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陳 超
柳孜運河遺址第二次發(fā)掘航拍
通濟渠又稱汴水,隋煬帝在大業(yè)元年(605年)利用鴻溝水系的汴渠開鑿通濟渠。《隋書·煬帝紀》載:“辛亥,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蓖闹饕词屈S河水,自西而來。通濟渠修好之后,隋煬帝三次攜宮妃及重臣乘龍舟從東都洛陽出發(fā),沿通濟渠南下,巡視東南并觀賞沿途風景。
在唐王朝統(tǒng)治期間,汴河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長安朝廷的大批物資均需江淮地區(qū)供給,都要經(jīng)汴河運至黃河水道,再由黃河轉(zhuǎn)漕運往長安?!端问贰ず忧尽份d:“唐初,改通濟渠為廣濟渠。開元中,黃門侍郎、平章事裴耀卿言:‘江、淮租船,自長淮西北溯鴻溝,轉(zhuǎn)相輸納于河陰、含嘉、太原等倉。凡三年,運米七百萬石,實利涉于此?!碧迫死罹捶荚凇躲旰又边M船》中道出當時汴河的重要性:“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p>
宋代,通濟渠是天下經(jīng)濟大動脈,“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北宋朝廷對汴河的歲修和管理特別重視,每年都要征集數(shù)萬民力疏浚維修,以確保漕運通暢。宋淳化二年(991年)六月,汴水暴漲,汛情告急,宋太宗親臨汴河險段督工,同行的大臣們勸他回宮休息,他說:“東京養(yǎng)甲兵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zhuǎn)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可見當時朝廷對汴河漕運的依賴程度。
名不見經(jīng)傳的柳孜是因通濟渠而興起的小鎮(zhèn)。柳孜原名“柳子”,作為地名最早見于《舊唐書》?!杜f唐書·懿宗本紀》載:“(龐)勛抗表請罪,仍命群兇邀求節(jié)鉞。上遣中使因而撫之。賊令別將梁伾守宿州,以姚周為柳子寨主,又遣劉行及、丁景琮、吳迥攻圍泗州”,說明在唐代“柳子”就已是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宋代“柳子”一詞頻繁出現(xiàn)在典籍之中。
柳孜運河遺址于1999年修筑泗永公路時發(fā)現(xiàn),當時做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1座石筑臺體、南岸河堤、部分河道、8艘沉船以及重達數(shù)噸的瓷器。由于意義重大,成為當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之一,200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柳孜運河遺址成為今天大運河遺址沿線上的一處重要坐標,明確了通濟渠的線路走向。
2011—2012年,為了配合中國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安徽省準備對柳孜運河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fā)掘。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之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jīng)過周密安排,于2012年2月下旬正式開始第二次考古發(fā)掘。主要收獲有:一是明確了通濟渠柳孜段的形成、通航、發(fā)展、淤塞以及廢棄的歷史變遷過程;二是明確了石構(gòu)建筑為橋梁遺跡,同時確認了其建立、使用和廢棄的年代;三是出土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窯口的瓷器;四是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提供現(xiàn)場展示點。
經(jīng)過兩次考古發(fā)掘,考古學家基本弄清楚了柳孜運河遺址的歷史文化面貌,同時掌握了柳孜小鎮(zhèn)本體的歷史變遷。跨越千年的運河小鎮(zhèn),隨著時間的流逝,通濟渠的枯竭,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而今的柳孜又因為考古學家的工作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再次熱鬧繁華起來!
