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潔[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太原 030600]
印度與我國有很多相似性,地理位置相鄰,同屬文明古國、人口大國,目前又同為世界發(fā)展最快的發(fā)展中國家。如何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民族文化,是兩國需要長期考慮的問題。2000年之后,印度寶萊塢立足發(fā)展中國家市場,開展打破傳統(tǒng)局限的“自我革命”,不斷更新制作理念,面向國際市場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電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概念”印度電影。結果顯而易見,全新的印度電影不僅在我國廣受歡迎,而且逐步打開了世界電影市場的大門,初步形成了與美國“好萊塢”分庭抗禮的態(tài)勢,這樣成功的經(jīng)驗對我國極具借鑒意義。
印度是迅速崛起的發(fā)展中國家,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印度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社會喪失公正、政府腐敗、底層人民生活艱苦等問題日益嚴重。突出的經(jīng)濟成就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以“佛教”為核心的古老文明與現(xiàn)代哲學體系的碰撞等,激發(fā)出印度社會精英人士的思考,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加之印度還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國家,不同的矛盾雜糅進現(xiàn)代化的潮流,為電影所要揭示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立體化的解構途徑。例如揭露教育問題的《嗝嗝教師》、探討女性地位的《摔跤吧!爸爸》、批判宗教問題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以及反映社會多面矛盾的《史丹利的便當盒》等。
印度電影在善于發(fā)掘現(xiàn)實素材的基礎上,注重展示現(xiàn)實背后的思想,以歡快、無厘頭、嘲諷的展示手法極盡諧謔之能事,將觀眾帶入故事情節(jié),對僵化的體制、盲目的思想、社會的各種不平進行揭示與反思。如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以法罕、拉加與蘭徹的大學生活作為故事的開始,在此基礎上又樹立了一個反面的典型查爾圖;故事中段以蘭徹和查爾圖之間的斗爭將觀眾帶入了“教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的思考;影片最后以蘭徹的一句話“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享樂人生。從小學習壓力過大,都是為了‘錢’途在學習,而不是為了自己”點題,完整揭示了學習和教育的本質(zhì),使觀眾的心靈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振奮,思想進一步深刻。
《摔跤吧!爸爸》對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現(xiàn)狀進行了深刻描寫。該片沒有絢麗的場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僅僅是平淡地敘述了女摔跤手的成長。在影片開始,兩個小女孩被父親強迫走上了摔跤的訓練場,被父親剝奪了童年應有的歡樂,給人以“父親強勢,孩子弱勢”的感覺,使人以為這又是一部反映成長過程中父女之間矛盾的傳統(tǒng)影片。接下來是一場隆重的婚禮,婚禮場景利用賓客和新郎的興高采烈與新娘的悲傷哭泣作對比,以新娘與女摔跤手的談話逐步反映出印度女性“出生即被安排”的命運。至此,女摔跤手真正明白了父親的用意,同時也自覺肩負起反抗社會現(xiàn)狀的責任。兩個女孩通過在摔跤場上的勝利,逐步成為無數(shù)女孩的榜樣與精神支柱,不斷喚醒自己女性自主的意識。該影片的中心思想宏大又復雜,但導演沒有居高臨下,而是用最樸實的故事感染著每一位觀眾,用最動人的細節(jié)喚醒印度沉睡的女性。
印度新概念電影不僅善于講好故事,還善于營造氛圍,渲染情感。
《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备栉枳钅鼙磉_情感,具有不一般的效果。印度神話中,歌舞受到濕婆的庇護,在鄉(xiāng)間、神廟與殿堂里傳承了幾千年。20世紀,歌舞與電影翩然相遇,造就了印度電影的獨特魅力,并成為印度電影的靈魂。
