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雯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多層面、多維度的語言實踐和問題探究,是提升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促成學生完整閱讀的重要方式。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品質,影響著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課堂中,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許多學習活動并未真正發(fā)揮其效用。
一是目標單一,情感為上。當前的許多語文課,還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梳理、對人物情感的喚醒上。由于弱化了理性的讀寫目標,學生的閱讀缺少對內容理解的清晰提煉與對文本特點的精準把握,影響了閱讀思維的發(fā)展。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諾貝爾》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諾貝爾獻身科學的精神,教師將文中“為了發(fā)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一句貫穿于整個課堂。學生對人物確實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喚起了學生的感動和敬佩之情。但對課后“給諾貝爾寫小傳”的練習卻一帶而過,只是作為課后作業(yè)進行布置,沒有指導也沒有反饋,學生的寫作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機械對話,思維平移。在閱讀教學中,課堂對話缺少思維含量、探究活動沒有深度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久而久之極易引發(fā)學生的惰性閱讀,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中,教學“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看見成千盈百的孩子,鬧嚷嚷地從頤和園門內擠了出來,就像從一只大魔術匣子里,飛涌出一群接著一群的小天使”這一句,教師問了如下問題:什么是魔術盒子?看見過嗎?把什么比作魔術盒子?它們有何相似之處?小天使是怎樣的?給你什么感覺?這樣的條分縷析,或許讓學生理解了大意,卻已將這一句比喻肢解得毫無美感,學生絲毫感受不到表達的精妙。
三是主題先行,主體缺失。我們常常將“以生為本”掛在嘴邊,卻往往在無意識中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代替了他們的思考。如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天鵝的故事》一課,在讀完“老天鵝破冰”這一重點段落后,教師提問:老天鵝勇敢嗎?頑強嗎?請你從文中找一找,你從哪里看出老天鵝破冰的英勇頑強的?在這里,老天鵝的“英勇頑強”是教師的閱讀所得,并非學生的。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變成了為教師的理解尋找依據,而自己的閱讀體驗被教師在無意間無情地剝奪了。
那么,如何將學習活動的設計指向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展?
單一的、片面的、線性的閱讀思維方式極易造成學生知識的零碎和單薄,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對學習目標的整體實現(xiàn)。事實上,課文所呈現(xiàn)的都是一個完整的作品,閱讀目標更有其綜合性的特點,學習活動的設計只有從整體出發(fā),整合目標、貫通過程、拓寬意義,才能鍛煉學生的整體性思維,引導學生走向深度閱讀。
首先,目標的整體性。目標的整體性是指將語文學習的“言”與“意”兼收并蓄,相互融合。仍以《諾貝爾》教學為例,如果教師一開始就有語用意識,將“寫小傳”的要求整合進閱讀教學目標,便可將相關的寫作方法和內容在教學時加以滲透。如初讀時,讓學生了解人物相關信息,有意識地關注到諾貝爾的生卒年、國籍身份及成就貢獻等。在閱讀經歷時讓學生關注結構順序,概括提煉關鍵事件;在揣摩細節(jié)時有意識地讓學生談想法,說評價;再通過對上述內容的歸納指導,讓學生寫好小傳,將語言實踐落到實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有目標、有重點,閱讀有了指向,思維也得到了相應的鍛煉。
其次,過程的整體性。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具有整體思維意識,才能做到教學內容前后關聯(lián),情感主線貫穿始終,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把握全文,使學生的閱讀感受豐厚而飽滿,閱讀理解更臻于完善與系統(tǒng)。如教完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長征》后,教師指名學生進行誦讀。學生讀完以后,教師的隨機點評體現(xiàn)了教學的智慧:“五嶺逶迤算什么,烏蒙磅礴算什么,在我紅軍面前不過是小小泥丸,小小細浪!”“金沙大渡算什么,看我紅軍智勇雙全!”……這樣的深情表達實際上既是對前面教學內容的回歸梳理,又是對詩歌情感精神的回應和助推。學生在朗讀中獲得心靈的觸動和升華,同時也獲得了語言的滋潤和熏染。
最后,意義的整體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另一方面還需將每篇課文看作“生產的文本”,不滿足于單一解讀與表層感悟,而要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中,讀出文本潛在的價值,實現(xiàn)對文本的意義重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古詩《游園不值》,引導學生思考:“不值”是“沒有遇到”的意思,作者沒有遇到什么?但又遇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沒有遇到園主人,沒有觀賞到綺麗的春光,但卻遇到了“一枝紅杏”。接著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辨:你認為詩人是遇到滿園春色好呢,還是遇到一枝紅杏妙?這樣的問題往往會激起學生的閱讀經驗和智慧,去感悟詩歌所蘊含的哲學意味,學生的閱讀走向了深入,閱讀思維趨向深刻。
