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琛
摘要:與立體書相關的主題在亞洲較少被提及,除了童書之外,多數(shù)立體書仍以歐美進口書占大宗,近年,隨著亞洲收藏家和創(chuàng)作者的出現(xiàn),如此小眾的主題,慢慢開始進入觀眾的視野。本文由于立體書制作的興趣熱忱,針對立體書紙藝設計做出一系列相關研究。研究注重于立體書設計以及其目前和科技的整合應用。
關鍵詞:立體書;紙藝結構;設計
中國分類號:TS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6-0050-03
1 立體書的發(fā)展與收藏
根據(jù)立體書收藏家楊清貴的著作《立體書不可思議》可以瞭解到,立體書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像中要早。1236年英國修土馬修·派瑞斯以拉丁文撰寫的<英國編年史》(Chronica Majora)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立體書。立體書最早被廣泛運用在教學上,與現(xiàn)今不同的是,當時的立體書觀眾群體以成年人為主而菲兒童。十九世紀為立體書的黃金時期,新的技法不斷被研究出來,使圖片彈跳立體效果劇增。英國、德國是當時立體書制作的主要核心,已知最早出版立體書的出版社,分別是:Dean&Son(英國倫敦)、Darton&Co(英國倫敦)、Raphael Tuck&Sons(英國倫敦)、Ernest Nister(德國紐倫堡),以及來自德國慕尼黑的天才梅根多佛。梅根多佛(Lothar Meggendorfer,1847-1925)被譽為現(xiàn)代立體書之父(如圖1),發(fā)明了眾多現(xiàn)代立體書依然探用的技術和形式。
十九世紀未期,因印刷術的不斷進步,立體書成為當時歐美貴族收藏的專利。德國出版商開始大量制作并出口立體書,并以超過英國同行的高彩印刷技術打開了市場,德國立體書業(yè)的成功多歸功于梅根多佛,他設計過100多本立體書,并被翻譯成各國語種,他奠定了立體書技巧的標準。但是戰(zhàn)爭總是會毀滅一切,戰(zhàn)爭破壞了德國生產(chǎn)立體書的勞力,因此立體書的悲劇時期一直持續(xù)到二戰(zhàn)后,才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在新的時代。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大量豐富的立體書,并成為一股熱潮;20世紀70年代起,市場上涌現(xiàn)大量立體書和立體賀卡,透過英美的紙藝工程師不斷地將技術迭代,造就立體書的精致樣貌。
當今最知名的紙藝設計大師以美國的羅伯·薩布達(RobertSabuda)、大衛(wèi).A.卡特(David.A.Carter)為先驅(qū)(如圖2、圖3),設計師陸續(xù)在各國產(chǎn)生,而被認為是立體書沙漠的亞洲,也漸漸開始有愈來愈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投入這個領域,例如來自中國大陸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藝術家傅三三、以制作兩岸三地城市主題聞名,還有來自香港的劉斯杰等人。
乍看之下頁數(shù)稀少的立體書,實際上是考慮到立體構成和復雜的紙結構,在紙的頁面上加工、剪裁亦或是增加圖層都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而立體書的分類也各種各樣,其中,以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的藝廊,舉辦過為期一年的立體書紙藝特展。根據(jù)此展進行立體書的分類,主要可分為四大項:可動式(Movables)、彈跳式(Pop-ups)、折疊式(Folding Mechanism)以及奇幻式(Fantastic Forms),關于分類的多樣性就先簡單帶過,有概念就可以。
對制作立體書來說,紙張當然也是非常關鍵的。紙?zhí)?,紙張不夠挺?如果太硬,就很難將制作完成的成品合起來。但是
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紙的規(guī)格,因此這方面大多以制作習慣的方式進行,范圍很大;意外地,水彩紙因為其質(zhì)地關係,并不適合作為材料,相反,卡紙(Gardstock)和質(zhì)地良好的紙張就很適合;而太便宜的卡紙雖然劃算,但時間過久了容易發(fā)黃、褪色。便宜的卡紙紙漿是酸性的,長時間擱置空氣中便會氧化,因此若作為收藏,必須考慮選紙,即標記中性、無酸的紙張。保存的環(huán)境盡量選擇不潮濕且通風的場所。
學生多會透過美術用品行取得材料,或是網(wǎng)絡購物上值得信賴的店家。但如果有機會透過專業(yè)的紙品銷售商(非造紙廠,有些也提供印刷服務),會有樣品手冊讓你選擇。當然,如果僅僅是練習用的紙張,一般的復印紙就是很好選擇,一包完整包裝顏色純正且規(guī)格統(tǒng)一。
