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王冰,沙露露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四川瀘州 646000)
下肢骨折中隱匿性高血壓在臨床并不少見,介于正常與真性高血壓之間,以動態(tài)血壓高、診室血壓正常為主要特點,多數(shù)伴靶器官損害,病情演變較快,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緊密相關,但由于病情隱匿,成為誤診、漏診的重點,給下肢骨折的圍手術期管理帶來困惑,易造成下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動脈血壓監(jiān)測雖能準確把握病情,但普及率低,且不適合行走困難的下肢骨折患者。心電圖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設備反映高血壓病情的價值正逐步得到重視,便于攜帶,可在床旁完成。該研究選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為研究時段,探討下肢骨折中隱匿性高血壓患者心電圖P波改變的意義,期望為下肢骨折在圍手術期管理臨床診治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選取就診于該院的隱匿性高血壓患者35例,設為觀察組;同期隨機選取真性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35例,設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為下肢骨折患者。兩組動態(tài)血壓:24 h平均血壓大于120/80 mmHg,白天平均血壓大于135/85 mmHg,夜班平均血壓大于120/70 mmHg。觀察組診室血壓小于140/90 mmHg,對照組診室血壓不低于140/90 mmHg。
納入標準:下肢骨折患者、診斷明確、年齡不低于18歲、對該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⑴高血壓、心律失常以外其他因素可導致心電圖P波異常者;⑵孕婦、哺乳期婦女、心衰、心肌病伴房室傳導阻滯、甲亢等高血壓以外其他至心臟肥大者。
⑴診室血壓測量:采用袖帶法,測量前排空膀胱,安靜30 min以上,避免咖啡及辛辣、生冷刺激飲食,保持情緒穩(wěn)定,測一個心動周期中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間隔5 min,共測3次,取平均值。⑵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經MGY-ABP行24 h血壓監(jiān)測,日間(06:00-22:00),夜間 (22:00-次日06:00)1 h/次,測量數(shù)據超過80.00%為有效,否則刪除。⑶心電圖檢查:正常安靜狀態(tài),采用十二導聯(lián)心電圖機采集心電信號,取干擾小、波形光滑者。
收集并對比兩組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合并癥及心電圖改變,其中,合并癥包括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腦卒中、視網膜病變等。心電圖改變有以下5類:⑴P波雙峰:排除干擾P波出現(xiàn)不低于0.04 s峰間距的雙峰改變。⑵P波增寬:時限不低于0.12 s。⑶房室阻滯:有P-R間期延長、P波間斷出現(xiàn)或之后不繼QRS波者。⑷ST-T改變:含以下4種,①雙向、倒置T波,負向波大于0.25 mV;②T波振幅低于同一導聯(lián)R波的1/10;③T波直立,胸前導聯(lián)、肢體導聯(lián)波幅分別大于1.0 mV、0.5 mV;④ST段胸前、肢體導聯(lián)壓低0.5 mV以上。⑸左心室肥大:①ST段(左室電壓增高的導聯(lián))壓低,T波地平、雙向或倒置;②V6或V5導聯(lián)右心室壁激動時間延長50 ms以上;③ QRS波時限延長,但小于110 ms,合并室內彌漫性阻滯或束支阻滯時,QRS波時限大于120 ms;④額面QRS電軸左偏,但不超過30°;⑤QRS波電壓增高,SV1+RV5女性大于3.5 mV或男性大于4.5 mV,SⅢ+RⅠ大于2.5 mV,R波在Ⅰ、Ⅱ、Ⅲ、avL、avF導聯(lián)波幅分別大于 1.5、2.5、1.5、1.2、2.0 mV。
統(tǒng)計學分析經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P波增寬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n(%)]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年齡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統(tǒng)計,年齡、性別、各合并癥發(fā)生率及房室阻滯、ST-T改變、左心室肥大出現(xiàn)率: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表 2、表 3。身體質量指數(shù)及 P波雙峰、P波增寬出現(xiàn)率: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表 3。
表1 兩組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對比情況(±s)
表1 兩組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對比情況(±s)
組別 年齡(歲) 身體質量指數(shù)(kg/m2)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40.36±6.98 55.21±10.27 23.01±3.05 23.14±3.11 7.954 0.018 1.036 0.104
表2 兩組性別、合并癥對比情況[n(%)]
表3 兩組心電圖改變對比情況[n(%)]
隨著診斷技術的提升和設備的不斷更新改進,隱匿性高血壓診斷不再困難,但由于檢查設備普及應用率低,導致該病不易被發(fā)現(xiàn)。下肢骨折中,患者平均血壓高,外周血管阻力大,左心室后負荷隨之增高。長此以往,左心室順應性降低,左心房首先擴張,繼而左心室代償性增厚,二者逐步發(fā)生擴張,加重心肌缺血、心電傳導異常,表現(xiàn)為ST-T改變、傳導阻滯,給下肢骨折的圍手術期管理帶來困惑。研究表明[1-2],下肢骨折中,隱匿性高血壓患者胞內游離鈣離子多,心臟室壁應力較大,心肌松弛緩慢,ATP利用率不高,左心室快速充盈期因能量供應不足而不同程度延緩,而后負荷的增加可導致左心室舒張末期容量代償增多,左心室舒張末壓力增大,室壁順應性降低,因此,下肢骨折患者在疾病早期或左心室肥厚前即可出現(xiàn)舒張功能不全。P波能較好反映心房重構,其增寬或呈雙峰改變的機制為[3-4]:左房壁因薄于左室壁而更易受血壓影響,隨著血壓增高,左房壁擴張,心房表面積增大,心房信號傳導時間延長,導致P薄增寬。該研究中,兩組P波雙峰、P波增寬出現(xiàn)率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與鄂小青等[5]的研究吻合,提示可考慮用P波雙峰、增寬等表現(xiàn)反映隱匿性高血壓早期心臟損害。另外,該研究顯示,觀察組平均年齡約40.36歲,男性構成比占77.14%,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報道一致[6],提示下肢骨折患者中,隱匿性高血壓以中年男性居多,應盡早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