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豆彤 常明 陳永福 余湛
【摘 要】 本文以西咸地區(qū)小學階段的93名流動兒童為研究對象,通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兒童孤獨量表、社會支持量表等方面調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探討了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對其人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依據(jù)調查結果,提出了對策建議:社會、學校、家長應關注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應由專業(yè)的老師對流動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家長應引導流動兒童積極參加多種社會活動。
【關鍵詞】 流動兒童;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影響
一、引言
兒童作為國家的新鮮血液,家族的下一代,肩負著祖國復興的重任和家庭的期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遷移是必然的現(xiàn)象。家長們希望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將孩子帶在身邊,帶離戶籍地。這樣,兒童們也成為流動的對象,時間久了,這些兒童被冠上了“流動兒童”的標簽。本研究中的流動兒童指6-14歲,離開本戶籍所在地在它地居住半年以上、跟隨父母其中一方或其撫養(yǎng)人、具有一般學習能力的兒童。他們帶走了孩子,帶不走孩子的友誼。在兒童身上也逐步顯現(xiàn)出了這種流動性的弊端。如:心理上的孤獨,在同伴關系上產(chǎn)生的焦慮、抑郁以及情感上的缺乏,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膽怯、自私等。而這些心理現(xiàn)象都在悄悄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兒童的心理健康還未達到成熟的水平,尤其是流動兒童在對于新信息的認識、接收和處理上,更難形成合理的認識。對此,流動兒童更應該受到合理的引導,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并發(fā)展出完善的人際關系。
本研究基于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其人際關系的關注,通過實證研究的范式,對西咸地區(qū)小學階段的93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對人際關系的影響;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兒童孤獨量表、社會支持量表來調查,使社會有關方面來關注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并促使其樹立正確的心理發(fā)展觀念。從而使流動兒童健康成長,能夠全身心地享受教育資源,樂于學習,樂于交友,用心表達,快樂成長。
二、理論假設及關系模型
對于流動兒童來說,跟隨著父母或撫養(yǎng)人到一個陌生的新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學習。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可能會有新的朋友、同學、老師、鄰居和家庭。他們能做的就是被動接受,保護自己,蜷縮在父母的背后,用眼睛觀望著這個新環(huán)境,膽戰(zhàn)心驚地去嘗試,一點點地去觸摸,去參與,以便融入這個集體中。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成立之時,在其憲章中對健康的科學定義是:健康乃是一種身體加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tài)。心理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要素,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像平常生理問題一樣,吃點藥就會好。心理上的問題,不只需要醫(yī)生的幫助,同時更需要家長的配合。流動兒童面臨著陌生的環(huán)境,人群,新型的社會相處模式,因此,特有的流動性,導致其在心理方面易產(chǎn)生孤獨、自卑、不安、焦慮、抑郁等問題。弗洛伊德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他提出把人格分為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他認為個體人格的正常發(fā)展,需要這三者之間保持平衡,如果這三者之間得不到平衡,那么個體就會產(chǎn)生焦慮,導致神經(jīng)癥和人格異常。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認為,有無社會興趣才是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標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到最高層自我實現(xiàn),他認為自我實現(xiàn)才是一種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況?;谇捌诘恼{研,在與流動兒童的相處中發(fā)現(xiàn),這類兒童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敵意,自私、占有欲強、自我約束力差、注意力分散等表現(xiàn)。因此,本研究對易出現(xiàn)在流動兒童中的焦慮、孤獨、抑郁癥狀進行調查,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以同學、朋友、家庭為主。同學友愛,同窗之誼,朋友陪伴,家庭溫暖,都是影響流動兒童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對于流動兒童的人際關系,由其社會支持度來體現(xiàn)。
