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國 廖海金
關于會計,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能夠描述一二?;蛟挥涗?或曰記錄信息、提供信息……但會計存在的價值是什么?
會計由來已久且在現今社會普遍存在。在我國,“會計”一詞最早見于《周禮》,西周當時設有“司會”官職,掌握國家和地方百物財用;現今,企事業(yè)單位,國家機關都設有會計。
會計在時間與空間維度的長久與普遍的存在,說明會計有被需要,且歷來被需要、廣泛被需要,是之會計的存在價值。會計被需要的存在價值,或為需要會計記錄,或為需要其所記錄的信息。那么會計是記錄什么信息?又向誰提供?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標志著國家的誕生。國家的產生,是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國家的存在,離不開經濟;國家的發(fā)展,亦以經濟為基礎?,F代社會,公民通過憲法將權利讓渡給國家,由國家代表公民治理社會、發(fā)展經濟。經濟的發(fā)展源于最小的經濟細跑--企業(yè),企業(yè)又是一系列契約的結合。上至國家,下至企業(yè),契約無處不在,可以說現今是一個契約社會,契約的核合是誠信,然而誠信又需要法制來保障,可以說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契約社會、信用社會、法制社會。這是我們下文探討的一個基礎。
在現今社會,以企業(yè)(會計主體)為例,公司制企業(yè)(以下基于公司制企業(yè)進行探究)是典型的現代企業(y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為代理提供了廣闊的存在空間,亦為現今社會代理的重要價值所在。代理人的選擇,需要信任,基本信任度是基礎,但在現今社會,尤其是經濟領域,由于各自利益的存在與差別,此信任絕大多數均不是100%,因而有了監(jiān)督的必要。
從專業(yè)的角度講,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綜合地、連續(xù)地、系統(tǒng)地反映和監(jiān)督,為經濟管理提供信息的一種管理活動。由上述會計之定義可知,監(jiān)督,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則會計滿足了上述因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公司制企業(yè)所產生的信任問題之監(jiān)督需要,即通過貨幣度量對資金運動進行監(jiān)督。
會計所為的上述監(jiān)督是以核算為基礎的。那么會計需要記錄什么信息?又向誰提供?為什么提供呢?這一系列問題就有了一個簡單的答案,即為什么提供信息,是監(jiān)督的需要;向誰提供,向需要監(jiān)督者提供;記錄什么信息,記錄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所需要之信息??梢?同為會計的基本職能,核算和監(jiān)督還是有層次感的,核算是為監(jiān)督服務的,即我們常說的核算是基礎,監(jiān)督是核合。綜上,可見會計是一種信任機制。
在典型的企業(yè)制度的今天,公司制企業(y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為會計監(jiān)督職能的發(fā)揮提供了具體契機,是會計作為信任機制運轉的起因。
在契約社會之下,代理也是通過契約實現的,契約的基礎是信用,信用又以信任為基礎。會計作為信任機制,其存在價值源于信任。信任是內生的,信用則是互生的,信用是信任的結果;雖然信任是信用的基礎,但信用的起點卻源于自身的誠信,作為同樣內生的誠信,給予相對方一個基本信任的基礎,在彼此的誠信-信任中,互生了信用。從基本信任,經過關系互動,互助、互利,形成良性信用資源,并不斷開發(fā),形成互信信用關系-良性的信任關系;反之,在基本信任的基礎上,經過關系互動,互殺、互損,將形成惡性信用資源,不斷發(fā)展,終形成互疑信用關系-惡性的信任關系。這一切都脫離不了交往,即契約。在契約社會下,契約為信任的形式,信任為契約的實質。
對于公司制企業(yè)而言,會計核算是會計監(jiān)督之需要,會計監(jiān)督源于信任,信任產生于代理之存在,代理的存在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結果,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是公司制企業(yè)的特點。從現實角度看,公司制企業(yè)是典型的企業(yè);從歷史角度講,公司制企業(yè)是經濟發(fā)展的結果,是利益追求的產物。
圖1 誠信、信任、信用產生機制
對于會計價值根源,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從契約形式到信任實質的挖掘,從社會信任到公司制企業(y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制度的分析,會計的價值基于信任,起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制度,源于利益。雖然我們今天探究的會計價值不一定是它的全部,但起碼應當被包括在其中;雖然我們今天探究的會計價值根源也不一定是它的唯一,但起碼應當是其一。
基礎會計知識理論體系是要服務于會計價值的實現的,基于會計價值視角的基礎會計知識理論體系的構架,是將作為會計學科基礎的基礎會計學的知識理論體系構架建立在把會計作為一種信任機制基礎之上的知識理論體系構架的思考,其信用機制效用的發(fā)揮基礎始于會計監(jiān)督與核算。具體的構架首先應始于會計的概念,在前述會計的價值及其價值根源探討中,已有描述、闡釋,且是圍繞其基本職能展開的。
作為信任機制的核合是會計監(jiān)督,具體為滿足會計服務對象的監(jiān)督需要。會計監(jiān)督的基礎則是會計核算。
此處之會計處理是指滿足會計監(jiān)督需要之會計核算,以財務會計報告的形式向會計服務對象提供會計信息,完成會計監(jiān)督之需要;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又是以會計賬簿為依據的,會計賬簿則由載有賬戶格式的賬頁構成,其編制是以會計憑證為依據的,會計憑證是真實經濟業(yè)務的反映。會計處理的基本思路是: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
依據會計處理的基本思路所進行會計核算需要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基礎。
1.會計對象。會計核算的基礎是具體經濟業(yè)務,從理論角度探究,則將其抽象為資金運動,謂之會計對象,即會計核算與監(jiān)督的內容。
2.會計要素。對資金運動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將其做一基本分類,即會計要素,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化,也是構成會計報表的基本要素。
《企業(yè)會計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項。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項會計要素側重于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構成資產負債表要素,對會計對象進行靜態(tài)反映;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會計要素側重于反映企業(yè)的經營成果,構成利潤表要素,對會計對象進行動態(tài)反映。
3.會計科目。企業(yè)在經營過程中經濟業(yè)務的發(fā)生,會引起各會計要素發(fā)生增減變化。基于企業(yè)經營業(yè)務的復雜性,即使涉及同一會計要素,也往往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內容。為使會計核算更加詳細具體,需對會計要素進行進一步細分,即為會計科目。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項目。
