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昆明的雨》為例,談初語閱讀課學習共同體實踐中教師“無為而教”的策略。即構建學習型團隊、設計有挑戰(zhàn)的小組合作課題、搭建有品質(zhì)的學習梯子。教師只有成為保障并實現(xiàn)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設計師,才能有效規(guī)避課堂上“教”的“權威代替”“對話霸權”等現(xiàn)象。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學習型團隊;合作課題;學習梯子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需在語文課堂上共有與共生,而現(xiàn)實中的語文課卻不盡然,常會出現(xiàn)對話失衡的現(xiàn)象?!敖處熤疄榻?,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1]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上構建學習共同體能有效規(guī)避教師的“權威代替”“對話霸權”,突破“道而牽、強而抑、開而達”的弊病。下面以閱讀課《昆明的雨》教學為例,談談學習共同體課堂中的“教”何以應對上述疑難雜癥。
一、 學習共同體課堂
“學習”即同新的世界相遇、對話,基于對話的沖刺挑戰(zhàn),無對話不學習?!肮餐w”,即基于對話式溝通的持續(xù)、深層合作,挑戰(zhàn)共同認同的課題。學習共同體課堂往往是“活動式、合作式、表現(xiàn)式”[2]的學習,課堂上無小組或個人競爭,在合作中安心地、平和地真交流,實現(xiàn)學生個體從未知到已知的轉(zhuǎn)變。這樣的課堂,教師創(chuàng)設安心的、寧靜的氛圍,課堂語言緩慢沉著、音調(diào)降低,選擇恰宜的傾聽位置與傾聽方式,尊重每個學生的思考與情感,悉心聽取并接納每個學生的聲音,觀察每個學生的表情與體態(tài),用精準凝練的語言“串聯(lián)”學習活動,保障每個學生的課堂學習權利。在安心、潤澤、傾聽的學習共同體課堂上,教師“無為而教”能夠有效保障并實現(xiàn)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實現(xiàn):構建學習型團隊保證學生課前有疑、有思、有問,確定有落差的學習內(nèi)容;研究學習內(nèi)容,設計有挑戰(zhàn)的小組合作課題;助力合作展開,搭建有品質(zhì)的學習梯子。
二、構建學習型團隊,合理確定學習內(nèi)容
課堂是生產(chǎn)的地方,不是交換的地方。若要在課堂上實現(xiàn)高效“生產(chǎn)”,需要師生在課前都要有蓄、有思、有疑、有悟。教師在班級建立學習型團隊,即根據(jù)調(diào)查的學力、興趣、能力等方面,每6人一組,每組有組長,組長負責本組成員與教師的溝通,并組建每個組的溝通平臺,例如小黑板、qq、微信等?!独ッ鞯挠辍肥遣烤幇嬲Z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自讀課文,旨在讓學生根據(jù)閱讀提示自學,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教師之“教”。學生速讀課文《昆明的雨》,進行圈點勾畫,把思與疑以語言表達形式傳到組里的溝通平臺,然后由組長分類匯總傳給教師。例如,收集到的學生的問題有:文章內(nèi)容細致寫了畫、菌子、楊梅、緬桂花等物,為何題目卻叫昆明的雨?作者兩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為何讀不出想念?蓮花池邊與友人小酌的一幕哪里有作者說的“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那天蓮花池邊與友人小酌的情味為何值得四十年忘不了,一直想念?雞油菌中看不中吃,沒甚味道,這也值得想念?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確定,學情要考慮,部編版教材特點、文體特點、單元目標、“這一篇”獨有的文本價值等也要考慮。綜合以上因素,確定學生需學習的內(nèi)容:體會汪曾祺表達想念的獨有方式以及理解昆明的雨的深層內(nèi)涵。這樣確定的學習內(nèi)容,避免了教師“霸權式”預估學情的虛假性或過度解讀文本,可以有效了解學生的已知與未知。
三、研究學習內(nèi)容,設計有挑戰(zhàn)的合作課題
