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宙 馬強 李興辰
摘 要:班主任帶班一年,或多或少會發(fā)現(xiàn)有學生厭學、“早戀”、上課經常走神等情形。老師們習慣說他們是“問題學生”,一旦我們給學生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就容易對學生有道德評價,甚至產生偏見,這樣不利于解決問題。不如我們把這看作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問題,處于某種困境中,這樣我們的同情心、同理心就容易發(fā)揮作用,我們也就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幫學生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之后,很多老師的做法是找學生談心,教導學生不要犯這些“錯誤”。比如跟學生講不要厭學,要對得起父母的含辛茹苦和老師的期望;不要“早戀”,“早戀”危害很大,要把精力用在學習上;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學習下降,要提高自制力。如果學生的問題較輕,這些教導,會起一定作用;如果問題較重,單憑教導,作用往往有限。甚至有時候因為老師用詞不當或帶著情緒,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有些老師因為工作沒有效果,覺得這個學生油鹽不進、冥頑不化,會選擇放棄努力,學生只能靠自己的造化了。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管理;實踐
我們要清楚,學生的這些問題,首先是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表象。如果我們的工作僅僅停留在觀察到表象的程度,就按照自己善良的愿望去教導,可以對學生起到安慰和鼓勵的作用,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從表象開始,追根溯源,才有機會對癥下藥。
我先舉兩個容易理解的例子類比一下。比如養(yǎng)花,我們看到花的葉子發(fā)黃了,我們觀察到這個表象了。怎么辦?我們任由其惡化,這棵花下場堪憂;我們對花嘮叨一番,發(fā)脾氣,著急上火,解決不了花的問題;我們盲目澆水、施肥,有可能導致進一步惡化。因為花的葉子黃了這種表象,可能有多種原因導致這個結果。比如可能是受旱了,也可能是受澇了,也可能是得了病蟲害了,還可能是光照不夠或通風不暢,還可能是土壤板結了,還可能是改變了生長環(huán)境一時沒適應過來,等等。
再比如我們發(fā)燒了,體溫過高是表象。導致體溫過高的原因有多種,很多種病都可以導致體溫過高。無論是花葉變黃還是人發(fā)燒,要想順利解決好問題,需要我們分辨清楚是哪一種原因造成的,否則好心也可能做出壞事來。這兩個常見的例子,大家很容易理解。
比如關于中小學生“早戀”這個問題,有“前青春期的‘過家家式早戀”“家長關注孩子不夠造成的情感饑渴式早戀”“單親家庭造成的尋找情感寄托式早戀”“父母不合造成的心理補償式早戀”“教師處置不當造成的逆反式早戀”,等等。
根據中小學生“早戀”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出,有些學生“早戀”,主要是因為家庭環(huán)境等原因,心理上需要通過跟異性交往獲得溫暖,是一種必要的心理補償。有的是跟風,學別的同學的樣子。有的是受到家庭、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不由自主跟異性交往了。
我們班的某個學生,是屬于哪種情況,需要我們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到足夠多的信息,才能判斷出來。假如學生是因為家庭不完整等原因,導致學生有強烈的心理需求,如果我們硬生生地干涉學生,非要禁止他們交往,對學生來說,不但不能幫他們解決問題,反而會導致他們跟我們決裂;如果我們的批評簡單粗暴,甚至會跟我們發(fā)生沖突。如果學生只是跟風好玩,我們觀察以后不多干涉,他們可能就自然終止了,我們過多去講,反而可能弄假成真。所以說,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以后,要想達到有效引導的效果,必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要想了解學生問題表象的形成原因,就需要我們跟學生以及跟他有密切關系的人深入交流,及時家訪,做好調查,寫好觀察記錄,認真分析研究,然后從教師、學生、家長多方面分析,從學生本人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興趣愛好、學習態(tài)度等多層次考慮,探究成為問題學生的原因,以便今后對癥下藥。從理論上講,關于這個學生的真實信息,我們得到的越多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我們找出他的問題的成因。我們要從幾種甚至十幾種原因中逐一排查,直到找出造成這種表象的一種或多種原因,這需要大量的信息,還需要進行嚴謹地信息處理。
關愛問題學生,是轉化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育如果沒有愛,就等于無水之地,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為師愛生是天職。在教書育人中,班主任要用愛心去教育學生,不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后進生,我們都要滿腔熱情去教育他們。特別是后進生,更要偏愛他們。老師心中有學生,學生心中才會有老師。平時,班主任應該細心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在各方面幫助他們。為了更好地走進他們的世界,我也嘗試過一些方法。例如,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他們待在一起,談一些他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比如體育、游戲、各種活動等。聽一聽他們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內心的小秘密。親其師就會信其道,他們會感到老師是愛他的,是真心幫助他的,是為了他好,自己不能讓老師失望。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自然會認真完成老師提出的各項要求。教師在關心愛護后進生的過程中,要用愛去打開后進生的心扉,激發(fā)他們的情感,促使后進生積極向上。只有感化,才能轉化。
講到這里,就要談到我們班主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工作精力。我們每個人承擔自己的人生,已經有各種壓力。我們每詳細了解一個處于困境中的學生,就幾乎相當于多擔負了一個人的人生。隨著我們幫助的類似學生人數的增多,我們承受的心理壓力,就會成倍增加。這就需要我們有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則,在做這些學生工作的時候,可能導致我們老師情緒出現(xiàn)波動,嚴重的甚至會累倒生病。
除了心理壓力,我們班主任日常的工作已經很繁重,要想全面了解一個學生,并幫他擺脫困境,需要我們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學校的工作安排注意不到這一點,沒有支持班主任對學生做深入的工作,即使班主任再有責任心,掌握了再多的理論,也沒時間和精力去實踐。這也是我們面臨的教育困境之一。
問題學生轉化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也是提高全文民族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每個班主任教師都應該把這項工作當作自己的教育內容之一。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平時的日常生活,都應該把問題學生放在心上,使他們也能與優(yōu)等生“比翼齊飛”。
參考文獻:
[1]萬瑋.遭遇問題學生[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2]劉小燕.學校年級組管理問題初探[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4.
[3]薛劍剛.“問題學生”的教育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6(11).
作者簡介:
李振宙,馬強,李興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