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棟,黃海皎,旺 珍,德慶卓嘎
(1.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西藏拉薩 850032;
2.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農業(yè)研究所,西藏拉薩 850032)
山楂葉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蘋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 Koch)、二斑 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李始葉螨(Eotetranychus pruni Oudemans)、果苔螨(Bryohia rubrioculus Schenten)等是我國危害蘋果、桃、梨等落葉果樹的主要害螨,其中尤以山楂葉螨、蘋果全爪螨、二斑葉螨分布較廣,為害較重[1]。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設施果樹作為新型的果樹栽培方式在中國不斷興起,主要是草莓、葡萄、桃、油桃,其次是杏、李、櫻桃等[2],但單一化栽培和精耕細作模式往往伴隨著生物多樣性下降許多害蟲暴發(fā)成災。二斑葉螨、山楂葉螨是危害西藏果樹的重要害蟲,尤其在部分果園內設施桃樹上爆發(fā)成災,通常兩種害螨混合發(fā)生,以成、幼螨刺吸葉片、嫩梢、果實表皮汁液等造成危害,引起大量落葉和落果,削弱樹勢,嚴重影響產量和果實品質。
由于二斑葉螨、山楂葉螨等害螨個體小、發(fā)生世代多、世代重疊、繁殖力強、適應性強,因此,為遏制害螨的為害,果農大量的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農藥的頻繁、過濫使用,果園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嚴重破壞,果實農藥殘留加重,天敵數量急劇下降,害螨抗藥性不斷增強,致使生產的桃不管從產量及外型還是食用安全等方面都差強人意[3]。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生物防治技術在我國逐漸興起,成為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在農、林生產上大面積地示范推廣應用[4],大力推廣有效的生物防治技術,發(fā)展優(yōu)質、高效、綠色的生態(tài)農業(yè)在新時期已勢在必行。“以蟲治蟲”作為害蟲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運用捕食螨防治害蟲,在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湖北等省已取得較大面積應用成功,但在西藏利用捕食螨控制果園害螨的相關研究與應用報道較少。為此,筆者在西藏林芝果樹種植基地里人工釋放胡瓜鈍綏螨、斯氏鈍綏螨等捕食螨來控制果樹害螨的試驗,旨在為西藏高寒地區(qū)示范推廣“以蟲治蟲”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本試驗于2018年8月3日至10月25日,選擇林芝市巴宜區(qū)布久鄉(xiāng)仲薩巴村果樹種植基地品種相同、長勢一致、害螨為害相近的2座溫室大棚進行,大棚內桃樹齡5年,每座大棚面積750 m2。棚內樹行間有雜草,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
控制對象:二斑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山楂葉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以上2種害螨均為大棚內自生蟲源,混合發(fā)生,數量上二斑葉螨略多于山楂葉螨。
供試螨源:斯氏鈍綏螨(Amblyseius swirskii)、巴氏鈍綏螨(Amblyseius barkeri Hughes)、胡瓜鈍綏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加州鈍綏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均來自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天敵繁育基地,袋裝(≧1500頭/袋)。
供試作物:油桃(品種:中油8號)
試驗設生防區(qū)(面積800 m2)、化防區(qū)(面積200 m2)和對照區(qū)(面積共120 m2),共5個處理、1個對照。其中,生防區(qū)分為處理A:人工釋放斯氏鈍綏螨;處理B:人工釋放巴氏鈍綏螨;處理C:人工釋放胡瓜鈍綏螨;處理D:人工釋放加州鈍綏螨?;绤^(qū)為處理E:噴施化學農藥。對照區(qū)不做任何處理。各處理間用塑料薄膜進行隔離。按照釋放的捕食螨數量及其捕食能力,為達到防治效果,試驗前7 d整個大棚用1.8%阿維菌素1500倍液進行徹底清園,使每葉害螨達到2頭以下。生防區(qū)于8月11日釋放捕食螨,每株掛1袋,釋放后不再噴藥;化防區(qū)于8月10日噴施15%達螨靈2000倍1次,9月5日噴施1.8%阿維·甲氰3000倍1次,10月1日噴施15%達螨靈2000倍1次。
