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凱
【摘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非常有必要認真審視有效教學的基本內涵,構建有效的體育教學模式,使體育教學不僅教的有序,更要教的有效;不僅教的有形,更要教的有神。
【關鍵詞】探索? 有效? 教學模式? 促進? 提升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225-0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教師節(jié)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p>
為此,廣大體育教師感到在深化課改的背景下,堅定不移地貫徹與執(zhí)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是體育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非常有必要認真審視有效教學的基本內涵,構建有效的體育教學模式,使體育教學不僅教的有序,更要教的有效;不僅教的有形,更要教的有神。
一、體育教學模式概念的梳理
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體育教學模式概念的理解還沒有達成共識,需要從理論上加以完善,并在實踐中進行檢驗。梳理我國關于體育教學模式概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比較認可我國著名學者毛振明觀點:他認為“體育教學模式是體現(xiàn)某種教學思想的教學程序,它包括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過程結構和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單元和教學課的設計和實施上。”
二、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長與不足
2001年啟動的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標志著我國的體育從“大綱時代”進入了“標準時代”,“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目標引領內容”、“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多元學習評價”等新理念深入人心。以蘇聯(lián)體育教學理論為基礎的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與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有哪些特長和不足呢?
第一,在教學目標上,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強調運動技能的掌握及增強堂體質,強調學習效率和嚴格遵守課堂秩序,教學呈整齊劃一、模式固話,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毫無興趣可言。
第二,在教學設計上,傳統(tǒng)體育教學重視以技能形成規(guī)律和運動負荷規(guī)律來嚴格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規(guī)矩嚴格,甚至連時間都進行準確計算,完全忽視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體驗與關注。
第三,在教學方法上,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強調教法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教法單一,只教技術不教戰(zhàn)術,更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第四,在教師條件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任務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基本功,主要是講解、示范能力。對講解的是否有實效及因材施教教學能力沒有過高的要求。
第五,在教學評價上,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重視教學后的終結性評價,不注重過程性評價。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情感、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評價等。
三、有效體育教學模式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如果說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外在的教學呈現(xiàn),那么,有效體育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致力于提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體育教學的有效指向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的成長,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體育教學是否有效果,即通過體育教學,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法學法安排是否合理,負荷是否合適,學生是否有收獲;第二個層次是體育教學是否有效益,即通過體育教學學生是否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技術動作由不會到會,趣味性是否很濃,學生的體質是否得到了增強;第三個層次是體育教學是否有效率,即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內通過體育教學學生是否獲得了盡可能大的進步,教師是否做到了“精講多練”,組織是否合理,分組是否合理等。
與有效的體育教學相對應的就是無效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南京理工大學王宗平教授指出 的“三無七不”現(xiàn)象,“三無”即無強度、無難度、無對抗,“七不”即不出汗、不喘氣、不臟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傷、不奔跑。
四、影響有效體育教學模式實施的因素
有效體育教學模式的實施必然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從體育教師層面來說,第一是滿足現(xiàn)狀,體育教師隨著年齡的增長,固有的接受式教學方式在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不愿意改變,認為“這樣挺好的,課上的平平安安,說得過去就可以了”;第二是無所適從,對新上崗教師來說,能把課從頭至尾上完就謝天謝地了,根本不去琢磨有效的體育教學模式;第三是盲目自信,認為自己做所的一切都是好的,故步自封、沾沾自喜,不愿向他人學習,更不愿吸取先進的教學經驗,不善于反思自己、剛愎自用。從學校層面來說,一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沒有開齊開足體育課;二是由于“安全第一”下是因噎廢食,稍微危險的體育教學內容被學校禁止。從學生層面來說,獨生子女受到溺愛,部分學生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精神缺失。
總之,《課程標準》雖然是國家的指導性文件,但是它沒有把每節(jié)課教什么、怎么教告訴我們的老師,因此,研究有效的體育教學模式就是在《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必定會促進教師的成長、必定會促進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8.
[2]李文江.摒棄“阿Q精神”促進體育教學質量提升[J].體育教學,2018(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