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化教育的發(fā)展,多媒體成為了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在課堂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許多教師為了迎合教學新理念,在使用多媒體上出現了偏差,如過分強調多媒體制作氣氛的作用,過分重視多媒體本身的華麗性等,導致教學失衡。為此,本文潛心研究了多媒體靈活應用方式,以強化化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化學;多媒體
在化學教學中,學生存在事實性、概念性和實驗性知識的學習困境。而對于這幾種知識,教師應用原始課堂教具無法呈現最佳的教學效果。此時,教師就需要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重點強調多媒體的直觀再現性,將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深入接觸知識,理解知識,從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那么,具體該如何應用多媒體呢?接下來,我將進行詳細闡述。
一、 利用多媒體講述事實性知識
事實性知識又叫事實,是一種重要的知識類型。它具有知識點滴性、孤立性、基礎性的特征。由于這類知識零散難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而為了輔助學生掌握這一類知識,教師就需要利用多媒體,將這些零散的知識攏聚在一個情境之下,清晰呈現知識之間的聯系,輔助學生深刻學習、記憶。
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時,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呈現了二氧化碳“名片”,向學生介紹有關它的基本信息:符號為“CO2”;顏色為“無色”;密度為“1.997g/L”;與水的關系為:溶于水,并隨著壓強的增大而溶解得更多;與水反應會生成碳酸,即CO2+H2OH2CO3……其次,利用多媒體還原這些事實性知識產生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一條記憶線索,從而深刻記憶。先用幻燈片呈現:點燃兩支段蠟燭,分別放在階梯架上,把階梯架放在燒杯里,將一個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緩慢地沿著燒杯內壁倒入燒杯中,觀察現象;之后,演示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注入約1/2體積的水,立即蓋緊瓶蓋振蕩,觀察現象;通過這兩個小視頻,學生就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燒等知識。由此,將事實性知識串聯起來,深刻記憶,提高事實性知識學習能力。
二、 利用多媒體學習概念性知識
概念性知識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在化學學習中,概念性知識是已經經過探究的結論性知識,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針對此,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與概念性知識相關的具體事例,引領學生比較、探究,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從而得出概念性知識,借此提高概念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教學“原子的結構”時,由于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只能通過記憶抽象概念去理解知識。但是,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存在太多知識漏洞,只能解一時之憂。為此,我引入了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展開教學。首先,我展示了兩張圖片,即原子和乒乓球的對比圖,乒乓球和地球的對比圖;借助兩張圖片對比,讓學生對“原子”的大小形成概念;其次,借助動態(tài)圖,剖析原子結構,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初步認識原子結構和物質的微粒性;再次,播放原子內部運動的動畫,讓學生明白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繞核作高速運動的電子構成的。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學生深刻剖析、理解了原子結構相關概念,提高了化學學習能力。
三、 利用多媒體理解實驗性知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強的學科。所以,學好實驗是學好化學的關鍵。但是,由于學生接觸化學時間不長且實驗教學的時間較短,學生對許多實驗性知識難以理解,如器材的使用方法、化學實驗原理等。這就導致實驗效率低,進而造成化學學習效率低。為此,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解釋實驗性知識,通過瞬間畫面慢放、畫面多次重播的方式,讓學生習得實驗性知識,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燃燒的條件”時,在初始階段,學生并不明白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氧氣或空氣、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所以,對于實驗,學生無從下手,也不明白為什么要做水與酒精的對比實驗以及紅磷、白磷在銅片上燃燒的對比實驗。而為了使學生理解實驗性知識,我借助多媒體進行了解釋。首先,播放水與酒精的對比實驗視頻,引導學生邊看實驗邊聽解釋,從而明白可燃物這一知識點;之后,同樣的方式播放銅片上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水下白磷不燃燒的對比實驗視頻,揭示“著火點”和“與空氣或者氧氣接觸”兩個知識點;最后,重復播放這些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實驗。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學生明白了“燃燒的條件”的實驗原理,進一步學習了化學知識。
綜上所述,多媒體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而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也應該以輔助理解知識為出發(fā)點,組織化學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習事實性、概念性和實驗性知識,從而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深厚化學知識,進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范靜媛.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實踐[J].科學中國人,2017.
[2]徐位才.淺析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32).
作者簡介:
鄧云,重慶市,重慶市墊江第五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