木岸狹河是一種治理汴河的水工技術(shù),《宋史》載:“嘉祐元年(1056),自京至泗州置汴河木岸……嘉祐六年(1061),河自應(yīng)天府抵泗州,直流湍駛無所阻。惟應(yīng)天府上至汴口,或岸闊淺漫,宜限以六十步闊,于此則為木岸狹河,扼束水勢,令深駛。梢,伐岸木可足民。” 柳孜運河遺址南岸河堤上存有成排分布的木樁,向河道內(nèi)推進約20米,整個河道縮窄很多,年代可推到唐晚期。這種水工技術(shù)最初是用來治理黃河水患的,后來運用到治理汴河。同類遺存在宿州木牌坊運河遺址也有發(fā)現(xiàn)。在《宋史·河渠志》中有狹河的相關(guān)記載,如宰相蔡京奏:“祖宗時已嘗狹河矣,俗好沮敗事,宜勿聽?!蔽闹械摹白孀凇笔侵杆翁婧退翁趦晌换实?。
通濟渠開鑿的初衷是用于漕糧運輸,實現(xiàn)南糧北運,解決北方糧食短缺的難題。隋煬帝曾在江南為政多年,深知東南江浙的富庶,所以要鑿通關(guān)中通往東南的運輸通道。后世運河管理和維護水平提升,運輸量也得到了提高,到了北宋一度達到了七百萬石。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里云:“……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变钸\船以“綱”為單位,一般以10—30只為“一綱”,宋代達兩百綱。
汴河除運送漕糧之外,私家商船也行進其中,販賣瓷器、茶葉的商船絡(luò)繹不絕。在柳孜運河遺址的兩次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9艘沉船。其中8艘唐船,1艘宋船,另發(fā)現(xiàn)2條獨木舟。最大一艘船六號唐船總長27米,寬3.7米,深1.4米,裝載量比較大。船上無桅桿,僅有纖桿,便于拉纖。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郭忠恕《雪霽江行圖》中所展示的船只,亦如《清明上河圖》中的商船。在柳孜運河遺址中還出土有許多石船錨,大大小小約一百多塊,有青石質(zhì)和火山石質(zhì)。重量大致在30—60千克之間,船錨的大小反映了船的大小。
宋人周邦彥在《汴都賦》中描繪了運河商船往來川流不息的情景,“舳艫相銜,千里不絕,越舲吳艚,官艘賈舶,閩謳楚語,風帆雨楫,聯(lián)翩方載,鉦鼓鏜鞳”,形象地記錄了汴河上船舶往來的繁榮與喧囂。
柳孜運河遺址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是瓷器,以生活用具為主,包括飲食器具和寢具。唐宋時期飲酒、飲茶之風很盛,使用碗或盞比較多,遺址出土有白釉碗(盞)、青釉碗(盞)、黃釉碗(盞)、黑釉碗(盞)等。這其中的變化也反映出斗茶器具的不斷演化。北宋蔡襄在《茶錄》中明確說明當時使用黑釉碗(盞)飲茶的原因:“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p>
第一次發(fā)掘出土的獨木舟
第二次發(fā)掘出土的沉船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郭忠恕《雪霽江行圖》
出土寢具中有幾件瓷枕,瓷枕在古代有脈枕和頭枕之分,脈枕略小,用于診脈;頭枕略大,是為寢具。瓷枕還有防暑納涼之功用。李清照在《醉花陰》中說:“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绷硗膺€出土有一些木梳和木篦,可以想象出當時運河兩岸居民在屋中鏡前梳妝打扮的場景。
出土的文房用具主要是陶質(zhì)硯臺,如唐代的船形硯、宋代的抄手硯。娛樂用具中的骰子多用于賭博、飲酒、游戲等行令,宋代多賭坊及斗酒的場所,少不了骰子的使用。陸游《老學庵筆記》中云:“群蠻聚博其上。骰子亦以骨為之,長寸余而匾,狀若牌子,折竹為籌,以記勝負”,記述了骰子的制法及用途。
出土的陶鈴及鳥形瓷哨是民間玩弄的小樂器,尤其是鳥形瓷哨更具仿生學特征,在高度模仿鳥形狀貌的同時追尋了樂律的完整性。體育競技類主要是圍棋子和象棋子, 還出土一副圍棋盤殘片。象棋子有“士”、“炮”和“相”。圍棋子分黑、白兩種,白棋子數(shù)量最多。
出土遺物中還有一些陶瓷俑,有馬、狗等動物俑和人物俑等。動物俑主要是供孩童玩耍之用的玩具,成人俑反映出當時人物的衣著裝飾、體貌形態(tài),孩童俑也有不少。孩童俑在唐宋時期多被稱為“磨喝樂”,《東京夢華錄》中描述:“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p>
黑釉盞
青釉執(zhí)壺
白釉刻劃花枕
白瓷骰子
象棋“車”
青白釉抱球童
柳孜運河遺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橋梁遺跡,1999年考古發(fā)現(xiàn)了其中一座石橋墩,由于完整結(jié)構(gòu)不明確,當時引發(fā)了“碼頭說”和“橋梁說”的爭論。第二次考古發(fā)掘在北岸河堤又發(fā)現(xiàn)一處石筑臺體,從而終結(jié)了爭論。
