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蘇 張淑玉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 三亞 522001)
地方文化的認同得到了學界持續(xù)的關注,成為人們分析城市問題(《新城市的邊界》)、經(jīng)濟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的相互作用問題(《再造現(xiàn)代性》),以及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問題的重要切入視角。(劉博等,2013)厘清地方與地方文化認同建構的關系,并對地方文化認同的建構維度進行討論,為地方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思路,也為思考社會共同體的建設提供視角。
地方在認同建構中的重要性被強調較早始于Proshansky(1978)[1]等對城市和自我認同的探討,他們認為,相對于社會認同,地方認同具體指向“客體和事物與空間和地方”,“個體或群體可以通過與地方互動實現(xiàn)社會化”,“這種特殊的社會化包含了情感、感知與認知等多種復雜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個人與群體將自身定義為某個特定地方的一份子?!盵2](STEDMAN R.,2002)在這一過程中,地方作為個體或群體構建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與角色的基本要素被人們重新認識,地方不再僅僅是外在于個體認同的客觀存在,它還是促成個體認同的有機組成部分。[3](BERNARDO F,2005)在地方認同的建構過程中,地方文化認同被置于地方認同建構的核心位置。因為,個體或群體在與地方交往中獲得的身份、角色及其合法性,都要在一定的文化實踐中才能具有意義。
地方在地方文化認同的建構中,既是建筑材料,也是實踐平臺。地方對于活躍于其中的主體而言,它首先是其進行文化實踐的平臺。地方提供給他們活動的物理空間,不管對于人們過去長期活動的物理空間,還是現(xiàn)在的實體空間,地方首先是以物理的優(yōu)勢吸引不同的個體或群體,一旦他們進入到這個物理空間,文化的實踐往往成為他們對地方進行重新闡釋、建構的核心驅動力量。在這樣的文化實踐中,地方成為活動空間,傳播與溝通成為人們實施文化實踐的手段,人們在互動交往中賦予地方不同的意涵,從而使地方成為人們共享意義和情感的載體。其次,地方還是人們實現(xiàn)認同的建筑材料,地方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的符號,也是人們建構認同的象征符號。地方成為人們?nèi)粘I詈蛯嵺`的背景,并被人們作為一種符號進行展示,地方就不僅僅是人們在特定文化空間中互動與交流的基底,還是人們進行價值確認的符碼。
地方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它始終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因為,它總是在人們不斷地與地方的互動、溝通的過程中被創(chuàng)造、被建設甚至被操縱。地方的特征一旦進入人們互動交流的話語中往往成為引起他們情感共鳴、認同達成的意義符號。也正因如此,地方文化認同具有更多的可變性和可選擇性,因為,人們“選擇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這些文化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都體現(xiàn)著一定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盵4](崔新建,2004)而價值作為一種意義被生產(chǎn),又總是在人們以地方為媒介的互動中完成。
關于地方認同的建構歷來有不同的聲音,比如Proshansky Harold(1983)認為地方認同是指個體與地方的互動關系中,形成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觀點、信念、偏好、感覺、價值觀和目標,以及行為傾向和技能等所引致的認同,Glynis M.Breakwell(1986)則將認同的建構理解為一個包括自我尊重、自我功效、獨特性及一致性的過程,Orestis et al.(2010)將地方認同分解為依戀或自我延伸、環(huán)境適宜、地方——自我一致3個維度。這些討論在描述人與地方的互動中形成的互相適應、依附和延展的認同關系時,都關涉到互動雙方的認知(如偏好、感覺、自我功效、環(huán)境適宜等),情感依賴(如自我尊重、依戀等)以及做出某種選擇的傾向(觀點、信念、價值觀和目標、獨特性、行為傾向和技能等)。從這些方面出發(fā),我們將認知、情感與意向作為理解人地之間認同關系建構的視角進行討論。
1.認知是開啟人地互動的鑰匙
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jīng)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 程。(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12815064?fr=aladdinref-[1]-12264806彭聃齡,2010)[5]在地方文化認同建構的過程中,認知是開啟認同建構的基本條件。Korpela (1989)[6]認為地方認同指的是對物理環(huán)境的一系列認知,通過這些認知,個體能夠調節(jié)自我,即積極地適應客觀環(huán)境,并在此環(huán)境中,追求自我一致性 (self-coherence),自我價值(selfworth)和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地方文化的認同進一步表現(xiàn)為“個體或群體對環(huán)境的熟悉感以及作為‘局內(nèi)人’的感知”[7],(ROWLES G D,1983)由此可見,地方是人們進行文化實踐,完成感知的中心,它作為一個承載社會文化的意義載體,為人類“在整個社會與文化結構中定位自身的坐標體系提供重要依據(jù)”[8]。(E.Relph,1976)地方作為一個符號被個體或群體認知,并由此啟動人與地方的互動,使得地方最終成為承載個體或群體獲取意義和寄托情感的獨特空間,并為主體進行自我確認提供標準和參照,從而具有獨特的價值。
