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娟 孫云飛
【摘要】古詩詞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加強古詩詞習誦,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緊緊抓住小學古詩詞的特點,結(jié)合不同學段,主要是高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探索古詩詞教學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策略;資源整合;拓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詩詞的閱讀與欣賞做到超越單純的訓詁文字、詮釋詞語的范圍,跨入語義學與美學的領域,用心去捕捉詩的意象和境界。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以下幾個策略。
策略一:資源整合,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1.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贈汪倫》來說,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發(fā)友人對自己感情之深。我在教學《贈汪倫》時,先播放名曲《送別》,然后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qū)W過的幾首送別詩,讓學生大致了解異同?!稗D(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送別”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學生的心間,激蕩著他們的情感。
2.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中學到的方法,自己來讀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地點、人物、事件相同,但心情不同,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詩有一種“傲氣”,后一首詩有一種“霸氣”。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詩人的作品:這樣做既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學習課內(nèi)經(jīng)典古詩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帶動學生學習李白的其他作品,如《早發(fā)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習杜甫的《春望》,帶動學生學習杜甫的另一篇詩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學習《春望》的基礎上,利用班隊課、晨會課開展古詩綜合實踐活動“探訪詩仙李白”“走近詩圣杜甫”等,達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詩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對過去經(jīng)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成新的意向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詩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也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驅(qū)遣想象,引起聯(lián)想,由此及彼,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再現(xiàn)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在教學《示兒》時,可以抓住一個“悲”字,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樣的悲涼畫面?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產(chǎn)生聯(lián)想,將文字轉(zhuǎn)化成“詩人死不瞑目,詩人老淚縱橫,詩人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詩溘然長逝,詩人用微弱的聲音喃喃地說著:收復中原,還我河山”的悲涼畫面,對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的領悟水到渠成。
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涌而起,一瀉千里。
策略三:重視朗讀,在多元誦讀中抒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誦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通過讀,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協(xié)調(diào)合拍的良好共鳴體,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yǎng)。且古詩詞意蘊豐富,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diào),從而恰當?shù)乇憩F(xiàn)詩中的思想感情。
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同時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我在教學陸游的《示兒》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
1.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
2.精讀詩文,了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
3.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愿。
在初讀的基礎上,確定悲涼的朗讀基調(diào),精讀詩文,引領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研讀詩文時,引領學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國家吶喊的愛國熱情,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內(nèi)涵中融情
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都跟現(xiàn)代大不一樣,加之學生的閱歷又太淺,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拘泥于課本必學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以下三種途徑。
1.課前收集: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向?qū)W生傳遞,而是學生根據(jù)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jīng)驗的進入而發(fā)生調(diào)整和改變。采用建構主義的理論方法,我為學生提供學習導向,精心設計了一些積累主題,有春色迷人、夏日風情、詩人詠秋、踏雪尋梅、名家專輯、愛國絕唱等,然后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資料,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課堂交流:課堂交流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也是認識、情感深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在對話交流中導情。比如:某一教師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圍繞“愁”字提問:你知道誰為“愁”做過什么?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愁”的名句?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老師對學生問題導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對“愁”文化的深層次認識。第一個問題是從情感認識方面的提高,第二個問題是從語文知識方面的積累,讓學生從書本起步,到書海漫游,由一點而帶出一串,由個別而帶出系統(tǒng)。短短一首28字的小詩,融入的卻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萬縷愁緒。
3.課后延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結(jié)構已經(jīng)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40分鐘的規(guī)格,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課堂教學結(jié)尾變成了問號式,省略號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xù)。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教學內(nèi)容的層次性和教學方式上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兩方面。
第一方面,要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層次性。高年級階段,學生已有較深厚的學習古詩詞的基礎,其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記憶能力等都有較大提高。為此,教師可以適當提高要求,表現(xiàn)在具體教學中應體現(xiàn)出一定的難度和綜合性。教師可在中年級的要求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定難度,提出“初步領悟詩歌意境”的新要求。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方面,要做到教學方式上課內(nèi)外兩個不同層次的結(jié)合?!缎W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有70首,還有90首是要求教師在平時或上課時補充進教學中的。以課內(nèi)帶課外,以課外充實課內(nèi),相得益彰。比如:課內(nèi)教學范仲淹的《江上漁者》,詩中正面寫吃魚的人,側(cè)面寫捕魚之不易,間接反映漁者的艱辛。這對小學生體會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補充一首鄭燮的《漁家》:“賣得鮮魚百二錢,糴糧炊飯放歸船。拔來濕葦燒難著,曬在垂楊古岸邊。”這樣,不用多講解,學生腦海中就已浮現(xiàn)出舊社會捕魚人的痛苦生活。此外,課本上的古詩詞我們要求精講細品,課外學生便可進行遷移,自讀相關題材的古詩文。
優(yōu)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nèi)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瑋.小學中高學段古詩詞學習指導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5).
[2]丁永紅.農(nóng)村小學各學段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5).
[3]呂林.關注意境,引領課堂——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8(20).
[4]施芳芳.小學語文中有效實施古詩詞教學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31).
基金項目:本文系蕭縣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小學古詩詞教學研究》(課題立項編號:XXJKY18009)研究后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