如何收藏紙的加工完成品也是一項挑戰(zhàn),往往被忽略,隨便亂擱置并不是好方法。建議將小的作品放進文件夾、拉鏈夾中,保護力要夠,否則容易損壞,當練習的樣品滿意的時候,依樣品制作時間依序編號收入,倘若之后需要參考,可以快速查閱。大的作品則是使用專門的收納箱。如果有足夠金錢預算與空間,練習以及成品的收納更適合抽屜型的系統(tǒng)柜。美術畫室經(jīng)常使用到的那種是將紙按照分類從上至下次序排放的那種開放式的系統(tǒng)柜,比較適合收納全新紙張和成品作為擺放區(qū)隔,適當收納可以使工作效率提升,也更方便歸類。
2 立體書紙藝模切技術與設計技法:Origamic Architecture
20世紀80年代,日本教授茶谷正洋(Masahiro Chatani)將一種技術流傳,這種技術的裁切和折疊全在一張紙上進行(如圖5)。先重疊后,再打開至90度。他將這技術稱為“折紙建筑技術”(別稱:OA,Origamic Architecture)。茶谷正洋用此技術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建筑物,許多設計師受其啟發(fā)投入OA設計中。折紙建筑技術(OA)與其他技術的差別在于,普遍公認的立體模切技術是將頁面打開至180度,打開便會彈出立體效果。180度的立體模切非常生動;90度的作品往往僅能從特定角度才能展現(xiàn)其效果,但是只要運用得當,90度模切這種較簡單的設計也可以創(chuàng)作出一鳴驚人的作品(如圖6、圖7)。紙藝設計師保羅·杰克遜在其著作《立體設計的裁切與折疊技術》中反復提到折紙建筑技術的應用。
根據(jù)本研究觀察,90度模切經(jīng)常用在立體卡片上,市面上販售的產(chǎn)品很多以這種形式出現(xiàn),而180度模切則多使用在立體書上。
3 立體書紙藝設計方法
首先對于想做的主題進行調(diào)研分類,用鉛筆打出草稿,粗略的黑白素描即可。再來制作底板紙;底板紙也就是保護紙藝結構,在底層的那張紙。
底板紙中間那條線,稱作中折線(Middle Line),是一條基準線,打草稿時依據(jù)此線用尺量準距離,才能確保不會有不對稱等結構問題(如圖8)。
3.1 單紙技法
單紙技法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張紙來創(chuàng)作,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賀卡基本都是使用單紙技法,它是基礎但有時候也會很困難,比如當你想用單紙技法呈現(xiàn)出很復雜的結構時。單紙技法最常見的有兩種:Box Layer、單紙V-Fold(切口)。
Box Layer就是將底板紙折成90度時,上面的結構呈現(xiàn)一個四方形,像是Box -樣;上面的Box可以互相堆疊成更多的Box(如圖9)。單紙V-Fold(切口),將一塊V形紙折疊在中折線,乍看之下會有一個V形狀置中(如圖10)。
V-Fold這種類型的技法也常見于接下來要介紹的多紙技法中,單紙技法常見的還有幾種:多層衍生、折角、不對稱折角、裁切、多重裁切、梯形、翼形等。
3.2 多紙技法
有些人認為,與單紙技法相比,多紙技法簡單許多,因為可以用多張紙制作細節(jié)后再堆疊起來,比起只用一張紙呈現(xiàn)效果容易。但是多紙技法的制作巧思不同于單紙技法,效果呈現(xiàn)也不同,因為每一種技法都可以產(chǎn)生各式各樣的變化,故只有不斷的嘗試才能慢慢發(fā)覺其有趣之處。
1)浮橋式層折:顧名思義就是類似橋狀的結構。浮橋式層折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支撐物,另一個是立體層。這兩個部分都是獨立制作,底板紙制作完成以后,依據(jù)想要的形式先制作支撐物,支撐物不一定只有一個,再來再做立體層。
2)紙帶式:簡單的多紙技法,但是卻很少見到相關的應用。優(yōu)點是可以在中折線制造變化,缺點是太占紙平面的空間。
3)圓柱:要制作出很圓的圓柱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結構比較復雜,如果想讓圓柱完美呈現(xiàn)的話,也得花不少心思,能制作圓柱的方法很多種,常見的分類:半圓柱和完整的圓柱;半圓柱也比完整圓柱來的簡單(如圖11、圖12)。
4)立體盒子:和立體盒子有關的技法形式也很多樣化,粗略分成直角立體盒子還有對角立體盒子,兩者的差異僅僅在于在中折在線的角度(如圖13)。
5)軸動式:當?shù)装寮埿D的時候,紙上面的立體對象也會隨之旋轉。但是這種方法若有一點點小誤差就會失去制作效果,必須小心謹慎。
以上的多紙技法均有相關的變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立體書以及立體賀卡,大部分都是這些技法的變體或進階。其實,一個單一的紙藝結構便可以演變成各式各樣的變體,因此就算是一個最基本的結構,也可能衍生出各種形式的作品。變體是在原來的結構基礎上做出細微的改變,因此并不影響結構本身。
3.3 個人技法
許多知名的紙藝設計師都會有屬于自己特色的紙藝技法,也就是獨門技巧。
上面介紹的幾種技法屬于紙藝的架構層級,也就是說,不論你今天是初學者或是大師都會經(jīng)常使用這些技法。通過經(jīng)驗跟創(chuàng)意積累,有些人可以不需要打草稿便可以輕易創(chuàng)作出生動的作品,但是前提是對方已經(jīng)透徹了解紙藝的基本原則。