兩岸橋墩
柳孜橋梁橫跨汴河17.7米,年代為唐代晚期至五代時期。文獻中也有關(guān)于柳孜橋梁的記載。日本僧人成尋在《參天臺五臺山記》有這樣的描述:“十月一日……巳時,過柳子驛。未四點,至柳子驛,未四點,至柳子鎮(zhèn),有大橋。申時,一里停船宿。七時行法了。今日行五十里。”成尋是1072年到柳孜的,說了柳孜有橋,但未標明是什么橋。北宋臨淄人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貫洋水,限為二城。先時,跨水植柱為橋,每至六七月間,山水暴漲,水與柱斗,率常壞橋,州以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會得牢城廢卒,有智思,疊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數(shù)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至今五十余年,橋不壞。慶歷中,陳希亮守宿,以汴橋壞,率嘗損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所作飛橋。至今沿汴皆飛橋,為往來之利,俗曰虹橋。”《宋史·陳希亮傳》中也提到陳希亮“始作飛橋,無柱,以便往來,詔賜縑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為飛橋”。
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柳孜橋是不是文獻中的虹橋,尚無定論,但我們能夠從《清明上河圖》中窺探到汴河上橋梁的宏偉與奇絕。柳孜橋梁已經(jīng)重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兩座高大的橋墩承載著古老的記憶,傳遞著當時橋梁的厚重與敦實。
唐宋時期的柳孜,佛教文化也比較盛行,修筑了一些寺廟佛塔。柳孜運河遺址在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塊石碑,均和佛教有關(guān),其中之一是磚塔碑刻。碑文識讀如下:
維大宋國保靜軍臨渙縣柳子鎮(zhèn)天王院謹募。在鎮(zhèn)內(nèi)外信心共修大圣磚塔一座,七級,高八十尺,計使工價錢伍阡貫文,時天圣十年,歲次壬申二月壬寅朔七日戊申建。法眷僧:義秀、定和、定寧、文秀、從政;助緣修塔功德主僧:定約;住持修塔功德主僧:守開;將仕郎守宿州臨渙縣尉:劉濤;登仕郎守臨渙縣主簿兼開治溝洫河道:章異;承奉郎守臨渙縣令兼管勾溝洫河道:趙諒;泰寧軍節(jié)度推官承奉郎試大理評事監(jiān)柳子鎮(zhèn)鹽酒稅:祖貽亮;右班殿直前柳子鎮(zhèn)兵馬監(jiān)押兼巡檢:張?zhí)幦?;左侍禁柳子?zhèn)兵馬監(jiān)押兼巡檢:丘裔。
另一塊是“處士劉懷璧浮圖銘”碑,記述了劉懷璧兄弟幾人捐資修塔,完成父母夙愿的事跡。除石碑外,還出土一件陶佛塔。
柳孜磚塔碑
灰陶塔
日本僧人成尋是前往五臺山禮佛的路途中在柳孜逗留了一日,描繪了柳孜的一些歷史信息。如“十月一日 乙亥 雨下……十前々州酒皆以如此分志船々,依無暇,不委記。巳時,過柳子驛。未四點,至柳子驛,未四點,至柳子鎮(zhèn),有大橋。申時,一里停船宿。七時行法了。今日行五十里?!币恍┰娢闹幸灿辛谓ㄓ兴聫R的記載,如宋代張耒《宿柳子觀音寺》:“黃塵滿道客衣穿,古寺荒涼暫息肩。倦體收來便穩(wěn)榻,汗顏濯去快寒泉。野僧治飯?zhí)羰咧?,童子攜茶對客煎。夜久月高風鐸響,木魚呼覺五更眠”,記載了柳孜集鎮(zhèn)上風鐸木魚響絕于耳。
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在安徽境內(nèi)是“一段一點”,“一段”是指泗縣廣播電視臺向東約5.8公里的一段活運河,“一點”即是柳孜運河遺址。柳孜運河遺址的兩次考古發(fā)掘使柳孜這個運河小鎮(zhèn)從默默無聞走向世界,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自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后,柳孜運河遺址本體做了一系列的保護,搭建參觀棧道,修建保護大棚,環(huán)境改造等,并建設(shè)了柳孜運河文化園景區(qū),吸引了很多游客參觀游覽。貫徹了文化遺產(chǎn)“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理念。
遺產(chǎn)區(qū)河道環(huán)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