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懷龍
摘要:在實施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學科都在滲透德育思想,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而不是開展一門專門的課程來講授德育知識。于此同時,教學老師也應該根據(jù)課改的要求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在講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語文課程因為其人文內容豐富,包含著多種德育素材,老師也可以在講授這些素材時通過自己的講課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道德素質。
關鍵詞:語文;德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不僅要在講課的時候傳授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領會到學習應該擁有的基本素質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結合語文課程的特點提高學生道德水平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老師在講授知識時應注重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學生不僅能提語文素養(yǎng),也能在老師的影響下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那么,如何結合語文課程的自身特點對學生進行道德引導?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學科在德育滲透中的優(yōu)勢
語文課程中包含著浩瀚的人文內容,包含著先人智慧的結晶,語文課本的內容也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很多內容都表現(xiàn)出極高的愛國感情,蘊藏著為人處世的道理。翻開語文課本,我們可以感覺到打開了人類精神財富的大門。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到“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從忍受宮刑而作史記的司馬遷到“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钡鹊?。
這些至理名言中飽含著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引導學生樹立理想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也啟發(fā)著學生勉勵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是學生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寶庫,也是我們開展語文德育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對課本內容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引導,注重對文章中包含道德因素的部分的深刻解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道德的光輝、感受人文的魅力,以促進學生成為有德有才的綜合型人才。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與才并不是孤立的整體,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語文教學老師在德育的過程中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精神動力,激勵著學生戰(zhàn)勝學習中的困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性策略
將德育與語文課程相結合,在講授語文課程的同時進行德育滲透并不是枯燥地說教,而是通過豐富的、生動的素材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語文的魅力、道德的光輝,引發(fā)學生對學習語文課程的興趣,提高對語文素材的理解。講德育融入到語文課程講解之中,也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語文美的感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感受文章的美,再在理解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美。我們語文老師應該刻意地在講解課程的過程中營造審美環(huán)境,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不僅能體會到語言的形象美,更能進一步體會內涵美、思想美,為創(chuàng)造美打下基礎。
語文課本中的素材都是經(jīng)過悉心挑選的,其中很多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畢生心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結晶。老師教學的過程,不僅是老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與作者交流的過程。這就不僅要求老師有足夠的教學能力,講課動情;也需要課本素材內容豐富,感情飽滿。這樣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感受作者的表達形式美與思想內容美,也有利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提高對作品的解讀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和道德思想,而是通過引導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主動探索語文課程的奧秘,自己融入到學習的氛圍之中,不知不覺地提高道德素質,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因此,語文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說教,轉變教學方式,將德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通過生動的事例來講解其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啟發(fā)學生對道德美的追求,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三、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
(一)重視古代作品的朗讀,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無數(shù)先人將自己的心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這些作品是筑成華夏文明的基石。這些作品薪火相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它是中華名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精神武器,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很多古代的作品包含的思想對現(xiàn)在還有重要的作用,它依舊可以為人們解決遇到的問題提供方案,依舊是我們?yōu)槿颂幨浪鶓裱臏蕜t。
這些作品是前人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心靈依托,也是構成中華文明的基石。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對這些作品的閱讀,并且對其中的道德因子進行剖析,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處境,學習作者的高尚情操,讓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實現(xiàn)人生價值。對古代作品進行朗讀的方式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二)透視課本人物,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質和精神面貌
語文教師在講授課本知識的過程中,應該刻意地提高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挖掘能力,如透過對人物神情和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老師也要在學生感到吃力的地方適當點撥,讓學生在學會語言表達手法的同時,提高對道德的反思能力。
(三)感悟名言、典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名言和典故是語文課本的重要內容,它是作者思想的積淀?!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對于學生立志、為人、處世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語文教師通過講解這些知識可以啟發(fā)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的道德感悟。
結語
語文課程是傳授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良好載體,也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應該結合語文課程的自身特點,將德育融入到課程的講解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道德修養(yǎng),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國生.中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2]房文莉.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揚學,2016.
[3]顏筠.“化知為德”:論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湖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