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雁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法》;農家書屋;武漢市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國農家書屋的發(fā)展現(xiàn)狀,指出了當前農家書屋存在資金撥付不到位、管理人員配置不到位、農家書屋使用率不高及宣傳不到位等問題,并結合《公共圖書館法》提出大力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設計針對特殊群體服務、加入縣級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加強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深入開展社會合作、探索新技術應用等建議,以期提高農家書屋的利用率,促進農村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6-0100-03
2017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正式頒布,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筆者從我國農家書屋的發(fā)展實際著眼,探討《公共圖書館法》對我國農家書屋建設的指導意義。
1 《公共圖書館法》概述
從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來看,《公共圖書館法》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圖書館行業(yè)內,而是覆蓋了與圖書館相關的多個行業(yè);從政治需求來看,該法的頒布首次將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推向了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高度;從惠民程度來看,該法的內容真正意義上提到了公共圖書館需要提供包含借閱、讀者活動等多項免費服務,全面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圖書館法》共六章五十五條,該法在規(guī)定公共圖書館建設、運行、服務的同時,也規(guī)定了國家及政府需要承擔的責任。自《公共圖書館法》頒布以來,先后有多位學者對其內容進行了解讀和分析,以吳建中[1]、李國新[2]、柯平[3]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對該法的內容框架進行了解讀,以蔣永福[4]、楊玉麟[5]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對該法的內容細節(jié)進行了分析。
綜上,筆者認為,金武剛教授對《公共圖書館法》的解讀最為具體和全面,他將《公共圖書館法》的內容歸納為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的基本制度、落實政府主導責任的基本制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基本制度和推進公共圖書館改革發(fā)展的基本制度,為基層圖書館的發(fā)展提供了參考[6]。《公共圖書館法》有兩項條款提到農家書屋建設的相關內容,但對于如何建設農家書屋,并沒有具體的內容和要求。
2 我國農家書屋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在2017年的農家書屋全面建設十周年經驗交流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以下數據: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國有農家書屋58.7萬家,其中7.7萬家運用衛(wèi)星、有線、網絡等技術手段和“兩微一端”開展了數字化建設;由中央財政撥款向廣大農村配送圖書已突破11億冊。農民人均圖書擁有量從農家書屋工程實施前的0.13冊增長到現(xiàn)在的1.63冊,增長了10余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累計組織了8次出版物目錄評審,推薦圖書20,070種,較好地適應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7]。
從文獻提供和建設標準來看,我國自2007年推廣農家書屋工程以來,農家書屋在物質條件上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從黃體楊、陳立周[8]和李世敏[9]等人的調研數據來看,我國農家書屋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2.1 農家書屋資金撥付不到位
以湖北省為例,《省文化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關于村文化員聘用工作的指導意見》(鄂辦發(fā)[2006]44號)規(guī)定:“對從原民辦教師中聘用為文化員的,省財政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標準,采取‘以錢養(yǎng)事的方式給予適當補助?!比欢?,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地區(qū)的這筆款項并沒有撥付到位。除此以外,很多農家書屋在進行第一輪的硬件投入以后就再也沒有后續(xù)的投入,很多設施、設備因缺少日常維護已不能正常使用。
2.2 農家書屋管理人員編制配置不到位
在我國現(xiàn)行的鄉(xiāng)村干部編制中并沒有設立農家書屋管理人員的編制,大多數農家書屋的管理者都是由鄉(xiāng)村干部兼職。隨著我國對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鄉(xiāng)村干部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鄉(xiāng)村干部很難抽出時間去做相關工作,導致農家書屋無法正常對當地村民開放。
2.3 農村居民對農家書屋的使用率不高
近年來,在我國農村只要有一點能力的人都想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或者尋找其他出路,留在農村的人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他們一旦空閑下來便會選擇串門聊天或打麻將等方式打發(fā)時間。而一些留守在家的年輕村民更愿意通過上網來滿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紙質圖書和農家書屋對他們并不是很重要,因此,農家書屋的利用率并不高。
