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輝
《桃花源記》是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散文。雖然語文教材多次改編,《桃花源記》仍能得以保留,足以說明文章的重要。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偉大的詩人,田園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桃花源記》是作者的代表作,表達了陶淵明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一、《桃花源記》的創(chuàng)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在永初二年的作品,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時期的陶淵明已經(jīng)歸隱田園16年。雖然“心遠地自偏”,但是“猛志固常在”,身處田園的陶淵明,仍然關(guān)心國家政事。永初二年,劉裕用陰謀的手段毒害了晉恭帝。因此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借創(chuàng)作來表達對當時劉裕政權(quán)的不滿,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所以虛構(gòu)了一個不與世爭的世外桃源,與現(xiàn)實社會的污濁不堪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美好境界的向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二、《桃花源記》文章賞析
《桃花源記》一文以美好嫻靜的意境開筆,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文章的鋪墊,引出一個淳樸自然的環(huán)境,可以說在那個環(huán)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沒有戰(zhàn)亂和紛爭,也沒有名利和賦稅,甚至都可以聽到雞鳴狗叫“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切都是那么和諧。形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只是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在這個幻想的世界中,沒有現(xiàn)實世界的紛爭,沒有虛偽和黑暗,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令人神往的。作者正是運用簡潔的筆觸烘托出桃花源的美好與神往,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桃花源記》中的語篇連貫
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沒有欺壓和暴力,人人都安居樂業(yè)的和諧、美好的社會。文章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漁人捕魚偶遇桃花林而被桃花林吸引,“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文章以此為開端;接下來第二部分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林中,看到桃花源中人們的寂靜歡樂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淳樸、與世無爭的心境,以此來表現(xiàn)故事的發(fā)展;第三部分也是故事的結(jié)尾,是漁人回家再度尋找桃花源但沒有找到,從而給故事留下懸念。
整個故事雖然分為三個部分,但每個部分在銜接上都是一氣呵成、語篇連貫。像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銜接“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然后便看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一系列桃花源中人們安靜祥和的生活狀態(tài);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銜接中,從“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中,既承接了以上人們對桃花源生活景象的描述,同時又引起下文尋找桃花源的敘述。所以在《桃花源記》的文章結(jié)構(gòu)中,語篇連貫,一氣呵成。
四、《桃花源記》中的詞匯銜接
詞匯銜接在文言文語義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般在文言文中表現(xiàn)為兩個或者幾個詞語在上下文中接連出現(xiàn),從而加強了文章的各部分在意義上的連續(xù)性?!短一ㄔ从洝分斜阌卸嗵庍@樣的詞匯銜接。像文章的開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等詞匯為桃花源作鋪墊,從而引出桃花源中的質(zhì)樸而自然的生活景象。還有“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這一段的描寫中,作者連用幾個“林”和“山”將段落和句子連接起來,使用的便是詞匯銜接的手法,在體現(xiàn)桃花源美景的同時,來展現(xiàn)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景象。
還有“自云先世避秦時亂”和“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兩句中“秦時亂”和“此絕境”的對比,凸顯了桃花源的環(huán)境優(yōu)美、沒有兵荒馬亂,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生活境地。貫穿整個文章的“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欲窮其林”“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一直到“既出”“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歲即遣人隨其往”“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將偶遇桃花源、參觀桃花源、尋找桃花源、找不到桃花源作為文章的主線,在描繪桃花源中美景和人們安居樂業(yè)的同時,也將桃花源的虛無縹緲和神秘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中表現(xiàn)出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進而尋找桃花源的精神寄托,展現(xiàn)作者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期待。
五、《桃花源記》中的主語省略
在文言文中,好多作者都會有意識地減少主語的交迭來方便表達和理解,其中主語省略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中被多次使用,而且在文章中的省略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像“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边@里面并沒有出現(xiàn)主語高密度、反復更迭的情況,連標點符號都表示得特別清楚。像“具達之?!边@種一連串的主語相同的句子當中,只有一個主語與其他句子不同,那么要將這個主語代表的句子單獨成句,以此來表示主語的不同。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等這幾句都是主語省略,其中主語包括(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漁人)從口入,(小口)初極狹,等等。省略主語將文章變得干脆、利落。漁人進入桃花源之后的描寫,(村民)見漁人,(村民)乃大驚,(村民)問所從來,這幾句都將主語省略,避免了文章在表達中顯得過于啰嗦。
六、《桃花源記》中的對比色彩
《桃花源記》中除了寫作手法和詞匯運用,在文章中還能看出濃濃的對比色彩。例如,在“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將入口兩側(cè)的景象做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一面是桃花源外側(cè),戰(zhàn)亂、貧窮,民不聊生;另一面是桃花源,安靜、祥和,人們安居樂業(yè);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描寫來突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皹O狹”與“開朗”相對,除了說明漁人穿過狹小的洞口后對里面呈現(xiàn)的景象感到驚喜和意外的同時,也說明了桃花源存在的隱秘性和虛無縹緲。同時,也為后文中“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中的“尋向所志”和“尋志未果”做出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重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桃花源記》作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們真實地感受桃花源的存在。作者的期望,不僅僅是將桃花源作為期盼的生活景象,而是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增加了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情節(jié),像“不復得路”“規(guī)往未果”“不足以外人道也”的情節(jié),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給人以一種神秘、向往的感知。正因為這樣,作者也成功地通過文章的描寫暗示世人似在人間非在人間的一種不刻意為之。可以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然只是空想,但是描寫的是作者理想中的社會生活。東晉時的陶淵明,能夠提出這樣的一個空想也是非??少F的,這也是《桃花源記》一直作為一種現(xiàn)實與理想境界的虛實描寫,而存在于初中語文教材中,值得后人們學習與傳承的重要因由吧。
作者單位:湖南省漣源市藍溪學校(41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