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鑫
【摘要】德性論是近年來哲學(xué)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尤以先秦儒家德性論為代表,國內(nèi)許多學(xué)者將先秦儒家的德性論與亞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學(xué)家的倫理學(xué)思想進行對比研究,討論中離不開對于《中庸》中“德性”的分析。本文通過對于《中庸》以前的先秦儒家的德性論和對于《中庸》當中“德性”的分析獲得對于當下的啟示。
【關(guān)鍵詞】中庸;德性;儒家
一、《中庸》之前的先秦儒家的德性論
《尚書》中按照不同類型的德性將德分為九類: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寬厚莊重,溫和獨立,有原則并且謙虛,能干敬業(yè),靈活變通,剛強勇毅,直率謙恭,務(wù)實勇敢,這些是作為賢人必備的九種優(yōu)良的品格。
在《論語》中,我們可了解孔子對于“德”的看法。首先,德是追求大道的根據(jù)?!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道為自己所追尋的目的,把德作為根據(jù),把仁作為依照,在六藝當中游憩。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追求大道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我們要去把德作為根據(jù)。其次,“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痹谶@里的“德”指的是道德的提升,體現(xiàn)的是德作為個人行為的規(guī)范,作為要追求的目標出現(xiàn)?!爸杏怪疄榈乱?,甚至矣乎!民鮮久矣?!边@是“中庸”這個詞在《論語》中唯一出現(xiàn)的一次。這里的德指的是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一種,執(zhí)兩用中。第三種是指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德政,也就是相對于霸道的“王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這里,道德作為一種引導(dǎo)手段,是治理國家的方法。
二、德在《中庸》當中的表現(xiàn)
了解了“德性”在《中庸》以前作品當中的意蘊,接下來,我們要看“德性”在《中庸》這本書中的含義。什么是“德性”?《中庸》的第二七章中,提到了“德性”二字,“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边@里對于“德性”的解釋,我們可以在《禮記注疏》第二冊第三部分找到解釋,對于“德性”在《中庸》當中的含義,鄭玄注:“德性,謂性至誠者也?!痹谶@里我們可以看到,鄭玄對于“德性”的解釋是至誠之性??追f達疏云:“‘君子尊德性者,謂君子賢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誠也?!蓖瑯?,孔穎達的觀點也認為“至誠之性”是君子賢人所認為的道德之性。而且我們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德性其實是一個合成詞,由“德”和“性”組成。在《中庸》這本書中,“性”的定義在第一章的最開始便出現(xiàn)“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人之本性,“德”是被限定了的“性”,在《中庸》當中,“德”之“性”就是“誠”。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在《中庸》當中提到的關(guān)于誠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白哉\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睆摹爸琳\”出發(fā)明白事理,這是人的本性;而從明白事理到“至誠”這個狀態(tài)則是教育的過程。在這里“誠”與“明”告訴我們的是,無論是出于天性還是通過后天的教育,一個人立身處世都要做到“誠”與“明”,從而做到成己。
“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nèi)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痹谶@里,“誠”被解釋為“成物”與“成己”這兩件事情的結(jié)合,“成物”是智慧,“成己”是仁德,而這兩者的結(jié)合是“性之德”,也就是“德陛”,是“誠”,而作為“合內(nèi)外”的“誠”是貫穿整個道德實踐過程的。到北宋時期,朱熹對這段話有自己的理解。朱熹將仁作為體,知作為用,也就是把仁作為本體或者是動機,而把知作為實踐活動,以“誠”實現(xiàn)了體用一如,心物一元,這賦予了“誠”別樣的含義,也實現(xiàn)了儒家思想從理想到實踐的轉(zhuǎn)變。
對于先秦儒家的學(xué)說來講,最高的理想就是個人實現(xiàn)圣人之德,觀《中庸·治國》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者”就是“圣人”。“誠”包含了對于人性的規(guī)定,想要成為“圣人”,就要合乎中道,做到“誠者”。雖然提到了“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但這并不意味著站在原地,等待醍醐灌頂,緊跟“誠者”,《中庸》中提出了實現(xiàn)“誠”的途徑,“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逼渲?,前四者,“學(xué)”“問”“思”“辨”是為了做到擇善和明誠,而最終要落實到“行”。
“三達德”也是《中庸》當中涉及的關(guān)于個人的德性養(yǎng)成的內(nèi)容?!爸?、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边@段文字中提到了三種好的品行,分別是知、仁、勇,而這三者最終實現(xiàn)的“一”,就是我們上文所提及的“誠”,之所以得出這個結(jié)論是因為文中提到的達到三者合一的方法:“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蚶Ф兄?,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蔽覀兛梢钥吹剑@三者獲得的方法無非也是通過先天本性和后天學(xué)習(xí)兩個途徑,要達到的就是“誠”的境界。
《中庸》將誠視作最高的德性,具有“至誠”這種德性的圣人,不僅僅是自己具有了最高的德性修養(yǎng),還可以輔助天地化育萬物,所以“誠”可以成己成物,這實現(xiàn)了對于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和萬物的個性的實現(xiàn)的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