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在培養(yǎng)語感和發(fā)展思維上下功夫,要重視語文基本方法的教學,著力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四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詞語教學成為教學表演的點綴,成為一種風雅的附庸,很多教師忽視詞語教學,追求教學的華麗精彩,忽視質(zhì)量提升。筆者以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雙基教學,夯實詞語教學的實效,按照詞語教學規(guī)律踏實做好相關(guān)工作,使詞語教學充滿“語文味道”。
一、結(jié)合具體語境實施詞語教學
“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也就是說詞語教學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詞語教學必須要轉(zhuǎn)變觀念,切不可以簡單認為集中進行詞語教學是最好的辦法,文本理解和詞語教學應該是緊密相連的。正確理解和掌握詞語的意思和運用方法,對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和培養(yǎng)語感非常有利。比如教學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時,一位老師在第一課時集中出示“拼命、紛紛、大夫、欺負、警覺、蠻不講理、氣勢洶洶、一擁而上”等詞語,并指名學生逐一理解詞語意思,嘗試著說說文本中的詞語意思。但是我們在研究本課教學實況時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在文中的具體語境中蘊含的詞語意思和情感形象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和體會,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學到的僅僅是詞語的字面意思,而不是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形象和思想意義。因此,我們組織了集體備課研討活動,請大家共同研究教學設計:一是整體閱讀感知文意,圈化詞語,分組交流其余的意思;二是多媒體出示詞語,讓學生在交流的基礎(chǔ)上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掌握詞意;三是有感情地練習朗讀,進行感性體會;四是進行表演鞏固和角色扮演;五是朗讀感悟和造句練習,讓學生學會詞語運用,以增強詞語應用能力。
二、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推進詞語教學
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課文《爺爺?shù)奶J笛》時,教師對文中的詞語“裹挾”的教學處理如下:結(jié)合具體的句子理解詞語的含義。學生思考后回答是“夾雜”的意思,老師讓學生把“夾雜”放到句子中說一說,比一比,想一想,然后就結(jié)束了該詞語教學。這樣的處理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對此,我經(jīng)過自己的分析研究,認為應該設計成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多媒體出示文中原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揣摩句子的大意,說說這個句子描寫了怎樣的情景?二是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一下當時自己的個人感受,讓學生理解自己在夏天暴風雨侵襲、冬天寒風呼嘯生活環(huán)境中的情感體驗,并用“裹挾”這個詞加以描述,讓詞語和生活體驗想結(jié)合;三是把“裹挾”一詞放到文本句子中,結(jié)合人物當時的處境來理解的這個詞語的意思;四是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進行配音閱讀,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下通過誦讀來體驗暴風雨的猛烈和環(huán)境的惡劣狀況。這樣做可以通過學生享受閱讀過程的個性體驗,強化對重點詞語的深刻內(nèi)隱的感悟和思考。
三、強化情感體驗促進詞語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詞語教學要植根兒童的精神,讓詞在他們的心靈中迸發(fā)積極的力量,使之成為一種帶有深刻內(nèi)蘊的東西。因此,語文詞語教學中的“語文味”,需要建立在學生主體個性感知的基礎(chǔ)上,要用學生的個性化的情感體驗代替教師機械繁瑣的講解,將形象思維和自主探究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fā),情感受到激活,進而獲得想象和頓悟的機會。比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課文《鄭成功》中的重點詞語“驚恐萬狀”時,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通讀全文,并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詞的意思。同時利用音視頻文件或者網(wǎng)絡信息,向?qū)W生想象和思考當時的荷蘭官兵的表現(xiàn),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看看能夠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表現(xiàn),并能在表演或者描繪中用上自己掌握的多個詞語,讓“驚恐萬狀”成為可視形象,接著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驚恐”的圖片,讓學生在立即的基礎(chǔ)上找出心目中的具體形象,充分感受到了荷蘭官兵的狼狽、驚慌,進而充分體會到了戰(zhàn)斗的激烈、鄭軍官兵的英勇機智以及收復臺灣的雄心。
四、注重心領(lǐng)神會優(yōu)化詞語教學
漢語語言有著極強的期待性、延伸性和模糊性,許多詞語不可能用準確地說情詞語的意思,或者給予情感的準確界定。因此,對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的“理解期待”或者“模糊理解”需要給予正確的認知。我們需要允許學生有理解和閱讀的時間限度,讓學生心目中的詞語概念從模糊走向清晰,甚至是允許學生在一定的人生經(jīng)歷中才能夠達到準確的理解和深刻的感悟。因此,詞語教學對于小學而言更多地應該是促進學生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比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語文《這兒真好》一文時,學生對“綠樹成蔭”沒有過于直觀的概念,我針對這個情況,課前帶著大家到村邊的樹林中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沒有樹木、樹木稀少、和樹木成林等現(xiàn)象給自己的感受,同時讓每個小朋友制作一個綠色的小樹卡片,教學時我再帶著學生將自己的小樹卡粘貼到畫板上。這時學生便勾起課前活動時的感受,對著貼滿了小樹的“荒島”高興地說到:“這就是我們課前看到的是綠樹成蔭。”這樣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學會了詞語的意思了。
總之,詞語教學的方式很多,但是我們需要認真的揣摩選用。教師要善于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學會融合和整合,進而讓詞語教學回歸本色,真正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語文味”,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語文的無窮魅力,并真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