實現(xiàn)師生、生生有效對話的重要策略便是在課堂上實現(xiàn)真正的合作互惠學習。佐藤學在《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中指出:“引進小組學習的目的在于借助同學之間的合作,對一個人難以學習的課題與內(nèi)容展開挑戰(zhàn)。每一個人的沖刺與挑戰(zhàn)的學習,借助小組學習的合作最容易達到”,“合作學習的秘訣之一就是設定高水準的課題”。 [3]然而學習內(nèi)容并非學習課題,教師需用心研究學習內(nèi)容,考慮課題的基礎性與發(fā)展性,精心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高水準的合作課題,才能避免課堂學習的低效,避免合作學習中學優(yōu)生“霸語”、中等生“失語”、學困生“無語”的現(xiàn)象?!独ッ鞯挠辍肥且黄獋€性化散文,貴在有“我”。在課后閱讀提示中提到:“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教師可以由此設計階梯性課題: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淡而有味”,作者在想念昆明的雨時會回味出什么味道?請以“昆明雨季中蘊含著的味道”為主題寫在個人學習卡片上。此課題可以使學生借助朗讀與批注品讀出作者筆下的物、事、人的特點,并通過合作品讀出作者在此中蘊含的深層情思之味。這樣的合作課題,學優(yōu)生無法快速得出全部答案,需深層思考文本的深層內(nèi)涵,中等生需進入沉思狀態(tài),批注文本,學困生仔細閱讀文本亦可知一二。這樣的課題,個人冥思苦想很難完成,只有互幫互助展開合作方能完成。
四、助力合作,搭建有品質(zhì)的學習梯子
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上,課前6人構成的學習型團隊在課堂上并沒有坐在一起,而是重新打亂各組成員分坐,構成前后桌位的4人合作小組進行課上討論。合作,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學習的挑戰(zhàn),成就更好的自己,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而非形成共同一致的見解。合作組內(nèi)的成員務必把自己的思考寫在卡片上,并結合文本講給同伴聽,然后進行討論、分享。那么,此階段教師是不是可以不用“教”?若“教”該如何體現(xiàn)?佐藤學指出:“小組學習中教師首要關照不能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讓那些不能參與的學生同小組里的學生溝通起來,而不是分別回答個別學生的提問;接著應當對小組關照,幫助與推進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睘榱舜龠M合作組對課題展開有效討論,教師需觀察、協(xié)調(diào)、幫助合作組內(nèi)成員溝通,而非教師給出課題的答案或作出暗示以影響學生的思考。
教師該如何推進合作學習呢?《昆明的雨》小組合作展開時,小組學習卡上多寫的是仙人掌中蘊含風俗味,菌子中蘊含食味,緬桂花中蘊含著人情味,蓮花池旁小酌蘊含著閑味,火炭梅中蘊含著甜味。從表面看,學生似乎已經(jīng)完成了學習目標,但是其并沒有深層觸摸文字,對昆明雨季中的物、人、事缺乏深層體驗,教師此時的“教”旨在以搭建梯子的方式實現(xiàn)“道而弗牽”“開而弗達”。例如,小組成員學習卡上寫著“菌子中蘊含著食味”,教師可據(jù)此提問:“在寫菌子的段落中,你們覺得寫食味最傳神的句子在哪?請試著朗讀出來。”通過朗讀,學生讀出了牛肝菌在入嘴時的觸覺感受(滑),用牙齒咬的質(zhì)感(嫩),在嘴里咀嚼時的味道(鮮),吞咽下之后的回味(香),讀完此句嘴里似乎便有了牛肝菌的美味,感受到了作者對食物、對生活的享受。那么作者寫味道很傳神的句子還有哪些?至少分享一個句子給小組成員聽。教師可以搭建背景的梯子。比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提出了以下疑問:“寫鄉(xiāng)愁,為何提到陳圓圓的石像,似乎很突?!?“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這情味僅僅只閑味嗎?閑味值得四十年忘不了”?這樣的問題,僅僅在小組內(nèi)或小組之間討論已經(jīng)無法進行下去,這時需教師提供相應的背景資料,以供學生參考。白板顯示作者經(jīng)歷、《跑警報》片段。讀完資料,有的學生開始低語,在學生欲言又止之時更適合展開小組合作討論。此時再次討論,再次分享。小組談到:李商隱、“我”、陳德熙、陳圓圓都是“久客的游子”,雨中寄鄉(xiāng)愁;雨中的閑適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昆明而言難得、難忘,于人而言災難中的美好最難忘??梢姡∫说奶葑訉τ谥W生攀登更高的思想之峰很重要。
在潤澤的學習共同體課堂上,“無為而教”,學生既有課前的閱讀“自思”、團隊“集思”、課后“新思”,又能在課堂上通過真正的生生合作學習、師生合作學習解決閱讀課題,有效防止了教師代替思考、代替解讀的弊端。教師只有成為保障并實現(xiàn)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設計師,才能有效規(guī)避課堂上“教”的“權威代替”“對話霸權”等現(xiàn)象。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3]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課題一般課題“中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建構與實踐”(FZ2017GH021)】
作者簡介:焦春艷(1981—),女,福建省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