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格
關于意大利面條,早已流傳的說法是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元朝的中國傳到意大利的。這作為中意兩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令人欣賞。但前提是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對此,中外學者存有爭議。這須先作正溯,本文議題才能成立。
許多學者認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如南開大學教授楊志玖《馬克·波羅在中國》,德國漢學家福格爾的《馬克·波羅到中國:貨幣、食鹽、稅收方面的新證據》等,單看其標題,結論就一目了然。否認的聲音也不少。如徐爾蔓(德國)認為,馬可·波羅根本沒到過中國,他在中國17年的歷史是荒謬的捏造,是為游說而編排的拙劣的教會傳奇故事。克魯納斯(英國)在《馬克·波羅到過中國嗎?》的文字也提出以下四點質疑。
1. 中國史籍中沒有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記載。2. 《馬可·波羅游記》(以下簡稱《游記》)中充滿著可疑的統(tǒng)計數(shù)目。3. 中國最具特色的文化產物,漢字印刷術和茶,書中均無記載,4. 書中許多中國地名用的是波斯語,他可能只到過中亞的伊斯蘭國家。中國學界未見有人對此有明確的否認態(tài)度,但對馬可·波羅奉使云南的途徑路線有有歧義。如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馬可·波羅不大可能根本沒到過中國。但《游記》不是信史,許多地方是夸張的。如他和元朝皇帝有那么密切的關系,他長期當?shù)胤焦?有些地方,他可能親自到過,有的地方可能是依據別人的記錄(摘引1991年在北京舉行的“馬可·波羅國際學術討論會”的發(fā)言)。
其實是《游記》引發(fā)質疑,就將馬可·波羅連帶到是否來過中國的爭議中。但從他是商人或經商的角度,他來過中國是可信的。原因是,元朝以通商起國,商利為前驅,兵戎為后盾,史籍中蓋斑斑可考者。元朝與歐土結絡,開肇了中歐通商之先。為歐商涉足中國提供了交通、過境、驛站等便利。尤其是忽必烈的對外通商。延攬外國人的政策,導致歐風東漸,使元朝成為中歐商貿乃至文化、科技交流的少有發(fā)展時期。因此。那時意大利人來中國經商(或傳教、做官)者為數(shù)不少?!懊駠沂穼W典藏文庫”之一《中國商業(yè)史》(王孝通著),其中“元代商人之種類一節(jié)就記:“當時歐人來中國者,多為經商而來,其中著名之人物,如馬可·波羅(Marcopdio)、阿多利克(Frarodoric)、白果拉蒂(F·B·Pegolotti)等,均系意大利人,遠來中國,或做官或經商或傳教。彼等回國以后。俱著有游記。記載當時中國社會實業(yè)風俗頗詳。于是歐洲人士,誦讀其書,始知中國為東亞大國?!保ㄒ娭袊氖烦霭嫔?015年新版,第149頁)這段引文,即是史載,故而從信。
還要說到,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也有語言障礙,更不能查閱文獻而獲得憑證。他書寫水平尚遜,不然《游記》不會由他口述使人代錄。書中內容大凡是他的親歷見聞,也有接觸蒙古人、色目人(外藩人)或波斯商人那里獲悉的“二手資料”綜合而成。不必苛求他能準確地把脈元朝,這與時今學者引經據典地考察元朝自然存在學術差距。書中有些描述失切失準,但不等于無中生有或言之無物,即使夸張的背后也是事物本相的某種遺留。故而書中一些段落曾被學者們引為史據。識者自知,不贅。要說的是,《游記》中約有8/10的篇幅表述元朝,波羅先生卻被認為沒來過或避開或繞過時興對外通商又歡迎外商的元朝,反倒令人質疑。
其一,前新華社社長穆青曾說:“同意大利朋友在一起吃面條,他們總愛說意大利面條來自中國,是當年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到意大利的?!保ā兑獯罄⒂洝?,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58)覘見,連意大利朋友也如是說,這就不是我們的“孤證”,而是中意兩國人們的相互印證。
第二,日本人伊藤式在《亞洲美食之旅》書中說。面條起源于中國或中亞地區(qū),后來傳入阿拉伯帝國,在該帝國統(tǒng)治西西里島(屬于意大利)期間,中國面條經阿拉伯人傳入這個地中海最大之島——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因為阿拉伯帝國在阿拔斯王朝末期,即1258年,蒙古軍攻陷巴格達,該帝國滅亡。這也正是忽必烈將要繼大汗位,西西里島“解放”使意圖與即將建立的元朝通好、通商之期。馬可·波羅能在“元世祖至元年間來到中國”(丁德元《北京史通論》語),即與這時勢背景相關。再則,阿拉伯人因宗教信仰,有著悠久的民族食俗,他們除與外域做貿易或中轉商事,難見有收納外域食俗的成例。所以,外國學者們認為還是馬可·波羅將中國面條傳到意大利的。
第三,有學者指出,《游記》中記載了元朝的“線面”。認為是干制的掛面;掛面易于保存,可攜帶遠行,又便于及時充餐——這應該是馬可波羅將中國面條帶到意大利的可能。然而,查閱梁生智譯的《游記》(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未見有“線面”,但有“面條”之記。是不是之前《游記》的外文版中記有“線面”,后來轉譯時就譯成“面條”?這樣譯也不算錯。但從研究的角度看,干制的掛面和常謂的面條是有區(qū)別的。馬可·波羅不可能也無法將濕制的面條帶到意大利。
問題是,面條“由中傳意”雖已成中外輿情,但在中文版的《游記》中卻找不到依據,可能的原因是差池在先前《游記》的外文版。這話說起來又挺奇異。馬可·波羅回國后,因商業(yè)沖突卷入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城人的海戰(zhàn)中被俘。為了熬過獄中歲月,調節(jié)精神創(chuàng)傷,便憑回憶向結識的獄友魯思悌口述了他在中國和東亞的見聞,這位善寫小說的比薩戰(zhàn)俘則用當時流行的法文代錄在羊皮紙上,后來成為歐洲的暢銷書。并被轉譯成十幾種語言竟有140余種傳抄譯本。書中盛道中國之富庶的一些夸張語言,有馬可·波羅親近中國的獵奇心理,而容易感受印象所帶來的意念傾重,也有代錄、轉譯者的想象力和語言技巧的發(fā)揮,這里更有為出書而擴大影響的欲圖使然。這就使得《游記》的原文在后來被傳抄、轉譯成頗多版本的過程中,“將一切障礙的注釋和足以限制這種記述前進的材料,都予以刪除”,有的刪除多章,有的刪除1/3(參見梁生智譯《馬可·波羅游記·版本》說明)。刪除的不會是有關忽必烈、皇帝或元大都城之類的大事,而是諸如面條之類的小事。后來,當面條在意大利興尚,并影響和擴播到整個歐洲時,才引起研究者們去考索哪位能人的“首開先河”?這樣,他們就走進打開了神秘東方之門的各種版本的《游記》中,在未被刪除的內容里找到了線索和答案。所以,面條“由中傳意”先是歐人尤其是意大利人的說法。這雖然蠡測,但前引穆青的話應該是事實。(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