2.4 農家書屋空間不足,滿足不了村民的個性化需求
以武漢市農家書屋為例,由于沒有政策規(guī)定農家書屋必須單獨設立,農家書屋大多設置在村委會或村文化活動中心,有少部分建在文化大戶家中,平均可使用面積只有30平方米左右。一些喜歡讀書的村民及放假在家的留守兒童十分需要農家書屋為其提供服務,而農家書屋因無專門活動場地,很多功能都難以實現(xiàn),無法滿足當地村民的個性化需求。
3 《公共圖書館法》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的應用
《公共圖書館法》總則明確規(guī)定:公共圖書館是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農家書屋是區(qū)縣級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中的重點組成部分,也應屬于公共圖書館中的一員?!豆矆D書館法》的具體條文給公共圖書館指明了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思路,這些做法不僅僅適用于縣級以上的公共圖書館,同樣也適用于街道社區(qū)圖書館和農家書屋。
3.1 大力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公共圖書館應當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閱覽室、自習室等公共場地,免費提供文獻信息查詢、借閱服務,讀者可免費參加公益講座、培訓展覽及閱讀推廣活動。從這些立法規(guī)定中不難看出將閱讀推廣列入其中,凸顯了閱讀推廣工作對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性。農家書屋除了日常開展的借閱服務,也應該開展各類閱讀推廣活動,以提高宣傳效果。農家書屋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包括線上和線下兩個層面。線下閱讀推廣活動不僅包括在農家書屋內開展的活動,如農科培訓、閱讀交流和主題展覽等,還包括對活動時間和空間進行延伸的相關活動,如在農村小學或居民比較集中的場所開展各類活動,以及有一定時間跨度的讀書比賽活動等;線上閱讀推廣活動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以圖書、農村政策、閱讀方法等為內容,以有獎轉發(fā)、知識競猜、游戲答題等為活動方式,開展全方位的閱讀推廣工作。
武漢市農家書屋全面建成后,逐步成為農村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主陣地,每年以農家書屋為平臺開展了大量閱讀、講座、培訓、展演等文化娛樂活動,形成了“書香門第,耕讀人家”“‘農家書屋讀書報告會”等活動品牌[10]。
3.2 設計針對特殊群體的服務
《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服務。農家書屋更應如此,其面對的讀者群體中大部分為弱勢群體。在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大形勢下,弱勢群體往往指生活上的弱勢和信息弱勢兩個方面:生活弱勢的群體指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以及各類精神疾病患者等;信息弱勢群體指那些無法獲取所需信息,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的人。筆者認為,農家書屋可以為他們提供閱讀服務、空間服務和連接服務。閱讀服務指工作人員主動到行動不方便的村民家,為他們送去圖書、報刊資料,還可為他們提供讀報服務;空間服務指為弱勢群體提供交流空間、學習空間,讓他們在農家書屋感受社會的溫暖;連接服務指以農家書屋為連接點,連接公益機構開展針對弱勢群體的相關服務,如利用微公益平臺連接慈善機構和有特殊困難的村民,引導社會慈善力量解決當地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
武漢市黃陂區(qū)金寨村農家書屋常年借助區(qū)圖書館和武漢圖書館的力量為有特殊困難的孤寡老人提供對口幫扶,該書屋工作人員每逢過年都為他們送去慰問物資,還定時為他們提供讀書讀報服務等,讓這里的孤寡老人體會到了社會對他們的關懷。
3.3 積極加入縣級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
《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服務體系。農家書屋作為偏遠地區(qū)的重要服務點,要積極加入總分館體系。縣級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對農家書屋來說是通借通還網絡、服務資源網絡和活動資源網絡的結合體。具體來說,通借通還網絡可以解決農家書屋文獻資源不足的問題;服務資源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家書屋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農家書屋還可以有效利用縣級公共圖書館的活動資源,較為典型的是講座資源和培訓資源,以解決農家書屋因缺少人力資源而無法開展讀者活動的問題。
2016年起,武漢市開始實施“中心農家書屋”試點建設,從硬件、管理、服務等方面對農家書屋提檔升級,將人口密度高、交通條件便利、文化需求旺盛的農村新社區(qū)作為“中心農家書屋”建設的重點。武漢市區(qū)級圖書館也從2016年開始在中心農家書屋的基礎上進行分館建設,截至目前已先后建成以江夏區(qū)金港新區(qū)中心農家書屋為代表的多家區(qū)級分館。
武漢市江夏區(qū)圖書館金港新區(qū)分館是區(qū)級圖書館建立總分館體系的優(yōu)秀范例,實現(xiàn)了中心農家書屋和區(qū)圖書館的通借通還,同時在江夏區(qū)圖書館的大力協(xié)調下,開展了一系列閱讀推廣活動。例如,2017年金港新區(qū)和江夏區(qū)圖書館聯(lián)合舉辦了“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邀請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少年兒童文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市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蕭袤舉辦主題為“潤澤書香、閱讀成長”的演講活動,讓參加活動的小讀者們收獲頗豐。
