前臺,學生不僅了解了小說內(nèi)容,更學會了概說的方法,這和很多老師為讓學生感知內(nèi)容進行概說設計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總之,語文教學要打破內(nèi)容教學的窠臼,不能唯文本內(nèi)容而教,文本體式特征、文本形式和文本解讀的方法、路徑應從幕后走到語文教學的前臺,成為教學的重心,也只有如此,學生才會辨體、才會真正學會運用語言,真正掌握讀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2]黃厚江.語文的原點[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3]呂叔湘.呂叔湘論語文教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4]余映潮.幾種非常實用有效的課堂閱讀訓練形式[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