挑戰(zhàn)性是學習活動設計的意義所在。它跳出學生思維的“舒適區(qū)”,指向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學習思考,并進行有序表達。它改變程式化的對話方式,讓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陌生感和新鮮感,從而激發(fā)起積極參與的熱情,使學生在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中獲得語言和思維的共生共長。
首先,言語活動要有陌生感。陌生感旨在改變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意圖重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新的學習動力。以《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比喻句的教學為例,教師不需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設置一長串的問題,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體味,去發(fā)現(xiàn)句子在用詞上的精妙,如“擠”“飛涌”“小天使”等,學生在與文字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孩子的“眾多”和“活潑可愛”, 作者文字中所傳達的對于孩子的熱愛之情也自然能夠體會到。這樣的形式,解放了學生的頭腦,給了學生參與的機會,更給了他們思維的挑戰(zhàn),讓他們不得不浸入其間,與文字對話,從文字中感悟,并獲得語感的自主建構。
其次,言語活動要有情境性。情境使實踐更具對象感,并指向語言的實際適用性。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中有一課后練習題:當小紅馬又一次遇到小駱駝,小駱駝會怎樣和小紅馬談自己走了一趟沙漠后的感受呢?如果能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引導學生表達出小駱駝與駱駝媽媽進行沙漠旅行的真實感受,如一陣風沙來,自己俯下身子,等站起來發(fā)現(xiàn)眼睛一粒沙子都沒有進的那種驚喜,以及隨之感受到的自豪,那么語言就會更為生動形象,也更符合情境和角色。轉化課文的語言文字,加入自己的情感理解,這樣的表達才是富有生長性的。
最后,言語活動要有深刻性。將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深刻性,以及學習、理解并運用語言文字的必由路徑。薛法根老師的經典課例《臥薪嘗膽》,在引導學生理解學習“臥薪嘗膽”這個詞語時,分了三個層次。一是根據課文的描述讓學生說說字面意思;二是通過教師的提問:“如果勾踐僅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頓飯前,先嘗嘗苦膽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臥薪嘗膽?”讓學生理解臥薪嘗膽不僅包含了忍辱負重的意思,還需要發(fā)奮圖強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三是通過“勾踐需要臥薪嘗膽,我們要不要臥薪嘗膽?”的問題來引起思辨,讓學生跳出文本,思考現(xiàn)實,真正把詞語正確運用到生活中。
學生的言語活動不僅是語文教學過程的主體,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目的的主體,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以學生的參與為準則,以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目標。要充分考慮活動的適切性和趣味性,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親歷學習過程,從而實現(xiàn)語言圖式新的建構和學習方式的切實轉變。
首先,言語活動要有趣味性。有意思的話題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動物過冬》一文,便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從“你覺得誰的過冬方式最有趣?”或“你最喜歡誰的過冬方式?為什么?”出發(fā),展開閱讀。學生在交流時講到了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的過冬方式。因為有了學生的自主感悟,交流不再游離于課本之外,而是在理解基礎上的自由表達,學生能從中感受到童話的魅力和言說的樂趣。
其次,言語活動要有適切性。“適切性”要求教師把握文本語言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能力,更要尊重和遵循學生的閱讀思維規(guī)律,讓學生易于走進文本,參與學習。如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最后的姿勢》一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之后,讓學生抓住有關譚老師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句子談體會、談精神。學生的回答不可謂不“精彩”,如“他用雙手撐起了學生的生命”“他用雙手撐起了高尚的師德”……但這“精彩”又顯得十分單薄,究其原因,學生缺少對語言文字的停留和揣摩,缺少對故事背景的感受與體驗。如果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讀環(huán)境、讀場景、讀形象,再聯(lián)系前文,回歸整體,感悟譚老師將“講述人生價值的課堂”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現(xiàn)實”結合起來的可貴精神,那么學生的收獲才能穩(wěn)扎穩(wěn)打,水到渠成。
最后,言語活動要有活動性。具有活動性的課堂,教師往往實行板塊式教學,讓學生在富有張力的學習空間自然融入,自主參與。于永正老師在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時便設計了“學習感情朗讀”“學寫批注”和“根據課文內容寫一封信”三個板塊,由于都瞄準了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整堂課呈現(xiàn)出濃濃的語文味,學生獲得了語言的錘煉和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方式上,由于杜絕了以往講讀課文的零敲碎打,學生的參與面大大增加。
隨著語文教學對學生閱讀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視,閱讀教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也越來越顯現(xiàn)出其重要性。只有充分理解學習活動的目標和要求,積極研讀教材與學生,才能在活動設計中彰顯出教師的教學智慧。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