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姜丹
關鍵詞:父母教養(yǎng)方式? ?孤獨癥患兒? ?行為特征
兒童孤獨癥也稱為孤獨性障礙或自閉癥,是一種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情感淡漠、認知特異以及“凱納三聯(lián)征”(即語言發(fā)育障礙、社交障礙、 興趣和行為刻板),嚴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1]。大部分孤獨癥兒童的預后較差, 一般生活不能自理,多數(shù)到成年期仍然屬于精神殘疾者,為其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該病起病于嬰幼兒時期,但其疾病機制尚尚不明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指父母在教育、撫養(yǎng)子女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行為傾向,包括實施教育過程中所采取的方法與形式[2]。研究發(fā)現(xiàn)患兒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在孤獨癥患兒的治療中有重要影響[3]。對此本文進行深入探討,具體如下。
(一)一般資料
將80例在我校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間接受治療的孤獨癥兒童納入此次研究中,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齡2~8歲,平均(4.15±2.42)歲;其中農(nóng)村戶籍36例,城市戶籍44例,獨生子女61例,非獨生子女19例?;純焊改改挲g25~43歲,平均(31.35±5.63)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6人,初中及以下34人。
(二)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編制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表格內(nèi)容主要包括患兒的年齡、性別、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等。
(三)觀察指標
⑴采用孤獨癥兒童行為特征量表(ABC)從5各方面(共57個條目)評估所有患兒的行為特征,包括兒童的交往能力、語言能力、感受能力、生活活動能力以及軀體運動能力;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進行評估,總分≧53分即表示患兒存在孤獨感,總分≧67可判定患兒為孤獨癥,評分越高表明患兒的孤獨癥行為越嚴重。由撫養(yǎng)人或家長填寫患兒的基本情況。
⑵采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文量表(EMBU)測評,共81個條目,15種不同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母親量表中包括懲罰嚴厲、情感溫暖與理解、拒絕否認、過度干涉保護以及偏愛被試5個因子;父親量表中包括懲罰嚴厲、情感溫暖與理解、偏愛被試、拒絕否認、過度保護以及過分干涉6個因子。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評估,每個條目自“從不”至“總是”,頻率逐漸上升,評分越高提示父母表現(xiàn)為該因子上的行為越多。該量表由患兒及其家長共同填寫完成。
(四)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3.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n,%)以X2檢驗,P<0.05提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孤獨癥患兒行為特征ABC量表得分
兒童的交往能力最小分值為4分,最大分值為21分,平均分值(15.27±5.13)分;語言能力最小分值為3分,最大分值為22分,平均分值(17.15±5.94)分;感受能力最小分值為3分,最大分值為11分,平均分值(9.13±4.36)分;生活活動能力最小分值為5分,最大分值為16分,平均分值(15.76±4.26)分;軀運動能最小分值為4分,最大分值為18分,平均分值(12.35±4.05)分;總分為(68.17±14.45)分。
(二)不同人口學資料患兒父母教養(yǎng)方式EMBU量表得分
不同性別、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獨生子女的孤獨癥患兒,其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如下:
不同性別:男性患兒的父親懲罰嚴厲、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父親偏愛被試、父親拒絕否認、父親過度保護、父親過分干涉以及母親懲罰嚴厲、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母親拒絕否認、母親過度干涉保護、母親偏愛被試評分為(1.36±0.36)分、(2.75±0.34)分、(1.65±0.46)分、(1.53±0.38)分、(2.06±0.63)分、(2.22±0.53)分、(1.16±0.41)分、(2.83±0.51)分、(1.46±0.35)分、(2.04±0.44)分、(1.64±0.60)分;女性患兒的上述評分為(1.20±0.20)分、(2.85±0.46)分、(1.73±0.62)分、(1.27±0.31)分、(2.39±0.47)分、(1.91±0.44)分、(0.87±0.23)分、(3.16±0.55)分、(1.36±0.34)分、(1.83±0.36)分、(1.79±0.37)分。
