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平
臺灣的茶葉及飲茶風氣是從早期福建、廣東移民而來,而工夫茶源起來自粵東的潮州、汕頭,閩南的泉洲、漳州一帶。早期臺灣飲用的茶業(yè)是以烏龍茶或包種茶為主,飲用以“大壺泡”為多,使用一種稱為“龍罐”的陶制壺,喝茶則是用一個瓷杯或陶杯,極少見到小壺小杯的品飲。
上世紀60年代,在復興中華文化的號召下,漸漸有一種品飲茗茶的方式出現,才有閩南、粵東潮汕式的“小壺小杯”地品茶,常見于老人家談天、聚會的場合,主要是在廟宇,大樹下,小河邊的蔭涼地方,尤其是在夏天“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也因此這種小壺、小杯、慢慢泡茶的品茶方式,被稱為“老人茶”。品飲茗茶的地點也隨著老人家的習慣而有所不同,從廟宇或公園的一角,乃至于樹陰下、小河邊擴大到室內,說書的書館,以至于專門的茶館出現,也就這樣,汕頭壺或宜興壺,也有少部分的欽州壺的茶器,而這些小茶壺主要是臺灣地區(qū),尤其臺北縣的鶯歌鎮(zhèn)所仿制的。當時臺灣仿制的宜興壺,壺底經常蓋著“中國宜興”或者是“荊溪惠孟臣”等字樣,其實,宜興壺、汕頭壺只有極少數是從原產地透過香港進到臺灣來。
在1 970年代初,臺北市中山北路的一條巷子內出現了一家“中國茶館”,1970年代末,臺北市林森北路一家最早的“中國工夫茶館”為店名的茶館出現。于是,閩南、粵東潮汕式的“小壺小杯”品茶方式,逐漸傳開于民間,品茶的沖泡方式,是謂“高沖低斟,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說法成為坊間的普遍術語,即是提水壺向茶壺里沖水時要拿高,讓水撞擊茶葉,加速分解;提壺倒茶時,茶壺與茶杯的距離要低,以免濺成泡沫;第一泡沖水入茶壺時,由于茶葉的澀汁及其它成份,在茶葉面上生成一層水沫,這時要用茶壺蓋斜抵茶壺口輕輕刮出,蓋上后,再朝蓋上淋一次開水,把粘附在茶壺四周的余沫及茶葉渣沖走。
“關公巡城”是指將各個小茶杯呈“一”字或“品”字、“田”字排開,采用來回提壺斟茶,依次來回往各客人杯子中斟茶湯; “韓信點兵”是指斟茶至壺中茶湯剩少許后,往各杯點斟茶湯,目的是通過分茶,使留在茶壺中的最后幾滴茶湯往往是最精華醇厚的部分,分入各杯能均勻分配,以免各杯茶湯濃淡不一,這種把茶湯精華依次點到各個茶杯中,稱之為“韓信點兵”。
1 970年代末,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為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投入茶的品飲民俗運動中,將“小壺小杯”從原先只存在于市井小民的“老人茶”飲茶方式,進一步改良成一套更具文化內涵、雅興和觀賞性的行茶法,且開始探索學習,傳授此種工夫茶的泡法,這種來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飲茶方式,稱它為“茶藝”。講究茶具、茶葉及水,并且有一套獨特的沖泡法與品飲方式。不但承襲了傳統(tǒng)沖泡茶的方式,也融入了創(chuàng)新的手法。例如“聞香杯”及“品茗杯”創(chuàng)立,即是將香氣與滋味分開來享受,創(chuàng)新的一種行茶法。至此,代表中華茶文化的“茶藝”、”茶藝館”開始在臺灣生根發(fā)芽乃傳播世界,展開現代中國茶文化的新頁。
鏈接:中華茶藝三段十八步行茶法
三段式泡茶法,首先由我在1989年“中、日、韓茶文化交流大會”時提出,1991年正式將《中華茶藝表演程序》介紹到韓國,刊登在《荼談月刊》上,并刊登在1991年4月1 2日發(fā)行的臺灣《中華茶藝》雜志上。所謂三段,是指準備階段、操作階段、完成階段。
第一步 絲竹和鳴
操作:準備茶器、掛畫、插花、點香、演奏音樂,檢查各事項是否準備妥當,等待嘉賓來臨。
解釋:茶會有“一期一會”之說,每一次的茶會,可能都是一生中僅有的一次,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來做準備工作,以很喜悅的心等待嘉賓的來臨。
第二步 恭迎嘉賓
操作:以右手自右至左示意,迎賓入座,點頭問候貴賓。左手打開煮水器,雙手將茶巾移置主泡器后方,右手拿起全部杯托交給左手;然后,以右手將杯托一一由左至右置定位,右手取品茗杯正面朝向客人,依左至右各置于杯托上的右邊,以左手將叩在品茗杯中的各個聞香杯轉立,與品茗杯并列于杯托上的左邊。
解釋:請各位嘉賓入座。嘉賓來了,依主人的左至右次序引入座位,坐定后,開始操作。
第三步 臨泉松風
操作:煮水器中的水已經微滾,發(fā)出鳴聲,主人稍轉頭以目光注視煮水器,傾聽水滾聲。
解釋:水沸。陸羽《茶經》有水三沸之說。靜坐爐邊聽水聲,初沸如魚目,水聲淙淙似鳴泉,二沸、三沸聲漸奔騰澎湃,如秋風蕭颯掃過松林。
第四步 孟臣溫暖
操作:以右手打開茶壺蓋,將茶壺蓋置于蓋置上,以左手提水壺,將煮沸的水注入茶壺中,將壺燙熱后,以右手將茶壺中的水倒至水方中。
解釋:溫壺。先溫壺,稍后放入茶葉沖泡熱水時,才不致冷熱懸殊。明朝工藝大師惠孟臣制有孟臣壺,乃工夫茶四寶之一。
第五步 精品鑒賞
操作:以右手取茶倉,拿到胸前,左手接受,右手打開茶倉蓋,將倉蓋向下順勢置于茶桌第二行第六格右方,用右手取茶則,盛精品茶葉,茶葉用量,斟酌茶葉的緊結程度,約放壺的1/3到1/4,左手放下茶倉于茶桌第二行第六格左方,右手將茶則緩緩由右移向左,請客人觀賞所要沏泡的茶葉。
解釋:賞茶。評荼四步驟,首先在賞干茶,以好茶餉客,當請客人先觀賞茶葉,油亮美觀的茶葉,還未沖泡,已令人神往。
第六步 佳茗入宮
操作:左手掌心向上,虎口向外,右手茶則從虎口交授給左手掌,左手將茶則轉正90度,右手從上抓住茶則入口,松開左手抓住茶則根部上方,右手取茶匙,將茶則的茶葉拔入茶壺中。
右手將茶匙歸回原處,右手掌心向上,虎口向外,左手茶則從虎口交授給右手掌,右手將茶則轉正90度,左手從上抓住荼則入口,松開右手抓住茶則根部上方,右手將茶則歸還原處。
解釋:荼置壺中。宮者,室也,蘇軾曾有詩言: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睂⒉枞~輕置壺中,如請佳人輕移蓮步,登堂入室,滿室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