班杜拉(Bandura,1986)[9]認為個體對他人的社會認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外部特征的認知、性格的認知以及人際關系的認知。由此言及個體對地方的認知,則可以從個體對具體的景觀、事物、人物等具有地方印記的符號的理解和接納,以及個體與地方在互動中創(chuàng)造的價值意義中來理解。個體的認知在個體層面上可以內(nèi)化為一種心理上的情感依附與滿足,在社會層面上則促成了身份的建構與認同。[10](TUAN Y F,1977)個體認知往往是開啟人地互動的鑰匙,人與地方在互動中展開的文化實踐及其共享的意義也是從認知中開始的。
2.情感是人地互動關系建構的紐帶
情感作為態(tài)度中的一部分,它與感受、意向共同影響主體的選擇和決定?!缎睦韺W大辭典》中將情感解釋為“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同時,一般的普通心理學課程將“情緒和情感”都視為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人與地方的情感依附與認同建構之間的關系在當前的研究中仍有爭議,但情感作為聯(lián)系人與地方的紐帶在地方文化認同的討論中受到高度重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將人與地方是否產(chǎn)生情感上彼此依戀的關系,作為探知地方文化認同建構的維度具有理論上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人們在人地互動中產(chǎn)生的情感,還包括了人際關系,這些內(nèi)容往往賦予人們在地生活獨特的意義和目的。人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也常常由自己與這些地方產(chǎn)生的情感聯(lián)結開始。因為,情感的產(chǎn)生賦予了人與地方新的關系內(nèi)涵,傳達了新的價值意義,是促進人與地方相互適應、達成共識、共享意義的催發(fā)劑。所以,情感的產(chǎn)生常被用來解釋地方作為個體或群體活動的空間的意義,還被用來理解個體或群體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記憶和生活愿望的線索。
從情感驅動地方認同的建構這一角度來看,地方也是能引起人們情感依附和滿足的“物證”,地方能在多大層面上給人以情感上的滿足,或促使其對地方產(chǎn)生情感偏好,它在空間上的表征也勢必呈現(xiàn)出豐富性和多樣性,并因之而形成不同的考量標準,如地方可以是某個房間、家、玩偶、社區(qū)、城市,乃至地方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觀,這些代表地方的信物使人們更喜歡呆在某個地方,并感到適宜、舒適和安全。它們是人與地方在互動中建立情感關系的“憑據(jù)”,是人與地方情感產(chǎn)生過程中依附的對象。這些物象可能是人地關系建構中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體驗的“地方”,也可能是人借以理解地方文化意義的線索,它們往往勾連著人的過去和現(xiàn)在,幫助人們在現(xiàn)實與虛擬中穿行,從而建構牢固的地方依戀,進而產(chǎn)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
3.意向是個體主觀上對地方的確認
人與地方的意向性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對該地方的接受或接近的一貫性。人與地方的意向性認同的建構過程中,個體與地方在互動中形成新的自我確認。新文化地理學的代表人物杰克遜(P.Jackson)和科斯克羅夫(D.Cosgrove)認為人們在人地互動中展開的文化實踐形成文化景觀,這種文化景觀具有象征性,它既是人群價值和實踐的表現(xiàn),又代表著一個地方群體的自我文化和社會認同方式。在這一認同建構的過程中,意向性認同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但實質上,意向性認同的建構表現(xiàn)強烈的主體性的伸張,一個人只有將一個地方認為是“一種美好的回憶與重大的成就積累與沉淀,且能夠給予人穩(wěn)定的安全感與歸屬感?!盵11](張中華等,2009)或者說,個體發(fā)現(xiàn)自己和某一群體成員的相似,或歸屬于某一特殊群體(Tajfei,1978),才易形成意向性認同。
綜上分析,地方文化認同的建構是多維度的,動態(tài)發(fā)展的,這些不同的角度并一定要求全部實現(xiàn)才能產(chǎn)生地方文化的認同,它們其中的一項或多項因地制宜都可能對個體或群體的地方文化認同施加影響。以此為視角,對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地方”及其背后的文化關系的解讀,不僅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地方及其在文化關系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重要位置,還能為我們思考一些更宏觀的問題,如城市問題,地方與全球化的問題,社會共同體的建設問題,以及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問題提供視角。
表1 地方文化認同的建構維度
重新認識地方在地方文化認同的建構中的角色及其位置,是我們探知地方文化認同建構的前提。地方不管作為地方文化認同建構的材料,還是實踐平臺,它總是在人與地方的互動交往中被賦予獨特的意義和目的,并最終成為地方文化認同建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人地關系的發(fā)展和認同的建構中,認知、情感和意向的發(fā)生和形成是理解認同建構的關鍵。認同既不是簡單的是或否的選擇,而需要人們在認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理解,在接納、贊同的基礎上形成依戀或滿足的情感并表現(xiàn)出某種一貫的傾向性。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化認同的建構并不意味著一方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基因,在地方文化的認同建構中,認知主體是獨立的,他們持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在以地方為基點,展開文化實踐,最終實現(xiàn)相同的,或共同的共享、建構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