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116029)
很多情況下,表達同一種句意時,日語用被動句來表示,但是漢語卻可能用主動句或被動句來表示。也就是說,將日語的被動句翻譯成漢語時,未必都可以翻譯成被動句。兩種語言被動句的對應關系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何正確地運用日語的被動句對于我國的日語教育以及翻譯研究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因此,本文首先分別對日語被動句和中文被動句的定義和構(gòu)文形式進行介紹,然后進行對比,分析二者的異同。
日語的被動句為「受身文」,「受身文」是指『「ヴォイス(態(tài))」の一種。動詞の受け身(形)を用いながら、ある事態(tài)について行為の受け手に焦點を當てて表した文』,即運用動詞的被動形式,重點為某事態(tài)或行為的接受者的句子。
有關日語「受身文」分類的研究有很多,由于時間和版面的限制,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工藤真由美關于「受身文」的分類。
工藤真由美在「現(xiàn)代日本語の受動文」(1990)中,把一直以來的直接被動、間接被動、被害或困擾的被動分為「當事者受動文」和「関係者受動文」兩類,其中「関係者受動文」又可稱為「不利益受動文」?!府斒抡呤軇游摹拱ā钢苯邮苌砦摹购汀搁g接受身文·持ち主受身文」,其中「直接受身文」還包括「直接対象受動文」和「相手受動文」。并且,間接被動和被害或困擾的被動屬于「関係者受動文(不利益受動文)」。
Aが/は Bに/から/によって/で 動詞未然型(ら)れる
張志公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對被動句進行了解釋:“在動詞性謂語句中,主語是受動者,即動作的接受者,這種句子是被動句?!?/p>
漢語的被動句按有無被動形式標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標志的被動句,
另一類是無標志的被動句。
a.有標志的被動句
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主要是指在謂語動詞前面,用介詞“被、叫、讓、給”引出施事或單用“被、給”的被動句。此外,“被……所”“為……所”也屬于被動句的標志。
I.由“被、叫、讓、給”引進施事的構(gòu)文形式:受事+標志+施事+動作
(1)他們是被過去存在的有法不依的現(xiàn)象搞怕了。
(2)我們叫他罵了一頓。
(3)好吃的全部讓他吃了。
(4)千萬別給老太太、太太知道。
II.“被、給”后面施事沒有出現(xiàn)的構(gòu)文形式:受事+標志+動作
(5)當晚的宴席有10多桌,估計被宰殺的穿山甲有5只以上。
(6)錢包給偷走了。
III.“被……所”“為……所”為標志的構(gòu)文形式:受事+被/為+施事+所+動作
(7) 同學們被老人的話所感動,決心好好學習。
在有標志的被動句中,表示“不如意”的是多數(shù),可近年來,受國外語法影響,被動句的語義范圍擴大了,也有少數(shù)句子是中性的,甚至帶有如意、高興的色彩。
b.無標志的被動句
無標志的被動句是指沒有被動句的標志,但是含有被動含義的被動句。漢語中,施事不明確或者是沒有必要提及施事的時候,通過省略“被”等標志來構(gòu)成被動句的情況較為常見。無標志的被動句盡管在含義上看,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動作或行為的受事,但是在形式上和主動句是沒有區(qū)別的。
(8)你二哥哥的玉丟了。
被動句對謂語動詞的“動作性”有一定的要求,動作性越強,越容易作為被動句的謂語。日語中的自動詞可以作為「受身文」的謂語使用,但是在漢語中一般沒有與此對應的情況。而且,像“希望”“期望”“尋求”“后悔”等動作性較弱,只是單純地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也不能作為漢語被動句的謂語。
(9)貿(mào)易問題の解決が望まれている。
(9)'貿(mào)易問題期望得以解決。
「受身文」中,謂語可以是帶有生產(chǎn)含義的動詞,但是在漢語被動句中,很少出現(xiàn)這樣的動詞。特別是像“召開”“舉行”等這樣抽象的帶有生產(chǎn)含義的動詞不用于漢語被動句。
(10)選抜された選手がA·Bに分かれて試合が行われる。
(10)'被選拔出來的選手分成A、B兩組進行比賽。
漢語被動句對動作成立的結(jié)果有一定要求,如果動詞本身不能表示結(jié)果或狀態(tài),就不能單獨作為被動句的謂語。這時,要加上動態(tài)助詞或補語等表示動作或行為的結(jié)果或狀態(tài)。而日語中沒有這種限制。
(11)私は彼に毆られた。
(11)''我被他打了?!?/p>
(12) 夜中子供に泣かれた。
(12)''半夜被孩子哭醒了?!?/p>
(13)機は李さんに叩かれた。
(13)''桌子被小李拍了兩下。○
在被動句中,動作或行為的施事要對動作或行為的受事(主語)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物理上的影響和心理上的影響,其中心理上的影響包括直接的心理影響和間接的心理影響。漢語重視物理上的影響和直接的心理影響,日語在重視物理上的影響和直接的心理影響的同時,也注重間接的心理影響,因此日語「受身文」的分類中包括「間接受身文?持ち主受身文」,而漢語沒有與此對應的情況。
(14)彼は財布をすられた。
(14)''他的錢包被偷了?!?/p>
被動句中施事為“人”的情況較為常見。此外,“動物”“植物”“事物”“自然現(xiàn)象”等也可作為施事出現(xiàn)。施事的動作或行為對受動者的影響越大,被動句越容易成立。但是,自然現(xiàn)象可以作為「関係者受動文」中的施事,卻不能用于與之對應的漢語被動句,漢語中多用主動句來表達。另外,日語「受身文」的施事很少由第一人稱充當,漢語無此限制。
(15)雪にこんなに積もられては電車は不通だろう。
(15)'雪積得那么厚,電車無法通了吧。
(16)徐先生を見ていると、彼女も私に笑われた?!?/p>
(16)'我望了望徐老師,她也被我逗樂了?!?/p>
兩種語言被動句的語義對比分析,主要是從受害、受影響、受益和中性這四個方面的語義特征進行分析。從受害語義來看,兩種語言在語義特征上的共同點最為明顯,可以說漢語和日語存在基本的對應關系。從受影響語義來看,兩種語言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日語多用「受身文」,而漢語傾向于主動表達,如例句(17)。從受益語義來看,漢語和日語也存在基本的對應關系。從中性語義來看,日語往往不用「受身文」來表達,尤其是對自然景觀的描述,多用主動句,而漢語中使用被動句表達的情形較為多見,如例句(18)。
(17)おれを御覧よ。かかあには死なれるしさ、子供はなしさ。
(17)'你看我,老婆死了,又沒孩子。
(18)遙か遠く、空に溶け込むようにして連なる雪を被った。
(18)'遠處被連綿的雪覆蓋著,好像融入了天空。
綜合以上對于日語的「受身文」和漢語的被動句各個角度進行的分析,可以看出漢語的被動句比日語的「受身文」受到更多方面的限制。本文以日語的「受身文」和漢語的被動句為研究對象,對于二者的特征進行了各方面的探討、比較,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被動句的特征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學習者要想掌握好日語語法,加深對「受身文」的理解是很必要的。本研究也對日漢互譯及外國語言教育,特別是我國的日語教育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