不同家庭所在地:城市患兒的上述評分為(1.29±0.28)分、(2.93±0.36)分、(1.75±0.52)分、(1.59±0.38)分、(2.15±0.53)分、(2.14±0.51)分、(1.27±0.34)分、(3.23±0.28)分、(1.46±0.38)分、(2.26±0.52)分、(1.79±0.52)分;農(nóng)村患兒的上述評分為(1.23±0.32)分、(2.71±0.22)分、(1.52±0.45)分、(1.35±0.48)分、(2.21±0.42)分、(1.25±0.30)分、(1.21±0.36)分、(2.85±0.16)分、(1.44±0.27)分、(1.95±0.45)分、(1.54±0.45)分。
是否為獨生子女:是獨生子女患兒的上述評分為(1.28±0.24)分、(2.85±0.41)分、(1.61±0.46)分、(1.46±0.52)分、(2.27±0.23)分、(2.19±0.65)分、(1.29±0.27)分、(2.92±0.32)分、(1.37±0.51)分、(2.19±0.65)分、(1.49±0.56)分;不是獨生子女患兒的上述評分為(1.21±0.37)分、(2.76±0.34)分、(1.73±0.38)分、(1.21±0.43)分、(2.06±0.39)分、(1.93±0.63)分、(1.26±0.21)分、(2.83±0.25)分、(1.42±0.33)分、(1.92±4.36)分、(1.32±0.58)分。
本研究顯示孤獨癥患兒的行為特征得分為總分為(68.17±14.45)分,這表明與正常兒童相比較,孤獨癥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執(zhí)行功能、情緒理解能力等均明顯較差,提示患兒多存在感受能力差、交往能力缺陷等行為問題[4]。
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對男孩父母干涉較多,管教嚴厲,而對女孩則懲罰措施較少,保護意愿強烈,注入了更多的情感溫暖和理解;針對男孩與女孩,父母采用了不同的教養(yǎng)這可能與不同性別孩童的性格特征差異有關,一般來說女孩性格溫順,男孩則性格調(diào)皮[5]。此外非獨生子女得到父親過度保護低于獨生子女,這可能是由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較高的地位,易得到家庭的保護和寵愛[6]。另外城市的患兒父母的干涉、偏愛等評分均高于農(nóng)村患兒父母,這可能與城市兒童的學習競爭激勵,壓力較大,父母對子女要求高,往往忽略子女的感受;同時由于城市生活條件更好,父母對子女的偏愛程度更嚴重[7]。
此外研究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父母采用情感溫暖等負懲罰的積極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患兒形成良好的行為,提高患兒的感受行為與社交能力;而父母采用正懲罰、偏愛、過分干涉等消極教養(yǎng)方式則會對患兒的正常行為造成抑制,直接影響其正常運動、語言以及自理能力。因此,醫(yī)護人員需要采用多種傳媒途徑對孤獨癥患兒父母加強疾病相關信息指導,使其采取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以提高患兒的治療與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孤獨癥患兒孤獨癥行為受到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因此應指導父母開展積極教養(yǎng)方式,以提高患兒的康復效果,培養(yǎng)患兒正常行為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何瑜玢.兒童孤獨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婦幼保健,2016,(06):1343-1346.
[2]賈高鼎,曾明,王愛平,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自尊的獨特貢獻:兒童氣質(zhì)的調(diào)節(jié)[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03):535-539.
[3]左阿珠,陶興永,陶芳標.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6,(10):1598-1600.
[4]李婷婷.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孤獨癥患兒行為特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03):63-65.
[5]潘雯,楊曉麗,徐文明,等.不同性別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6,(03):366-368.
[6]張喜轉.獨生與非獨生子女父母教養(yǎng)方式比較[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4,(09):146-147.
[7]趙靜,嚴保平,連文仙,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父母教養(yǎng)方式、成就動機及自尊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5,(06):423-425.
(作者單位:長春市綠園區(qū)星光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