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琳 李肖肖*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胸外科二病區(qū),遼寧 沈陽 11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為慢阻肺,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若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可能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中以呼吸衰竭最常見,加重呼吸困難,從而使機體發(fā)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1]。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仍有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胃脹、咽喉干燥、便秘等不良反應,穩(wěn)定期患者應用藥物治療,或開展氧療、呼吸康復訓練等。有報道,慢阻肺患者實施活血化瘀療法,可發(fā)揮有效的健脾益氣功效,解除平滑肌痙攣,改善呼吸衰竭癥狀[2]。本次研究探討活血化瘀法聯(lián)合呼吸功能訓練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療效及肺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0~68歲,平均51.8歲;病程6~15個月,平均(10.3±2.8) 個月。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1~70歲,平均52.2歲;病程6~17個月,平均(10.8±3.0) 個月。2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WHO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炎相關診斷標準;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肝腎功能異常;腫瘤疾??;出血性疾??;精神異常;意識障礙。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接受呼吸功能訓練聯(lián)合護理干預,呼吸功能訓練主要包括:縮唇呼吸訓練和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鼻腔進行吸氣,然后口腔將氣體呼出,呼氣時將嘴巴收縮,呼氣速度應均勻,不可過快,吸氣時間2 s左右,呼氣時間1~3 s左右,吸氣和呼吸的時間比為1∶1~1∶4。開展縮唇呼吸訓練,將肩部以及頸部肌肉放松,吸氣時將嘴唇緊閉。腹式呼吸訓練:將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放在腹部,吸氣的過程中,隨著腹部的膨隆,右手逐漸提高,在呼氣過程中,隨著腹部收縮,將右手順勢向胸部以及背部施壓,需注意使吸氣和呼氣時間比值保持在1∶2左右,3個月訓練。護理干預包括:(1)呼吸道保持通暢: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坐位或半臥位,寬松的衣服,減輕呼吸運動限制。在急性發(fā)作期時,呼吸道會出現(xiàn)大量分泌物,較為黏稠,患者咳痰困難,可導致窒息,因此需增加飲水量和咳痰能力,協(xié)助患者排痰。(2)健康宣教:講解吸氧的目的及注意事項,消除焦慮和緊張情緒,提高患者配合度,若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3)選用合適的吸氧方法,吸氧方法包括:①鼻導管法;②面罩法;③鼻塞法;④呼吸器正壓給氧。(4)心理護理:對患者的疑問及時解答,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焦慮、抑郁情緒。鼓勵患者家屬提供家庭支持,以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增強治療的信心。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化瘀加減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 g,黨參、丹參各20 g,白術、法半夏各15 g,桔梗、茯苓各12 g,川貝母、陳皮各10 g,炒杏仁、炙甘草、石菖蒲各5 g。水煎煮至150 mL,每天服用2次,早晚各1次,7 d為1個治療周期。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臨床療效、肺功能和血氣指標。
1.6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肺功能恢復正常
為顯效;臨床癥狀得以改善,肺功能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改善,肺功能無任何好轉為無效[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1秒用力吸氣容積(FVC)和FEV1/FVC的比值。血氣指標包括血氧分壓(PaO2)和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計量數(shù)據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 х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肺功能 觀察組FEV1、FVC和FEV1/FV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
表2 2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
組別 例數(shù)FEV1(L)干預前 干預后FVC(L)干預前 干預后FEV1/FVC(%)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0 1.44±0.55 2.03±0.70 2.74±0.73觀察組 40 1.42±0.51 1.71±0.61 2.70±0.71 t值 0.169 2.180 0.248 P值 0.866 0.032 0.805 3.42±0.55 3.08±0.52 2.841 0.006 53.41±4.61 60.38±3.91 53.39±4.59 55.79±3.46 0.019 5.560 0.985 0.001
2.3 血氣分析指標 觀察組PaO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mm Hg)
表3 2組干預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mm Hg)
組別 例數(shù)PaO2干預前 干預后PaCO2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0 51.63±7.86 74.69±8.96 65.82±8.96觀察組 40 51.77±7.91 81.22±6.91 65.71±8.85 t值 0.079 3.650 0.060 P值 0.937 0.001 0.952 59.63±6.84 51.36±7.14 5.290 0.001
從中醫(yī)學角度來看,慢阻肺屬于“肺脹病”等范疇,肺脾腎氣虛為本,瘀血、水飲、痰濁為標,主要類型為肺脾腎虛型以及痰瘀阻肺型,治療主要為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為原則。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出現(xiàn)呼吸衰竭的原因,主要為肺功能不足,活血化瘀療法的開展可有效糾正患者的氣虛證,同時也可使肺功能得到改善,發(fā)揮有效的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遲滯氣血的運行,有效擴張支氣管小血管,使血氧供給得以增強,使呼吸道痰液排出速度得以加快,使自主呼吸能力得以增強[4]。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提高,肺功能改善明顯,血氧飽和度提高。提示活血化瘀法聯(lián)合呼吸訓練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及血氣情況。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活血化瘀方中黃芪、黨參屬于君藥,其健脾益氣,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得到有效調節(jié),可有效調節(jié)免疫功能,改善支氣管水腫癥狀,促進炎性介質代謝,使臨床癥狀緩解;丹參、白術、桔梗、法半夏、茯苓屬于臣藥,宣肺平喘、燥濕化痰、活血化瘀,促進細胞修復,改善肺部血液循環(huán),有效提升血氧含量,防止缺血缺氧的情況;加用川貝母以及陳皮,達到化痰、止咳、清熱的功效[5]。諸藥合用,可發(fā)揮益氣養(yǎng)陰、補虛泄實、活血化瘀、標本兼治的作用,有效提高免疫調節(jié)能力,同時可使肺部和支氣管功能得以改善,使臟器血液供給得到促進,使氣道分泌物排出速度加快,從而使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得到提升,具備顯著的療效。同時呼吸功能訓練的開展可對患者機體肺功能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二者聯(lián)合應用效果更為突出。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法聯(lián)合呼吸功能訓練可提升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臨床療效,有效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