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貞賢
摘 要:新修訂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進行了專門的闡述,要求我們教師要擯棄只重視教科書、只教教科書的觀念和做法,應該為學生構建開放性課堂,挖掘更多歷史資料,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積極引導學生開發(fā)、搜集、整理和運用各種有價值的歷史信息資源,從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犹骄?。因此,史料的有效運用就成為了我們歷史教師探索的新話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資源 學習方法 歷史史料
引言
從當前歷史教科書來看,里面很多內(nèi)容都涉及了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源,有傳說、典籍、詩歌、圖表、筆記、碑文、民謠、視頻資料等。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類是文字材料、二類是表格材料、三類是地圖材料、四類是圖片材料、五類是媒體資料等。諸多史料,如果使用不當,則可能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使用過多,可能本末倒置,使用過少,則可能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學內(nèi)容可能也會顯得空洞貧乏。因此,對于諸多的歷史教學資源重在科學運用。下面筆者就簡單分析史料的價值,重點論述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1]
一、運用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
1.運用史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最大問題就是興趣問題,學生學得沒有興趣,教師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其實,歷史的有趣之處在于其真實性,而不是干枯的理論和蒼白的說教,歷史是有生命的、生動的,這就需要教師從史料中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通過閱讀分析史料,學生能夠真實地感受到歷史的脈搏,體悟到生活的歷史,在無形中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2]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讓學生直接閱讀史料,接觸各種歷史文獻,介紹各種說法、解釋和觀點以供選擇,可以使學生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學生們通過分析各種史料,思考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時間、為什么和怎樣做出的,從中反映出作者有什么樣的觀點和背景,等等,在探究的過程中會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總的說來,學生對課堂積極性如果提高了,興趣變得更為濃厚了,探究欲望更強烈之后,課堂教學也會得到提升。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科學運用史料,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下面筆者就重點對此展開論述。[3]
二、歷史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1.運用史料構筑歷史年表,以此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資主要指學生對事物與特定時間或者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學生擁有良好的時空觀念后,就可以更好的從今天看歷史,從歷史讀懂現(xiàn)下,更好的分析和解讀歷史。而歷史年表又是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最好的方式。比如搜集中國自西周滅商到1949年間,近3000年歷史,以帝王、公元紀年、年號為主干的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幫助學生快速地利用公元紀年或朝代、帝王的信息,查證相關的信息,為他們的歷史學習提供了有效支持。
例如,《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一課,可以根據(jù)鄭成功1661年登陸臺灣、1662年收復臺灣的歷史線索,于此同時,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查證1661和1662年其他重大歷史事件,比如黨政帝王等信息,以時間為線索,建立不同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
2.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史料,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史料實證探究精神
史料是古人根據(jù)歷史發(fā)展而記錄下來的資料,從史料我們可以解讀歷史,了解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當然,運用史料助力歷史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歷史史料進行探究,結合課本分析史料,從史料中查找證據(jù),分析歷史發(fā)展順序,歷史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從而更好的解釋歷史現(xiàn)象。[4]
例如,《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教學,我們就可以結合《明史――太祖本紀》讓學生展開史料探討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學習在閱讀史料過程中記錄相關信息,提出質疑和解決問題,最后進行結論總結。在活動中,指導學生認真體會讀史料的感受,總結朱元璋能夠成功建立明朝的綜合原因,能夠結合課文和史料學習,自己評價朱元璋。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史料活動,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協(xié)作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史料的能力。[5]
3.開展史料辯論活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價值觀
所謂歷史價值觀,就是指學生對歷史的辯證統(tǒng)一觀,對歷史的辨析和判斷能力。史料也并非完全就真實可信的,有些史料也是后人加工和編撰的,因此,我們在學習史料的時候,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探究能力,史料佐證能力,史料質疑能力,指導學生辨析史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非常感興趣,于是利用這一契合點,組織學生開展一個歷史史料辯論賽。首先設置了正反兩個論點,正方論點:“曹操是一名梟雄”,反方論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名奸臣”。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加入正反方,雙方各推舉三名辯論代表,課后自己搜集相關材料,為辯論賽做好準備。曹操這一歷人物,歷來都是備受爭議的,有人認為他就是一名英雄,有人認為他身性多疑,奸詐狡猾,不配為英雄。其實不同人有不同看法,這無可厚非,我們組織辯論賽的目的不是爭出輸贏,也不是論誰對錯,只是為了借助史料,讓學生學會從辯證的角度認識史料,看待歷史。
4.深度挖掘歷史史料,以綜合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泵恳欢挝淖趾褪妨现卸继N含著人類的智慧,也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和人文情懷。運用“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這一歷史史料,可以讓學生感知“中華文明是開放的”“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古代中國是亞洲文明的交流中心”,從而催生學生的名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強烈的家國情感。所以,作為歷史教學者,我們應該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歷史史料,善用歷史史料,指導學生挖掘史料中的智慧、哲學以及情感,從而啟迪自己,滋養(yǎng)靈魂。
參考文獻
[1]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的思考與建議[D].陶媛.華中師范大學2016.
[2]初中歷史探究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研究[D].鄭麗霞.福建師范大學2003.
[3]史料教學中發(fā)展高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研究[D].謝藝明.福建師范大學2003.
[4]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擷取與應用探究[J].孫海龍.中國校外教育2018年34期.
[5]試析如何提高農(nóng)村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陳敏.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