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麗
[摘要] 目的 分層次分階段模式應用于外科病房護理帶教效果分析。 方法 選取2018年3~12月在我院外科病房進行實習的護理專業(yè)學生41名為觀察組,采用分層次分階段教學模式;選取2017年3~12月護理實習生40名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教學模式,評價兩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實習生綜合能力、對帶教模式滿意度。 結(jié)果 觀察組實習生理論考核(94.15±2.10)分、操作考核成績(92.19±1.27)分均高于對照組(86.34±1.24)分、(85.32±2.1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帶教老師對實習生操作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人文素質(zhì)、護患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評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滿意度97.56%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在外科病房中實施分層次分階段教學模式,可有效提高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實習生綜合能力與滿意度。
[關鍵詞] 護理帶教;分層次分階段模式;自主學習能力;成績考核
[中圖分類號] R473.6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13-014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ierarchical and phased mode in applying to nursing teaching in surgical wards. Methods A total of 41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surgical ward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to December 2018 were enroll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were treated with hierarchical and phased mode. 40 nursing internship from March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were treated with regular teaching mode. The scores of departmental rotation examin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intern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theoretical assessment(94.15±2.10) Points and the operational assessment scores(92.19±1.27)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86.34±1.24) points and(85.32±2.10) poi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eacher's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s' comprehensive ability such as operational ability, self-learning ability, humanistic qua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nterns' satisfaction with the teaching mode was 97.5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5.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and phased teaching mode in the surgical war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partmental rotation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interns.
[Key words] Nursing teaching; Hierarchical and staged mode;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Performance assessmen
臨床實習階段中學生需在醫(yī)院各個科室病房工作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將學校理論教學知識進行實際應用,完成理論與臨床護理相結(jié)合的過程[1-2]。學生完成實習后方可參與相關資格考試,以完成由學生向護士職業(yè)的轉(zhuǎn)變,臨床科室中外科病房因?qū)嶋H工作量大、基礎操作多等特點導致教學難度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帶教老師按部就班的為實習生提供理論講解與操作演示,已經(jīng)無法較好滿足實習要求,無法體現(xiàn)外科教學特色[3]。本文選取2018年3~12月間在我院進行實習的護理專業(yè)實習生,分析分層次分階段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12月在我院外科病房進行實習的護理專業(yè)學生41名為觀察組,包括男5名、女36名,年齡18~22歲,平均(20.1±0.5)歲,學歷水平:中專10名、大專20名、本科11名。實習科室:神經(jīng)外科10名、泌尿外科15名、胸外科7名、普外科9名。選取2017年3~12月護理實習生40名為對照組,包括男6名、女34名,年齡18~22歲,平均(20.6±0.4)歲,學歷水平:中專11名、大專18名、本科11名。實習科室:神經(jīng)外科11名、泌尿外科13名、胸外科8名、普外科8名。兩組實習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研究取得所有實習生本人同意;均簽署實習協(xié)議并按時完成;均為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學生,且完成為期2年的理論知識教學;配合研究[4]。排除標準:排除中途放棄實習的學生。
1.2 方法
觀察組:①護士長根據(jù)外科護士日常工作內(nèi)容將實習時間劃分為3個階段,分別包括輔助護士、初級責任護士、高級責任護士,根據(jù)實習生具體實習時間合理劃分;一般情況下輔助護士2周;執(zhí)行護士1周;責任護士1周。②輔助階段:入科后第一日護士長安排指定帶教老師,入科后第1~2日開展崗前培訓,統(tǒng)一進行操作技能培訓;完成基礎培訓后每位實習生分管4~10例患者,輔助階段護士負責患者的基本生活護理,該階段教學要求實習生可獨立完成生活護理工作內(nèi)容,培養(yǎng)實習生護患溝通能力與基礎護理操作能力。③執(zhí)行護理教學階段中,帶教老師需帶領實習生掌握患者檢查治療相關護理需求評估、夜班工作程序、常用的護理技能;培訓實習生護理記錄書寫、交接班能力;要求實習生可獨立完成執(zhí)行護士所需的全部工作內(nèi)容,培訓實習生??撇僮髂芰?。④責任護士教學階段:該階段實習生需應用護理程序?qū)Ψ止芑颊叽嬖诘淖o理需要進行評估,實習生需獨立完成分管患者的整體護理服務,該階段教學目標是提高實習生綜合應用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帶教老師每日布置課后作業(yè),實習生獨立完成后帶教老師檢查批改,每周帶教老師對實習生進行1次隨機測驗,根據(jù)測驗結(jié)果教師為不同水平的實習生提供臨床小課講授,每周組織1次集體課,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尋找課余時間為實習生提供操作模擬練習,及時指出實習生存在的不足,積極糾正[5-6]。在實習生提出問題時帶教老師需引導其耐心思考,不應直接給出答案;帶教老師在實習生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均給予主動關心。⑤外科教學組實施逐層逐階段質(zhì)量控制標準,設置1名總帶教老師,2名主帶教老師,5~8名帶教老師,實施以總帶教——主帶教——帶教老師的分層管理制度,分層負責對實習生教學效果進行質(zhì)量控制,每周評價1次,結(jié)合周計劃進行逐項質(zhì)控,定期檢查實習生實習任務完成情況,每周總結(jié)1次,主帶教及時跟進實習進度[7-9]。
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教學模式,如護士長安排帶教老師,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每日的操作、理論教學。
1.3 觀察指標