3.4 加強與讀者之間的溝通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公共圖書館需要加強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和反饋,接受社會監(jiān)督。為了更好地提升農家書屋的服務效能,其需要加強與讀者群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農家書屋工作人員只有加強與當地讀者的溝通,才能夠更好地使農家書屋便民項目得到落實。例如,廣東省惠州市唯一入選全省首批創(chuàng)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的惠陽縣(區(qū))在2016年開展了針對該區(qū)128個農家書屋的“你選書,我買單”服務,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11]。
3.5 深入開展社會合作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和第四十六條都相繼提到加強社會合作對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農家書屋在建設過程中也應該重視并引導社會力量的參與。合作模式分為合作共建模式、合作服務模式及當前較為流行的“農家書屋+”模式三種。合作共建模式是指農家書屋利用社會力量或者志愿者力量共同建設農家書屋的模式,使其運營模式變得更加靈活;合作服務模式是指農家書屋和周邊的學?;蚱髽I(yè)合作,以書屋空間為基礎,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內容;“農家書屋+”模式是指農家書屋通過與不同行業(yè)的合作,拓展其自身功能的模式。例如,海南省安定縣嘗試把建設農家書屋和建設文化村郵服務站相結合,推出了“農家書屋+村郵站”的新模式,全縣108家農家書屋全部完成了文化村郵服務站建設[12]。再如,福建省福安市灣塢鄉(xiāng)深安村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建設農家書屋,當地的企業(yè)為村里建設農家書屋,由農家書屋為合作企業(yè)提供勞動力培訓,從而實現(xiàn)勞動力的直接輸出,既解決社會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又為企業(yè)帶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3.6 新技術的應用
《公共圖書館法》第八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鼓勵公共圖書館利用新技術提升管理及服務效能。農家書屋也應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實際,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提升服務效率。這里所說的技術,主要指自動化業(yè)務操作系統(tǒng)的應用和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①自動化業(yè)務操作系統(tǒng)的應用。農家書屋加入上級圖書館通借通還系統(tǒng),可以充分利用市圖書館或區(qū)圖書館的業(yè)務系統(tǒng),對自身的借還業(yè)務系統(tǒng)進行升級。②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近年來,數字農家書屋建設已成為農家書屋的發(fā)展熱點,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各地可以充分借助微信、APP等移動平臺和網絡平臺,建設數字農家書屋。
4 結語
自《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以來,得到了各級政府及圖書館界的高度重視。筆者在簡要介紹該法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對農家書屋發(fā)展現(xiàn)狀的分析,提出了將《公共圖書館法》應用到農家書屋建設中的若干建議,希望農家書屋在《公共圖書館法》的正確指導下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使之真正成為能夠滿足農村群眾需求的惠民工程。
參考文獻:
[1] 吳建中.夯實人民群眾對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寫在《公共圖書館法》頒布之際[J].圖書館雜志,2017(11):6.
[2] 李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歷史貢獻[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6):4-15.
[3] 柯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全面保障我國公共圖書館體系化建設[J].圖書館建設,2018(1):19-23.
[4] 蔣永福,孫紅娟.《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基本信息解讀:基于“明確性信息”和“期待性信息”的解讀[J].圖書館建設,2018(1):44-47.
[5] 楊玉麟,閆毅.多元化的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更符合中國國情: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體會[J].圖書館建設,2018(1):24-29.
[6] 金武剛.全面構建現(xiàn)代公共圖書館制度: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學習與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8(1):49-62.
[7] 劉蓓蓓.農家書屋全面建設十周年經驗交流會召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12-19(001).
[8] 黃體楊,陳立周.貧困地區(qū)農家書屋的“單向度發(fā)展”及其邏輯:以B市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6(3):12-20.
[9] 李世敏.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背景下農家書屋的轉型:湖北省Y市的調查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5(5):65-71.
[10] 我市農家書屋建設跨越十年[N].長江日報,2018-01-10(008).
[11] 張昕.惠陽推“訂制式”公共文化服務農家書屋采購前先讓讀者開書單[N].南方日報,2016-07-13(HC03).
[12] 劉瑾.海南:“農家書屋+”加出一片新天地[N].中國文化報,2018-03-29(002).
(編校:馬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