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根,程少文,吳丹,李凱,李真保,吳德剛,賴年升,趙心同,袁金龍,劉佳強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 神經(jīng)外科,安徽 蕪湖 241001)
顱內(nèi)椎動脈夾層動脈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發(fā)病率低(0.001%~0.0015%)[1],破裂的椎動脈夾層動脈瘤(ruptured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RVADA)破裂出血及再發(fā)出血,病情兇險,病死率及致殘率均高,有報道[2]保守治療46.7%的患者再出血1周內(nèi)死亡。由于介入治療普及、及時、有效,已經(jīng)成為該疾病的有效治療方式,介入治療多采用載瘤動脈閉塞的方法,不過依然有腦干、小腦梗塞的風險,而另外一種治療方式保留載瘤動脈支架輔助栓塞VADA正越來越多的被大家采用,然而依然有許多不足,本研究報告28例治療結果。
入組標準:DSA造影下,有明確VADA異常影像者。如果是RVADA,CT提示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或腰穿證實有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結合影像學結果考慮椎動脈夾層動脈瘤為責任病灶者,排除外傷性者。自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中心采用支架輔助栓塞治療VADA患者28例,其中男8例,女20例;年齡(51.8±7.5)歲。未破裂12例,臨床表現(xiàn)未破裂者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RVADA 16例為突發(fā)頭痛,伴有惡心、嘔吐,伴或不伴有意識障礙。破裂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9分13例,GCS≤8分3例。Hunt-Hess分級I~III級以下12例,Hun-Hess分級IV~V級4例。
腦血管造影進行雙側椎動脈是否是優(yōu)勢供血、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和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tǒng)代償評估,DSA顯示受累有椎動脈擴張和狹窄或局部囊狀擴張,重點分析受累節(jié)段是否累及小腦后下動脈(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部,受累病變段是否有重要穿支支配脊髓前或腦干周圍區(qū)域。未破裂動脈瘤手術前后行磁共振檢查了解有無新發(fā)腦梗塞情況。破裂者術后行磁共振檢查了解顱內(nèi)病變情況。動脈瘤治療術后即刻造影影像及隨訪影像采用Raymond分級[3]。
所有治療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術中使用肝素80 U/kg肝素化,自麻醉成功后開始,并每小時后半量追加肝素,直到用量為1 000 U維持,術中保持動脈通道滴注通暢。經(jīng)股動脈入路置入6 F動脈鞘,經(jīng)鞘置入6 F或者5 F Envoy導引導管(美國Johnson公司)至椎動脈平第二頸椎水平。治療采用2枚或2枚以上Enterprise支架(美國Codman公司),支架輸送導管為Headway 21(美國Microvention公司)或Prowler Select plus微導管(Prowler Select Plus,美國Codman公司),動脈瘤填塞微導管為Enchelon 10(Echlon-10,美國EV3公司)。支架的釋放方式為首枚支架采用半釋放,待動脈瘤囊狀突起被滿意填塞后再逐步完全釋放支架,力求動脈瘤不顯影,如果是多支架采用重疊釋放方式。支架的長度選擇應覆蓋整個受累病變段。
未破裂VADA 12例,治療前均使用波立維75 mg、阿司匹林100 mg口服3~5 d。RVADA患者16例均為急診入院病例,并接受急診手術,造影結束明確診斷后,治療開始前給予波立維、阿司匹林各300 mg納肛或經(jīng)胃管注入,考慮到抗血小板聚集不充分,備用替羅非班(5 mg/100 mL),發(fā)現(xiàn)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影像及前向血流變慢,根據(jù)體質(zhì)量給予低劑量4~5 mL經(jīng)動脈導管內(nèi)灌注10 min,可重復使用至血栓消失或血流明顯改善,同時用替羅非班(5 mg/100 mL)4 mL/h靜脈泵入維持,共6 h(5 mg/100 mL)。破裂出血患者1例術前出現(xiàn)呼吸暫停,血氧下降,給予氣管插管人工支持呼吸,并行腦室外引流手術,另外1例術后再行腦室外引流手術。其它治療包括腰穿、使用預防腦血管痙攣、補液及營養(yǎng)支持、脫水及控制顱內(nèi)壓及對癥處理等。
患者術后3~6個月,12~18個月,24~36個月接受DSA腦血管造影隨訪或CTA、MRA復查?;颊哂跋駥W隨訪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預后不良者mRS≥3分[4]。
28例患者中支架輔助栓塞治療技術成功率100%,未破裂者其中5例采用單純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術后即刻動脈瘤內(nèi)造影劑滯留,隨訪發(fā)現(xiàn)動脈瘤消失或動脈瘤明顯變小,Raymond分級I級3例,II級2例(圖1),另23例采用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后即刻動脈瘤完全不顯影Raymond分級I級11例(11/23),Raymond分級II級5例(5/23),Raymond分級III級7例(7/23),其中19例(19/23)獲得DSA影像學成功隨訪,平均隨訪(14.5±7.9)個月 ,隨訪發(fā)現(xiàn)動脈瘤完全不顯影Raymond分級I級16例(16/19),Raymond分級II級3例(3/19),無Raymond分級III級病例。隨訪中1例因其它原因死亡,3例無隨訪結果。