首先,寫意畫面的插入使得歌舞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意象的表達更為深遠。印度電影中的歌舞與大場面相互融合又相對隔離,歌舞節(jié)奏和激情迸發(fā)完全依托于故事情節(jié)展開。同時,大場面的展示又緊密結合歌舞的情緒表達,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格局。如在影片《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中,帕萬與莎希達的相遇便發(fā)生在一個大型的歌舞場面中。歌舞出眾的帕萬吸引著小蘿莉莎希達的關注,此間傳遞了一種不一般的緣分。后來莎希達緊緊跟隨帕萬,為后來的敘事奠定了基礎。
其次,剪輯觀念的改善和新剪輯元素的添加空前調(diào)動了觀眾對歌舞的情緒,民族歌舞與流行元素的結合提升了音樂的感染空間及力度。如《嗝嗝老師》將歡快的印度傳統(tǒng)音樂與溫情、感動和勵志的情感主題相結合,使電影畫面更具情感表達和敘事的能力。特別是在影片結尾時,嗝嗝老師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緩緩走出來,與學生(特別是第一屆學生)相擁道別,著實在音樂構筑的細節(jié)之中體現(xiàn)出美好的期許與愿望??傊《刃赂拍铍娪霸诎l(fā)揮本土歌舞的優(yōu)勢時,飽含了藝術的感染力與新時代的精神價值。
此外,印度電影歌舞場面的拍攝和表現(xiàn)日趨精美,在拍攝技巧、場面調(diào)度等方面吸收了很多MTV(音樂電視)的視覺呈現(xiàn)方式,使視覺效果更加精美,為影片增添了很多色彩。
色彩是電影中重要的視覺元素之一,現(xiàn)代電影創(chuàng)作會通過色彩的使用來傳達思想、表現(xiàn)電影風格。印度電影從視覺到聽覺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印度電影喜愛采用暖色系的顏色,因為暖色系的顏色是印度服飾、建筑、食物等的象征,代表著民族情感。如電影《摔跤吧!爸爸》對顏色的使用,前期從室外場景如房屋的墻壁和土地,到室內(nèi)的裝修和家具、人物的服飾等,都是飽和度很高的暖色系;后期在國家體育學院訓練、參與國際比賽的畫面又轉化為自然色。前后色系的鮮明對比,象征著人物經(jīng)歷的變化,傳達了只有堅定信念、方法正確、踏實努力才可以改變命運的理念。再如電影《嗝嗝老師》在色彩運用上偏自然色,但在一些場景中也運用了暖色。嗝嗝老師奈娜小時候在大禮堂勇敢解釋了自己的妥瑞式癥,贏得了大家的尊重。這一場景的色調(diào)是暖色系的,暖色展示了人間的溫情,也側面揭示了奈娜為何要堅持當教師,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印度影片利用色彩奠定了電影敘事的情緒基調(diào),以色彩構建印度獨特的文化韻味,再用色彩進一步營造敘事氛圍,有助于將觀眾代入人物的情緒當中,體會電影深層次的意境,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目前,寶萊塢電影已經(jīng)成為印度的一個新名片。寶萊塢改革以來,每幾年就會推出一部比較成功的電影,記錄印度的發(fā)展變化。這些印度新概念電影具有較高的制作水準,不僅在故事情節(jié)、拍攝方法等方面有印度獨特的美感,在思想內(nèi)容上也傳達了人文關懷的價值觀。
電影《嗝嗝老師》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模式,構建了理想化的藍圖。影片中,其他老師在教室、實驗室授課和嗝嗝老師在球場、操場、露臺授課形成了鮮明對比,讓我們看到了單一、僵化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弊端。而我國前幾年的青春類影視作品如《匆匆那年》《最好的時光》等都重點描述青春懵懂的感情,卻沒有對教育方式進行思考。近幾年的影視劇如《少年派》《小歡喜》等開始對青春期的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其中,電視劇《少年派》還使用零星的歌舞過場,來表現(xiàn)學生時代特有的風貌,這說明我國已經(jīng)開始重新探索青春期教育類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向。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關乎教育、關乎人文的媒介,象征著國家的軟實力,我們應該更加注重電影對本民族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宣揚,充分發(fā)揮電影符號表意性深遠、象征性豐富的特點。
一百多年前,中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導。其實,優(yōu)秀的電影是一種精神信仰的凝固,將求真與向善融入其中。印度電影堅守良知、大愛、勇氣、責任,提升了藝術的品格。在遵循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基礎上,印度新概念電影將現(xiàn)實性與藝術性并存,思想性與觀賞性并舉,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對我國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