三、研究方法
1、被試
本研究邀請西咸地區(qū)小學階段的高年級段學生作為研究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體抽樣調查,共獲得被試230名。其中流動兒童93名,男生52名,女生41名,兒童平均年齡10.6歲,獲得真實有效性數(shù)據(jù)93份。
2、研究工具
流動兒童基本情況問卷為自編問卷,用來篩查是否為流動兒童,問卷調查了流動兒童的年齡、性別、年級、戶籍所在地、來西安的時間等人口學信息。兒童社交焦慮量表采用La Greca編制的用具評估兒童焦慮障礙的篩查量表,本研究中用于篩查流動兒童是否具有社交障礙。抑郁量表采用Zung于1965年編制的用于進行心理咨詢,抑郁癥狀篩查及嚴重程度評定的精神藥理學研究的量表之一。其中2.5.6.11.12.14.16.17.18.20為反向計分項目。本研究中用于篩查流動兒童是否具有抑郁癥狀及相應的程度。兒童孤獨量表采用1984年由sher,Hymel以及Renshaw編制的,用以評定兒童的孤獨感與社會不滿程度的量表,此次研究中用于了解流動兒童的孤獨感現(xiàn)狀。其中2.5.7.11.13.15.19.23為插入題,不計分,3.6.9.12.14.17.18.20.21.24為反向計分項目。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是以肖水源的社會支持理論模型為理論支撐模型,由葉悅妹、戴曉陽、崔漢卿和王娥于2008年編制的,其中包括被測者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資源及對其已有資源的利用情況。本研究通過調查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度來反映人際關系狀況。
四、數(shù)據(jù)分析
1、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1)兒童社交焦慮狀況。流動兒童中67名無社交焦慮狀況,占總人數(shù)的71.42%。21名兒童存在輕度社交焦慮,占總人數(shù)的22.85%。5名兒童處于中度焦慮水平,占總人數(shù)的5.71%。
(2)兒童抑郁狀況。流動兒童中89名兒童無抑郁障礙,占兒童總數(shù)的95.71%。4名兒童患輕度抑郁障礙,占總人數(shù)的4.28%。
(3)兒童孤獨狀況。流動兒童中11名兒童無孤獨感,占總人數(shù)比例為11.42%。66人有一定孤獨感,占百分比為71.42%。16人存在明顯孤獨,占總人數(shù)的17.14%。
(4)兒童社會支持狀況。流動兒童中處于社會支持高分段有62人,占比為66.66%,中等分數(shù)段有31人。占流動兒童總數(shù)的33.33%。
2、在心理壓力方面女生小于男生
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其中在兒童社交焦慮、抑郁、孤獨方面,男生的均分、標準差普遍高于女生。而女生的社會支持均分、標準差高于男生。說明流動兒童中的心理壓力方面女生小于男生。
3、流動兒童心理健康不存在性別差異
流動兒童性別對于其社交焦慮的影響,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方差齊性檢驗不顯著(p>0.05),男生與女生關于兒童社交焦慮狀況不存在顯著差異(t=0.451,df=91,p>0.05)。代表流動兒童社交焦慮狀況在性別上沒有差異性。流動兒童性別對于其抑郁的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方差齊性檢驗不顯著(p>0.05),男生與女生關于兒童抑郁狀況不存在顯著差異(t=0.405,df=91,p>0.05)。代表流動兒童社交抑郁狀況上不存在性別差異。流動兒童性別對于其兒童孤獨的影響,結果表明:方差齊性檢驗不顯著(p>0.05),男生與女生關于兒童孤獨狀況不存在顯著差異(t=0.094,df=91,p>0.05)。代表兒童孤獨感不存在男女差異性。
流動兒童性別對于其社會支持的影響,樣本檢驗得出:方差齊性檢驗不顯著(p>0.05),男生與女生關于兒童社會支持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t=0.157,df=91,p>0.05)。代表流動兒童在社會支持方面不存在男女差異性。
4、存在社交焦慮障礙的流動兒童更容易患孤獨障礙
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流動兒童社交焦慮與抑郁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129,社交焦慮與抑郁之間不顯著(p>0.05),表明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兒童不一定會出現(xiàn)抑郁狀況。社交焦慮與兒童孤獨之間相關系數(shù)為0.409**,流動兒童社交焦慮與孤獨在0.01水平上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p<0.05)。表明存在焦慮障礙的兒童可能患有孤獨障礙,焦慮程度與孤獨感同步增長,焦慮程度越高,存在孤獨的可能性越大。流動兒童社交焦慮與社會支持相關系數(shù)為-0.233,社交焦慮與社會支持度之間不顯著(p>0.05)。
5、存在抑郁障礙的流動兒童更可能患有孤獨障礙
兒童抑郁與孤獨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247*,兒童抑郁與孤獨在0.05水平上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p<0.05),表明患有抑郁的兒童,也可能存在孤獨障礙。并且抑郁程度越高,孤獨癥狀更嚴重。兒童抑郁與社會支持之間相關系數(shù)為-0.104,兒童抑郁與其社會支持之間不顯著(p>0,05),表明流動兒童的抑郁程度與其社會支持度高低不存在明顯關系,也就是說,流動兒童是否抑郁對其發(fā)展人際關系發(fā)展沒有明顯關系。
五、結論
有十分之一的兒童保持著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存在至少一種不良心理障礙,有一小部分流動兒童存在較明顯或較嚴重的不良心理問題。能夠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流動兒童屬于極少數(shù),并且持有高度的社會支持度。在心理壓力方面女生小于男生。而且超過三分之二的兒童存在明顯孤獨感,并且,存在社交焦慮和抑郁的兒童比普通兒童更容易感覺到孤獨。