4 立體書在數(shù)位時代的嬗變
近年,透過數(shù)字技術整合的立體書有增長的趨勢,種類大多以童書為主。
雖然童書使用的紙藝結構技法大多數(shù)較為簡單,但是因為將故事和插畫結合,并且添加針對該年齡層的適當?shù)脑兀匀匀挥幸欢ǖ募议L愿意買單。
來自南非喬治的Fuzzy Logic公司,在世界名作格林童話中獲得靈感來源,制作了一款具有AR擴增實境功能的全彩插圖童書,名為:韓塞爾與葛雷特(Hansel and Gretel)(如圖10),讓小朋友們不在只是單純看圖片或文字,而是能夠感受到畫面中的人物角色真的在進行故事情節(jié)中。目前市場上已經(jīng)有非常多AR繪本,但是如果仔細比較這本書跟其他的差別,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AR效果將劇情內(nèi)容整個3D動畫化,如此完整的效果和坊間的其他AR效果差異明顯。坊間的其他AR幾乎都僅有3D模型表演幾秒鐘而已,頂多一直不斷的重復表演動作。以AR立體書作為給兒童的科普讀物已經(jīng)普及,坊間還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等待著我們?nèi)ネ诰颉?/p>
另一款名為Peronio的互動立體書是一款立體書App(圖如11),也是一款游戲。Peronio同時具備了VR與AR體驗,和上述的韓塞爾與葛雷特一樣,是一款適合小朋友的互動立體書。故事描述一個小男孩長大以后無法決定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大人,他的冒險故事透過幾個小游戲展開。Peronio在實現(xiàn)數(shù)字化的過程中下了許多功夫,小游戲可以透過各種模式來體驗游戲的樂趣,例如在AR模式下,可以透過移動裝置的鏡頭讀取一張圖片,然后就會呈現(xiàn)出立體對象的效果(如圖11)。
身處在這個數(shù)字時代,將所有資料數(shù)字化考驗了紙本書籍的存在。立體書之所以可以存活,必須憑借著電子書無法取代的特色:立體書的立體感栩栩如生,具有數(shù)位化所無法給人的感官體驗感受,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了手工藝的美??萍及l(fā)展迅速,透過QR Code、AR、VR等技術與之結合,使立體書跳脫以往,可使內(nèi)容更具多樣性。
5 結論
立體書的世界多元且豐富,雖然立體書制作的成本高昂、需要大量人工組裝和設計,但正因為如此,才更加有值得研究價值。立體書結構是將多個立體對象以豐富的形式呈現(xiàn)在書籍當中,因此可以給予讀者實時的動態(tài)回饋,進而對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目前在一般市面上,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立體書形式(如圖13),尤其以童書作為大宗;但是近年,立體書的花樣也愈來愈多,不但可以看到動畫電影系列的立體書,針對成人的立體書也開始出現(xiàn)。復雜多變的紙藝結構,使立體書本身的特色鮮明的被展現(xiàn)出來。 立體書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不僅只有單純視覺上的處理,還必須要考慮到紙張的角度,立體部分開合的順暢度,黏貼是否穩(wěn)固等問題。上述考慮還是單純僅顧及立體結構設計部分的,如果再加上書籍本身的內(nèi)容設計、出版等等,恐怕就要花上更多精力了。綜合以上,我們得知了立體書大致上的歷史發(fā)展,也介紹了立體書紙藝的基本結構設計技巧,然后簡單說明一下立體書在數(shù)字時代的發(fā)展趨勢,最后我們知道立體書的制作遠比一般想象中還要耗費時間和心力。
此文章雖然無法囊括所有的技法和文獻,但是以此方向作為一個立體書設計相關的研究基礎,并以上述相關理論,衍生成后續(xù)的紙藝作品作為長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清貴,立體書不可思議[M].時報文化,2015:歷史年份拉頁.
[2]保羅杰克遜.立體設計的裁切與折疊技術[M].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5, (03).
[3] Nobuko Taketa, Kenichi Hayash, Hirokazu Kato, Shogo Noshida. Beyond the Binding:Exploring the Future Book[Cl. Springer.2007.01 -02
[4] David.A.Carter, James Diaz. The Elements of Popup[N]. Little Simon.1 999:1 1 8
[5]Duncan Birmingham. Pop-Up Design and Paper Mechanics[Nl.Guild of Master CraftsmanPublications Ltd, 2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