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慶軍
摘要:為了遏制目前課堂情境泛濫的現(xiàn)象,本文作者展示了兩個課堂教學案例,并對這兩個案例作了對比分析,旨在引導教師擯棄“假”情境,創(chuàng)設真情境。
關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真情境;小學數學;草根化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77-2
【背景分析】
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潮流和時尚,越來越得到了教師的重視。雖然情境創(chuàng)設是聯(lián)系數學與生活的紐帶和橋梁,但隨著“創(chuàng)新意識”的思想作怪,情境創(chuàng)設越來越“絢麗多姿”,越來越復雜了。有時恰恰干擾了學生知識的學習與思維的發(fā)展,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時,上一節(jié)公開課,課件制作要消耗掉大量時間和人力,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帶著這些問題,我實踐著,我思考著,努力嘗試著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簡單化、大眾化,即“草根化”。
【案例呈現(xiàn)】
在一次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中,我把先后兩次聽老師執(zhí)教《有余數的除法》的兩種不同教學情境摘錄如下:
片段一
一、創(chuàng)設情景
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看來,每個小朋友都很喜歡體育。瞧,我們學校的小朋友正在開運動會呢!
2.(課件出示主題圖)操場上多熱鬧!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什么?
3.師: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那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一些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
二、探究算法
1.師:剛才小朋友們提出了一些除法計算的問題,并列出了算式。這些算式你會計算哪一個,你就來說哪一個,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比較兩組算式,師:象21÷5和25÷3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除法,請同學們自己思考一下,這樣的除法可以怎樣去計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組內交流。
生獨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各種算法,并對各種算法進行評價。
3.師:剛才我們用畫圖、想乘法、想口訣……計算出了21÷5和25÷3,知道這兩個算式計算時都是有多的,我們就把多的這個數叫做余數,用……來表示?,F(xiàn)在誰能看圖,說說這兩個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生看圖說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余數的意義。
4.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余數,還能用各種方法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其實除法也能用豎式來進行計算。猜一猜,除法的豎式會是怎么樣的,與加減法的豎式有什么不同?
課件出示豎式的寫法,讓學生說說豎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試一試:用豎式計算13÷3、47÷6。
思考:縱觀本節(jié)課教學,在老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運動會的情景中,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jié)課,就會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xiàn)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jié),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托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于這樣的思考,第二位老師重新設計了《有余數除法》,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片段二
一、把握起點
1.師:小朋友們,知道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識嗎?
生:有余數的除法。
2.師:你認為什么樣的除法是有余數的除法?
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借機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
生1:就是除起來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點六點再寫一個數的除法。
……
3.師:看來小朋友們對有余數的除法已經有了一些了解,誰能來說一個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生舉例:7÷3 10÷4
二、感知意義
1.觀察生舉的算式,說說與以前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這個除法算式算起來還有多1個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訣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2.師:大家覺得在我們的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7÷3這個算式去計算?
生1:媽媽買了7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人。
生2:有7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同學。
生3:有7元錢,買3元一本的本子,可以買幾本?……
3.師:小朋友們能不能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出7÷3這個算式呢?
生出現(xiàn)的方法有:擺學具、畫圖、編數學問題……
4.師:小朋友用很多方式表示了這個算式的意思,誰能說說7÷3等于多少?
師板書,介紹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寫法。
5.師:誰能結合你舉的例子來說說這個算式各部分的意思。
三、探究算法
1.師:象這樣有余數的除法算式還有很多,誰還能再來說幾個?
2.剛才說的這些算式你會計算嗎?我們來選擇一個,試著算一算,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看誰的方法又好又多。
生獨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各種算法,并對各種算法進行評價。
4.師:剛才我們用畫圖、想乘法、想口訣……計算出了這道題。其實我們還可以用豎式來進行計算呢?誰會寫除法的豎式。
指名說,師板書,并加以說明。
5.試一試:從剩下的題中選擇一個進行計算,說說方法。
6.小結: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可以用什么方法?應注意什么?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思考:根據上述教學過程,我們欣喜地看到,整節(jié)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于思維的活躍狀態(tài),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yōu)榻鉀Q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jié)課,孩子們時而專注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fā)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對比分析】
從兩位執(zhí)教老師不同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我們看到了他們與眾不同的亮點,我更欣賞后者,因為它就體現(xiàn)了數學的美,折射出了與眾不同的亮點:
1.真實性——讓興趣油然而生
情境所創(chuàng)設的應符合客觀現(xiàn)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數學情境、現(xiàn)實情境二者應不相悖。在片段一中,老師是通過課件展示的一個數學情境,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模擬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雖然說學生的興趣也很濃,甚至有些濃得過頭,但學生沒有真真切切的感受。而在片段二中,老師從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起點出發(fā),作為數學情境,學生的直接反應和直接感受,很快得到體驗,興趣也油然而生。
2.“數學味”——讓本質不再疏遠
情境創(chuàng)設“要緊扣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或技能?!?/p>
首先,要區(qū)分清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在片段一中,“操場上多熱鬧!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什么?”這種無關信息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數學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模糊學生的思維,失去情境創(chuàng)設的價值。
其次,要區(qū)分清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情境創(chuàng)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應對情境本身作過多的具體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如在片段一中,老師過多地提出數學問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3.針對性——讓活動有的放矢
在片段二中,老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非常有針對性地從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出發(fā)來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括、從解決問題到進一步拓展,使學生頭腦中的那些非正規(guī)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發(fā)展為科學的結論。
在數學教學中,材料和活動的情境創(chuàng)設應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
4.探究性——讓問題層層深入
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數學知識與課堂教學的距離。在倡導新課標理念的今天,我們往往在課的開始,著力創(chuàng)設一種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寓于生活中。如片段一的情境,其實這樣的情境一旦導入,就可能游離于后面的教學過程,久而久之,使之本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手段流于一種形式,失去了其探究價值。而片段二的教學情境,老師始終圍繞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進行展開,學生不會感到茫然,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思考價值。
為此,情境應具有挑戰(zhàn)性又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能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5.平實化——讓學生如魚得水
實實在在的數學課堂,是現(xiàn)在正在探討的一個方向。在片段二的教學情境中,老師沒有利用課件,簡簡單單的導入,效果卻非常好,讓老師的教學得心應手;片段一利用課件來導入數學情境,不說效果好不好,就做這樣一個課件對一個老師來說,起碼要花掉好幾個晚上的時間,何苦而為之。
綜上所述,“真實性”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基本前提,“數學味”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本質保證,“針對性”是保證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發(fā)揮其重要作用的動力機制,“思考性”“探究性”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價值導向。教師只有結合這幾方面要求去創(chuàng)設情境,才能創(chuàng)設出符合兒童內在發(fā)展需要的“平實”情境,才能達到我們所期盼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