六、原因分析及措施建議
其一,從社交焦慮的角度出發(fā),流動兒童對于城市的新生活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社交焦慮的狀況略為明顯,對于新的生活方式,交友模式會讓流動兒童產(chǎn)生窘迫和不安。當兒童處于社交焦慮中,其社會交往行為就會隨之減少,嚴重的話,甚至會發(fā)展出其他的心理障礙,對其心理的發(fā)展會帶來極大的阻礙。
其二,從兒童抑郁的角度看,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并不存在抑郁障礙,但確實有個別兒童受到抑郁障礙的影響,產(chǎn)生抑郁心境,對于新的生活提不起興趣。根據(jù)自我效能感理論,存在抑郁障礙的兒童很容易貶低自我,否認自身價值,從而導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喪失、形成自卑的心理狀態(tài)。
其三,從兒童孤獨的角度看,有較少數(shù)的兒童不會感到孤獨感。大部分兒童都存在一定的孤獨感,并且有一部分表現(xiàn)出明顯的孤獨感。當面臨新的環(huán)境,父母礙于工作養(yǎng)家糊口,很難有專門的時間陪孩子,而陪伴孩子們更多的是電視,電腦等無情感、無交流的設備和物品。因而,造成了流動兒童孤獨感的明顯趨勢和普遍性。近年來屢屢發(fā)生兒童失蹤事件,使得家長們不敢讓孩子自行外出玩耍,進而也造成了他們的孤獨感。
其四,從社會支持角度看,大多數(shù)兒童屬于社會支持度的中度階段,而處于低社會支持度兒童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說,流動兒童在城市中發(fā)展人際關系不存在太大障礙,其人際網(wǎng)絡并不狹窄,通過人際網(wǎng)絡獲得的社會資源還是可觀的,同時能夠良好地利用社會資源,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際關系能力和社交才能。
其五,要普及學校、社會、家庭對于流動兒童的認識,加強政策關于教育的優(yōu)惠傾向,提高社會對流動兒童的認可度和接納度,如教育資源的共享、平等性。加強家、校、社會三方面的溝通、聯(lián)結,為健康成長鋪路。學??梢栽O立專業(yè)的崗位,加強心理健康、學習生活方面的關注和援助,專業(yè)老師對流動兒童進行融入性活動輔導,加強其與其他普通兒童的交流、溝通。
其六,家長應將工作、生活合理分配協(xié)調,為家庭關系的發(fā)展提供機會,盡量多關注孩子,及時了解其發(fā)展狀況,降低孩子到新環(huán)境中的孤獨感。并在兒童課余之際,盡可能多地帶子女參與有意義的社會活動,讓他們能夠盡快地融入到全新的社會生活中,適應當前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程黎,高文斌,歐云,劉正奎,王文忠.流動兒童校園人際關系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04.389-391+394.
[2] 楊靜,宋爽,項紫霓,張興慧,羅玉晗,王耘.流動和留守兒童生活事件和人際關系與利他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11.833-837.
[3] 蕭易.流動兒童人際信任對社會適應的影響:個人積極品質的中介效應[D].閩南師范大學.2015.
[4] 潘璐明.流動兒童生活事件、心理彈性與安全感的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5] 張麗敏.流動兒童的家庭功能與文化適應的關系: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及干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4.
[6] 石燕,周建芳.公辦學校中流動兒童的人際關系現(xiàn)狀研究[A].杭州師范大學、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浙江省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社會心理研究[C].杭州師范大學、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浙江省社會心理學會.2012.18.
[7] 王盼蘭.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下的城市流動兒童人際關系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6.09.27-35.
[8] 陳麗,劉艷.流動兒童親子溝通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2.1.58-63.
[9] 王中會,藺秀云.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特點及其對城市適應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2.3.62-91.
[10] 白春玉,張迪,牟均,顧國家,羅威威,顧如芳.社會支持與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4.31.29.5099-5102.
[11] 國家統(tǒng)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 201407/t20140707_577438.html.
【作者簡介】
俞豆彤,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詢與治療.
常 明,內蒙古集寧人,任職于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兒童性格.
陳永福,陜西漢中人,任職于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教育法學、法理學.
余 湛,江西上饒人,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童心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