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一提到要跑步,特別是長跑,學生就會發(fā)出“啊……”一聲既無奈、又畏懼的長嘆。他們把跑認為是一種負擔,因為在跑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生理反應,呼吸困難、肌肉酸痛、兩腿無力等,在這種狀況下會使人有一種緊張不安、害怕的情緒狀態(tài),當這種情緒狀態(tài)被激活或被喚醒時,就會不自主地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如果在教學中注意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降低練習的難度,變換練習的方法,教師多激勵和肯定并給予適當的焦慮,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克服長跑帶來的畏懼心理。
信息加工過程理論認為,認知策略對整個信息加工過程起調控作用。也就是說,當人對事物建立了良好的認知,能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起調節(jié)和控制的作用,促進學習的效果。豐富的知識背景是認知策略形成的基礎,因而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長跑基本知識的講解,分析產生胸悶、頭昏、呼吸困難、腹痛等癥狀的原因,運動“極點”的產生與克服,以及長跑對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著重讓學生了解跑是非常有鍛煉價值的一項運動。在建立了對長跑有合理認知的基礎上,學生會在練習中克服不良情緒,逐漸消除畏懼心理,表現(xiàn)出自控能力強、不畏困難、有毅力、堅忍不拔的精神。
運動技能的形成是有其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要求的,長跑學習的要求應該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掌握的,然后逐漸深化得以提高機體功能,機體功能的提高能減少練習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反應。同時學習內容的偏難、偏繁,會使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信心,從而產生畏懼心理。如果在開始練習跑的過程中不對學生進行跑速的要求,只要持續(xù)跑就可以,這樣把學習難度降低,減少心理壓力,學生會跑得比較輕松。隨著跑的能力的增強,適當提高跑的要求,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對跑有了良好的體驗就會對跑產生信心,克服對跑的畏懼心理。
單一的練習方法是枯燥乏味的。對于本就有些單調、乏味因素的長跑來說,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使用也會失去它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的練習方法,來激發(fā)練習的興趣,讓學生體驗跑的樂趣,以達到克服對長跑的畏懼心理。在教學中可采用走跑交替方式、限時不限速的跑、根據音樂節(jié)奏跑和圍繞畫好的各種圖形跑等方法來分散學生注意力,減輕對長跑不良反應的感覺。也可以選擇戶外進行練習,如在山坡上、田野上、樹林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把跑的過程變成一種親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過程,自然而然對跑產生一種良好的心理。
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會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動力,構建良好的長跑學習環(huán)境也是教師搞好教學工作的必要保證,這個環(huán)境包括教師的關心和激勵。由于長跑是長時間保持一定速度的練習,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情感、語言、動作對學生具有直接的感染和激勵作用。在練習中,教師用:“堅持,就要勝利了!”“只有幾圈了”“你跑得真棒!”“加油!就要跑完了!”等激勵性語言,這種及時性的激勵和定性評價能促進學生樹立跑的信心,幫助學生克服長跑中出現(xiàn)的身體不適反應。有時不用語言,用動作也會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教師對跑過身邊的學生豎起大拇指,揮動手臂,用表揚的目光給予肯定時,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定式和感情變化,促使學生不畏困難,積極投入到練習中。
焦慮是一種主觀能意識到的恐懼不安的情緒狀態(tài)。雖然焦慮會讓人產生恐懼心理,但適當的焦慮卻能克服對長跑的畏懼心理。例如:把長跑作為體育成績評定的一個項目,學生會產生一種焦慮情緒,這種情緒會使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去練習跑步,以提高自身成績,避免考試不及格。在長時間練習跑之后能體驗到跑步的作用,這種良好的體驗能讓他改變跑的焦慮情緒,促使對跑由畏懼到喜歡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