所有實習生出科前1日進行考核,包括理論與操作2個項目,每個項目滿分100分,評分標準:90~100分表示優(yōu)秀;70~89分表示良好;≤69分表示一般??剖易灾茖嵙暽C合能力評價表,觀察項目包括4個,分別為操作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人文素質(zhì)、護患溝通能力,滿分100分,單項25分,得分較高表示實習生綜合能力好??剖易灾茲M意度調(diào)查問卷,問卷觀察項目包括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師生溝通、教學內(nèi)容等,每個項目均為25分制,18~25分表示非常滿意;10~17分表示一般;<10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實習生理論考核、操作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帶教老師對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價
觀察組帶教老師對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分層次、分階段護理帶教模式主張以“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原則,核心內(nèi)涵以人性化教學為主,帶教老師根據(jù)實習生自身學習能力,制定個性化帶教目標,制定分階段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質(zhì)量管理,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知識需求,提高教學質(zhì)量[10]。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實習生理論考核、操作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帶教老師對實習生操作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人文素質(zhì)、護患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評價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臨床實習是指護理專業(yè)實習生在帶教老師帶領下向護士轉(zhuǎn)變的階段,帶教工作質(zhì)量與實習生教學效果成正比關系,帶教過程中不僅要求老師從實習生心理、專業(yè)形象、護理責任心、工作態(tài)度等多方便幫助實習生盡快適應臨床護理角色,在較短時間內(nèi)完成角色轉(zhuǎn)變過程,積極革新教學模式。而傳統(tǒng)教學法多著重要求帶教老師將自身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按部就班的傳授給實習生,教學模式單一,無法體現(xiàn)人性化教學優(yōu)勢。因此為提高教學效果,我院制定分層次、分階段護理帶教模式,由各級帶教老師共同組成階梯式帶教模式,層層把控教學環(huán)節(jié)、提供層層指導,重點突出??铺厣?,有助于提高實習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同時可提高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滿意度40名(97.56%),高于對照組30名(75.00%)(χ2=21.497,P<0.05)。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護理帶教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專業(yè)實習生向職業(yè)護士轉(zhuǎn)變的重要階段,傳統(tǒng)科室?guī)Ы棠J蕉嘀匾晱睦碚摻嵌冗M行教學,帶教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實習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效果一般[11-12]。研究中為觀察組實習生提供分層次、分階段教學模式,該模式遵循個體差異的原則,對所有實習生因材施教,科室成立合理的教學小組,形成總帶教——主帶教——帶教的教學體系,教學組織遵循最優(yōu)化教育理論對實習生進行分層教學,按照外科護理工作內(nèi)容將實習生劃分為3個階段,根據(jù)不同階段護理工作內(nèi)容進行重點教學,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及時跟進教學進度,提供教學指導,帶領實習生學習理論與操作技術,由獨立工作逐步向整體護理工作進行過渡,不斷提高實習生綜合護理能力,積極發(fā)展實習生潛能;幫助其由輔助護士——執(zhí)行護士——責任護士發(fā)展,提高工作能力[13-14]。陳善玉等[15]研究中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在外科病房實習的100名實習護士,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名,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帶教模式,觀察組采用分層次分階段帶教模式,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實習生的綜合素質(zhì)評分為(78.9±3.2)分、基礎技能評分為(96.7±1.6)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1.4±2.6)分、(82.3±1.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實習生在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術方面無明顯差異;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符。
綜上所述,分層次分階段模式應用于外科病房護理帶教中可有效提高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帶教老師對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價高、提高實習生對帶教模式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晶,樊桂蓮,李瑩,等.案例教學聯(lián)合 TBL 教學法在創(chuàng)傷外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 22(20):114-115.
[2] 吳麗萍.探討分層目標教學法在外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8,15(25):80-83.
[3] 呂娜.持續(xù)質(zhì)量改進在肝膽外科臨床護理帶教中應用的價值[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9):94-95.
[4] 黃春霞,陳小燕,楊小麗,等.多元一體化教學法用于臨床護理帶教的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8,33(15):13-15.
[5] 李維娜,李靜,張曉嬌,等.微課聯(lián)合PBL教學在普外科護生管道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 14(4):101-102.
[6] 張莉.分層次分階段護理帶教模式在泌尿外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6,24(4):337-338.
[7] 薛少芳,高云珠,葉小燕,等.目標教學在普外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16):72-73.
[8] 周丹,高巖,賈雪媛,等.目標管理法在神經(jīng)外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7,15(4):481-482.
[9] 韓敏. 分層次培訓在護理實習生實習帶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4):157-158.
[10] 葉顯鳳,李娜,柳芳登.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在ICU進修護士帶教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 15(35):145-147.
[11] 張淑清,許柳琴,高瑩,等. 柯氏評估模型在評價護生臨床教育階段性效果中的應用[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 24(18):137-139.
[12] 馬芳. 骨科護理教學中階段式帶教的探索與應用[J]. 當代醫(yī)學,2017,23(32):19-21.
[13] 邱敏. 分層次培訓模式對臨床護士技能及護理質(zhì)量的影響分析[J]. 當代醫(yī)學,2016,22(22):163-164.
[14] 馮琴.心內(nèi)科實習生護理帶教模式探討[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5):112-114.
[15] 陳善玉,李紅.分層次分階段模式應用于外科病房護理帶教效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7,14(10):100-101.
(收稿日期: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