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棟 劉慧
【摘要】要創(chuàng)新,教師就要敢于走出書本。能自如地走出課本最終又落到課標要求上,老師必須做深入細微地研究,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所以,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想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境界,就必須真正向一名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學能手轉變。這才是根本所在。
【關鍵詞】傳統(tǒng)教學 走出教材 教學原則 學習基礎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51-01
縱觀課改近三年來,教師面臨了一大挑戰(zhàn)兩次波動。一大挑戰(zhàn),即課改與已形成的個人教法之間的矛盾,如何從觀念、教法、指導等全方位地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必需更新已形成的教學習慣,這是純屬于自我的一次挑戰(zhàn)。兩次波動,來自課改前后大范圍、大力度地培訓推廣“圓桌式”教學法,使原本面臨新課程困惑的教師更不知所措,全盤搬用,致使課程流于“活”字而缺乏內(nèi)容;另一次是信息技術的興起和運用,一味強調(diào)用課件授課,只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學使用。不論是因為拿新課本用舊教法,還是盲目跟從,所造成的后遺癥在學生身上仍然無時無處的顯現(xiàn)出來。癥狀一:接受新課程的學生基本功不夠扎實,比如學生書寫筆順混亂、筆畫名稱含糊、生字積累量少、計算速度較慢、計算準確率較低等等。癥狀二:學生知識面是廣了,但是對基礎知識的了解膚淺或似是而非,不夠準確。癥狀三:優(yōu)秀生更加優(yōu)秀,學困生更加落后,兩極差距拉大。
為此,就教師這一角度而言,我認為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這些基本教學原則仍要遵循。老師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將書本東西拆開了重新組合,只有吃透了學生才能心中有數(shù),做到有的放矢的拆,循序漸進的組。而這一拆一組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就是讓書本知識生活化,就是對學生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直接培養(yǎng)。教師沒做到“兩吃透”,談創(chuàng)新就如同普通人學習魔術,充其量不過現(xiàn)學的一兩招,再不會有什么新花樣了。當然,“兩吃透”在新課標教學中也不盡完全,不妨再加個“一聯(lián)系”,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才是我們要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
第二,傳統(tǒng)教學中的識記法、練習法不可完全丟棄。需要記憶性的知識點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背誦下來,不能因為新課程讓學生自主學習,而“自主”到了三年級學生背乘法口決還顛三倒四。新教材的練習量很少,練習量不夠,則無“熟能生巧”之技,往往就會出現(xiàn)加減運算中二、三年級學生仍靠數(shù)指節(jié)的辦法來完成。教師不能僅限于完成書本里的那些練習題,應該結合課標要求,收集聯(lián)系生活的問題加大練習。這是學生今后自主學習的基礎。
第三,不束縛于教科書,要能走出教材。教師往往被教科書所束縛,被《教師用書》牽著鼻子走,老師評價一堂課時,總以教科書上是這樣的、教參上就是那么安排的一類言詞作為辯護之言。要知道,地域有東西差別,學校有城鄉(xiāng)之分,即是同一所學校,各班也有學生的個體差異,北師大出版的教科書離我們的生活差距之大不言而喻,拿來就用是行不通的。新課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法過程中開發(fā)本土資源,充實教科書內(nèi)容。但大多數(shù)老師只停留在“菠蘿”農(nóng)村孩子不熟悉,就改成“人參果”這一層面上,這也是遠遠不夠的。如二年級第六章“加與減(一)‘買電器”,教科書上只有一幅圖,一個簡單問題,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整百、幾百幾十數(shù)間的口算加減。課本編排用一課時完成,這種安排也許適合于北師大附小和一些城市學生,但就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不行的,首先,學生看圖提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較困難,占時多;其次提出問題就要解決,用什么辦法去解決,牽扯到數(shù)學教學中老大難——應用題,有難度,占時多;還有三位數(shù)、四位數(shù)學生剛剛接觸,現(xiàn)在就要求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培養(yǎng)口算能力,特別是遇到退位減仍是教學難點,得花時間。試問照搬書本安排的一課時能完成教學法目標嗎?教科書、教參只不過是個參考,不能看成唯一的標準,走出書本,也不只是局限于改個事物名稱,更在于課時安排、教學方法、學習指導等方面做出大膽的調(diào)整和改進。這是教學創(chuàng)新的關鍵。
其實,在課程開發(fā)方面,還有許多方法和捷徑需要我們?nèi)ふ?。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清責任,用于擔當,勤于思考,幾年里探索,自覺地投入到課程地開發(fā)中,我堅信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一定會成功。
要創(chuàng)新,教師就要敢于走出書本。能自如地走出課本最終又落到課標要求上,老師必須做深入細微地研究,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所以,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想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境界,就必須真正向一名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學能手轉變。這才是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鄧乾聯(lián). “普通”中學數(shù)學教學如何走出新教材的“困擾”[J]. 課程教育研究, 2014(2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