會計要素是對資金運動的第一層次分類,會計科目則是對資金運動進行的第二層次分類。
4.會計賬戶。會計信息的記錄與反映需要一定的介質,賬戶即為會計核算之介質。賬戶是按照會計科目設置的、用來分類記錄經濟業(yè)務內容的、具有一定結構和格式的載體。
5.會計等式。會計賬戶及會計科目為會計核算提供了條件,但會計科目所反映的會計要素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并可以用數學方程式來描述,稱之為會計等式。會計等式是會計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表達,是進行復式記賬和編制財務報表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6.復式記賬。如何將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反映到賬戶中去,需要一定的方法,是為記賬方法。即經濟業(yè)務發(fā)生后,根據一定原理,運用一定的記賬符號和記賬規(guī)則,將其計入已設置的賬戶中的方法。
(1)借貸記賬法。借貸記賬法是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會計等式為理論依據,以“借”和“貸”為記賬符號,以“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為記賬規(guī)則的一種復式記賬法。
(2)會計分錄。如何運用借貸記賬法進行實際記賬,有其記賬的“公式”——會計分錄,簡稱“分錄”。在登記賬戶前,通過記賬憑證編制會計分錄。
運用會計基礎理論知識依據會計處理基本思路所進行的會計核算是在一定環(huán)境和條件下進行的。
1.會計法規(guī)體系。作為會計的基本職能,會計核算是基礎,會計監(jiān)督為核合,然而監(jiān)督的最低標準、底線為法律。這里所說的法律指會計法規(guī)體系,具體包括會計相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四個層次。
2.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會計監(jiān)督的基礎是會計核算,會計核算需要具備基本的前提,即對會計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環(huán)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也稱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xù)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項內容。
3.會計核算基礎。企業(yè)經營,實際收入的取得、費用的付出,動態(tài)的收入、費用的發(fā)生如何計入會計期間,需要一個標準,即會計核算基礎。會計核算的基礎有兩種,一為收付實現制,一為權責發(fā)生制,經營性質的會計核算采用權責發(fā)生制。
圖2 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科目、會計賬戶、復式記賬之間的簡明關系
4.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在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礎下,進行會計核算,還需遵守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共13條:①客觀性原則;②有用性原則;③重要性原則;④可比性原則;⑤一貫性原則;⑥及時性原則;⑦清晰性原則;⑧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⑨配比原則;⑩權責發(fā)生制原則;1○歷史成本原則;12○謹慎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也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
5.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方法是用來反映和監(jiān)督會計對象的,是對已經發(fā)生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xù)、系統(tǒng)、全面反映和監(jiān)督所采用的方法。是在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礎下,按照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進行會計核算的方法體系。
由于作為會計對象的具體經濟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用來對其進行反映和監(jiān)督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采取單一的方法形式,而應該采用方法體系的模式。因此,會計核算方法由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具體方法構成。這七種方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方法體系。
圖3 會計處理的環(huán)境、條件與要求間的簡明關系
在會計處理的具體環(huán)境、條件下,依據會計處理的基本思路運用會計基礎理論知識進行會計核算,編制會計分錄,需要以會計工作的組織為保障。會計工作的組織,包括會計機構的設置、會計人員的配備,以及按照規(guī)定的會計制度進行工作。
根據《會計法》的規(guī)定,各單位應當根據會計業(yè)務的需要,設置會計機構,或者在有關機構中設置會計人員并指定會計主管人員;不具備設置條件的,應當委托經批準從事會計代理記賬業(yè)務的中介機構代理記賬。在會計機構內部會計崗位的設置、會計人員的配備,要依據會計工作內容分工,合理設置、配備,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度。會計工作的組織,必須按照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進行,并與各種經營和管理工作密切配合,做好會計工作。
將會計價值的實現以機制的形式展現,亦是將基礎會計知識理論以體系形式的呈現。
將基礎會計知識理論體系以教材形式呈現,章節(jié)架構具體如下,內容可參考以上論述,不再贅述: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jié) 會計的含義
第二節(jié) 會計的基本職能
第三節(jié) 會計處理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會計基礎理論知識
圖4 會計價值的實現機制及以此為基礎的基礎會計知識理論體系架構
第一節(jié) 會計對象與要素
第二節(jié) 會計科目與賬戶
第三節(jié) 會計等式
第四節(jié) 借貸記賬
一、借貸復式記賬法
二、會計分錄
第三章 會計處理的環(huán)境、條件與要求
第一節(jié) 會計法規(guī)體系
第二節(jié)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與核算基礎
第三節(jié)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第四節(jié) 會計核算方法
第四章 會計工作的組織
第五章 會計憑證、會計賬簿
第六章 會計報告
針對會計實務處理部分可另外開課或另章進行介紹,但應與本基礎會計知識理論部分配合講授。以會計價值為導向,以會計報告所載的會計信息的提供為目標,通過會計職能的
發(fā)揮予以實現,是會計作為信任機制的運轉;從憑證到賬簿,從賬簿到報表,直到會計報告的提供,是一個基于基礎會計原理的實務操作過程,即在會計基礎理論知識基礎上,在具體的環(huán)境、條件、要求下,進行會計組織、會計處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