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HIGASHIKO
《藍與金的夜曲:老巴特西橋》260×391cm布面油畫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藏1872年
一段旋律在你我心中衍生而成的畫面,如若光影相融,那么我們感同身受;一道色彩,如果能讓松散的音符串聯(lián)起來,那么我們感同身受。但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無非是你愿意說,而我愿意聽。溢流的情緒要是無處安放,也只好隨時間搭的橋慢慢遠去。橋象征著通達和希望,從這端到那端,在冷靜無常中發(fā)著光,肩負起指引的使命。穿過迷霧,橋上的人時而結伴同行,或許什么時候又將回到各自的彼岸?!笆澜缟铣宋遥挥星f個你。”無數(shù)次交匯和錯過才構成了首尾相連的大圓滿,由缺憾組成的圓滿。橋上的人也悲憫地望著橋下,因為害怕孤單的人總是要操心些什么,超負荷的關懷永遠與自己無關。橋下倒影搖曳,有人施施然行舟,不在意漂往哪里,漸漸把自己變成一座郁郁蔥蔥的島,生態(tài)良好。
夜深了,光被吃得七零八落。惱人的霧氣遮擋了視線,也不知是即將開場或已然謝幕。仲夏的暖風潮濕迷離,歡騰的繼續(xù)歡騰,落寞的依舊落寞。暗夜的音符摻雜著四面八方的情緒一路翻涌,尋找宣泄的出口。野岸連綿,靜謐而躁動,為這出極具儀式感的黑色大戲賦予了起伏節(jié)奏。夜曲的魅力在于它折射出耳朵們的情緒,讓人沉溺其中,又泛起層層漣漪。這樣的夜不適合正襟危坐,忘掉白晝的灼熱,走近窗邊擺個舒服的姿勢聽夜鶯唱歌。
影子也和光一起被吃掉了,融入到最深沉的黑里去面對自己,那個努力但平凡,脆弱又堅強的你。就算生活不夠壯美,你也需要對自己充滿敬意。如果你安然睡去,我將為你祈禱下一次日出;如果你迷失在氤氳浪潮里,也別焦慮。
請你走向我,我會搖起燈與你融為一體。每一簇光都有自己的旋律,它們在沉默的眼神中繁衍生息,就算被喧囂的利刃切碎,也不會自怨自艾。
你的窗前或我的橋邊,繁星閃爍,它們把光當作擴音器,遙遙相望,兩兩相惜。
Profile
【美】詹姆斯·惠斯勒
1834年-1903年
印象派畫家
惠斯勒的作品形式大于內容,利用色彩及構圖突出音樂性的即興表達。他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作品不為敘事需要。建議搭配德彪西1899年的交響組曲《夜曲》來欣賞惠斯勒的《夜曲》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