圖1 單純多支架植入Figure 1 Simple multiple stent placement display of the aneurysm after stent placement;up
12例未破裂VADA,術中術后未發(fā)生支架內(nèi)血栓事件。16例RVADA,1例發(fā)生治療中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經(jīng)替羅非班動脈內(nèi)聯(lián)合靜脈維持給藥后,血栓消退,另外1例術后18 h發(fā)生意識惡化,給予替羅非班溶栓后,同時復查DSA造影,提示椎動脈穿支事件,重復小劑量替羅非班給藥后穿支再次顯影,患者病情迅速好轉神志轉清(圖2)。
28例接受治療的患者中,21例(21/28)影像學上表現(xiàn)為病變段明顯囊狀膨出,5例(5/28)累及小腦下后動脈(圖3),4例(4/28)有明顯細穿支血管發(fā)出,2例(2/28)病變血管對側發(fā)育不良,代償供血缺乏。16例(16/28)表現(xiàn)為明顯的病變側血管向基底動脈主要供血。
圖2 多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Figure 2 Multiple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圖3 病變累及小腦下后動脈的處理Figure 3 Treatment of the lesion involving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隨訪期間,27例(27/28)mRS≤2分;不良預后mRS≥3分者1例(1/28),為入院時Hunt-Hess分級IV患者。
自發(fā)性VADA發(fā)病率低,但其破裂瘤病情兇險,再發(fā)出血發(fā)生率高,病死率高,防止其再發(fā)出血是治療關鍵[5]。載瘤動脈閉塞是常用的方法,但該方法在治療動脈瘤的同時以犧牲載瘤動脈為代價,缺點也是治療中必須關注的內(nèi)容[6-7]。導致延髓、脊髓、小腦的梗死等,并且閉塞后再通也會發(fā)生,再次引起動脈瘤破裂[8-9]。消除動脈瘤同時保留載瘤動脈理論上最為合理,但需要對異常結構的血管進行重建,其中的方法各不相同,結果也各異[10-13]。 筆者采用單純多重Enterprise支架或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的方法治療VADA,單純多重支架全部應用于其中5例未破裂動脈瘤患者,隨訪發(fā)現(xiàn)動脈瘤消失或縮小,結果令人滿意。另外23例患者有明顯動脈瘤瘤腔的椎動脈夾層動脈瘤,采用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的方法 ,臨床結果能夠有效的防止再出血,盡管術后即刻影像學結果動脈瘤還不能完全閉塞,但成功影像學隨訪19例結果發(fā)現(xiàn)動脈瘤完全不顯影增加或殘留明顯減少,無Raymond分級III級病例出現(xiàn)。
采用保留載瘤動脈方式治療VADA的常見原因:⑴ 椎動脈獨立供血基底動脈,或病變側椎動脈為主要供血對側椎動脈發(fā)育不良,或代償供血不充分;⑵ 動脈瘤累及PICA;⑶ 動脈瘤累及重要穿支如腦干周圍穿支或脊髓前動脈[14];⑷ 夾層動脈瘤形態(tài)向側方膨出適合保留載瘤動脈。由于一側載瘤動脈閉塞,有增加另外一側椎動脈形成動脈瘤的潛在風險[15],筆者采取盡量保留載瘤動脈的方式,對技術上能采用支架輔助彈簧圈的病例盡量采用該方式治療。理由:⑴ 防止再出血是破裂椎動脈夾層動脈瘤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16],動脈瘤的出血一般不是持續(xù)的出血,持續(xù)出血的病例很難有獲得治療的機會,形態(tài)學上凸起最明顯的地方通常被認為是破裂處,如果優(yōu)先對破裂點填塞促使血栓形成,動脈瘤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護[17];⑵ VADA并不是整個血管全周損壞,支架治療除了其保護彈簧圈突入載瘤動脈、支架植入后“腳手架”作用、炎癥作用外,還可以借助于多支架的血流導向作用[18],促進血管薄弱部分內(nèi)彈簧圈治療后血栓形成與修復;⑶ 由于椎動脈位于蛛網(wǎng)膜下腔使用Enterprise支架相對于其他編織型支架,更有利于病變段血管拉直,減少血流對動脈瘤體的沖擊,這也是本組病例均采用Enterprise支架的理由之一。急性破裂期使用血流導向裝置依然有爭議[19-20],是否使用Enterprise聯(lián)合血流導向支架治療更加合理還需要更多病例的總結[20]。
血管內(nèi)支架使用通常采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波立維抗血小板聚集,急性破裂期給與負荷量各300 mg,由于較多患者從影像學確診RVADA到介入治療結束不到3 h,抗血小板聚集不充分容易導致支架內(nèi)血栓或栓塞事件[21],筆者在未破裂VADA患者中未發(fā)現(xiàn)有血栓事件發(fā)生,在破裂病例給予負荷量患者中出現(xiàn)支架內(nèi)血栓和術后穿支事件,給予低劑量的替羅非班,維持6 h,獲得滿意的臨床結果,由于病例數(shù)少,仍需要積累觀察。
保持載瘤動脈通暢,不輕易犧牲血管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獲得較好的臨床結果,即使影像學上殘留或復發(fā),預后也可能較載瘤動脈閉塞后動脈瘤復發(fā)再通預后好[22],該方法是否作為VADA治療的首選值得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