釋放前調查基數。釋放后每隔15 d抽查1次,采用定株法,即在定株隨機確定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選取樣品樹共5株,每次每株按東西南北中分上中下3層隨機選取15片葉,裝入塑料自封袋,每處理共75片葉。然后在解剖顯微鏡(Nikon-10)下檢查記載害螨活蟲口數(若蟲、成蟲)及蟲卵數。試驗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蟲口減退率(%)=
從釋放捕食螨控制害螨活蟲的防治效果(表1,圖1)可知,捕食螨從8月11日釋放到10月25日,各捕食螨對二斑葉螨、山楂葉螨2種害螨活蟲均有一定的防效,防效大小為: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螨>加州鈍綏螨>斯氏鈍綏螨,以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對2種害螨活蟲的防效較好,平均防效為65.80%、62.39%;斯氏鈍綏螨對2種害螨活蟲的防效最低,平均防效為41.44%。化防區(qū)用藥防治3次,對2種害螨活蟲的平均防效為65.52%,與生防區(qū)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對兩種害螨活蟲的防效相接近。結果表明,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螨對為害桃上二斑葉螨和山楂葉螨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表1 不同處理對桃樹害螨活蟲的防治效果
圖1 不同處理桃樹上害螨活動蟲口數量消長曲線
從釋放捕食螨控制害螨卵的防治效果 (表2,圖2)可知,各捕食螨對二斑葉螨、山楂葉螨2種害螨卵的防效大小為: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螨>加州鈍綏螨>斯氏鈍綏螨,仍以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對2種害螨卵的防效較好,平均防效分別為59.46%、55.14%,其余兩種其防效均低于35%?;绤^(qū)對兩種害螨卵的平均防效為57.54%,與釋放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的生防區(qū)相接近。試驗表明,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螨對為害桃上二斑葉螨和山楂葉螨的卵同樣有較好的控制作用。
從圖1~2中可以看出,8月11日至10月25日釋放捕食螨期間,生防區(qū)害螨的活動蟲態(tài)和卵均出現了短暫的為害高峰,這可能與我區(qū)高寒氣候環(huán)境及捕食螨未完全從袋中釋放出有關,之后害螨的活蟲、卵數量與捕食螨的捕食效果有關;而化防區(qū)從8月10日開始化防區(qū)每25 d噴藥1次,化防區(qū)害螨活蟲及蟲卵數量基本控制在一定范圍,且有上升和回落現象,但化學藥劑持續(xù)控制害螨數量時間有限(15 d),若不繼續(xù)施用,害螨數量就會快速回升;空白對照區(qū)活動蟲態(tài)及卵數量變化趨勢呈波動型,符合客觀實際。試驗結果表明: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對防治害螨均有一定的效果,但人工釋放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螨的防控效果更明顯。
圖2 不同處理桃樹上害螨卵數量消長曲線
本試驗結果表明,有一定數量的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螨能控制為害桃上害螨的數量增長,這與賈勇[5]、張輝元[6]、陳軍[7]、張艷璇[8]等的試驗結果相一致。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化學防治和釋放上述兩種捕食螨的生物防治對控制桃樹害螨都十分有效,但化學方法成本高,毒副作用大,易增強害蟲抗藥性,破壞生態(tài)平衡等;而生物防治方法具有成本低,無毒副作用,作用效果持久,最后達到生態(tài)平衡,符合發(fā)展優(yōu)質、高效、綠色的生態(tài)農業(yè)的要求。
雖然胡瓜鈍綏螨、巴氏鈍綏螨是防治果樹害螨的一種理想天敵,但在我區(qū)目前尚未形成與防治其它病蟲害配套的完整技術,由于捕食螨釋放到大自然中,會受到諸多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都有可能造成失敗。因此要想運用成功,除環(huán)境因素外,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一是在釋放捕食螨前一定要對果園進行徹底清園,壓低害蟲蟲口密度;二是在生長期應多放幾次,以保證捕食螨有一定數量和繁殖時間,有效地控制害螨和其它害蟲;三是在果園內種苜蓿等,當桃樹上螨類和害蟲數量劇減后,捕食螨就能在苜蓿上尋找其它害蟲和植物的花粉蜜露,以免因缺乏食物而造成自相殘殺;四是可在果園內懸掛殺蟲燈、黃板、藍板等輔助措施來保證治蟲效果。由于桃樹發(fā)生的病蟲害較多,捕食螨種群的建立與繁殖、高寒露地越冬等,以及與其它病蟲害配套的綜合防治技術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表2 不同處理對桃葉螨卵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