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鳳
解讀文本是所有閱讀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它有著相當復雜的牽制因素,其中涉及到個人的文化層次、生活背景,學習的接受能力、方式和程度,以及情感、世界觀等,只要其中任一因素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就會有差別,而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在以上因素中無差異的人。因此,同坐在一個教室里的數十名學生,他們在閱讀語文教材時,收獲也一定是有區(qū)別的,這就是文本閱讀的個性化。
初中生的閱讀能力普遍不高,基礎好一點的,在小學高年級會學到一些初級閱讀技巧,基礎薄弱者,只會像家庭主婦追劇般,看懂故事情節(jié)。于是,初中教師所要承擔的責任便會更大,從基礎到詳解,再到精通,必須針對學生學情,進行有計劃有方法的引導。我認為,其中三個步驟是非常重要的,即誦讀把握整體,深度挖掘留白,論世多元解讀。
一、誦讀感知,把握整體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誦讀感知文本的方式,比較適合七、八年級的學生使用,尤其七年級學生,他們的閱讀基本為淺閱讀,在尚未掌握較多的閱讀技能之前,齊讀、自由讀、賽讀、表演讀等外在表現的形式,都更能讓他們在興趣和內容的吸收上收益頗豐,而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的誦讀形式便越為內斂,九年級時,問讀、評讀和默讀的效果會更好,所以誦讀多用在七、八年級。
在指導和組織各種誦讀,以整體把握文本時,我也會特別注意用問題作引領,引導學生向成熟的誦讀發(fā)展。有的教師在讓學生自由朗讀時,只是要求他們了解文章大意,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不論使用哪種方式誦讀,都應有教學設計,依據學生閱讀能力,確定一個目標,最常見的做法是,給出若干個具體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方向性地思考誦讀。
七上二單元第六課《往事依依》,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回憶性文章,鑒于學生年齡和文章體裁特點,朗讀便成為了本文教學目標的指向之一。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設計了兩大引導問題:
1.文中寫了哪幾件事,請概括;這幾件事是如何聯系起來的?
2.請大家有感情朗讀文章的首段和尾段,說說兩自然段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讓學生在多級別的誦讀中解決:首先看懂、記住問題1,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全文:可以自己邊讀邊想邊寫;也可以跟同桌合作,每人一段,邊讀邊討論;還可以自嗨式手舞足蹈讀……。讀著有疑惑的,反復多讀幾遍,細細咀嚼;讀著有味道的,回頭調整語氣、語調、情感,再品味重讀等。經過這樣的誦讀引導,既延續(xù)了小學時的有聲誦讀理解文意的方式,又促進了學生的讀思能力,有銜接也有進步。
二、填補空白,深度挖掘
語文文本中通常都會有不少的留白,對于一個主題,作者寫作時不可能事無巨細,每個層面,每層含義都寫全,有時作者也會故意留下虛空,形成一種遐想和回味的美,所以空白處需要閱讀者自行去填補感受,才能夠對全文有一個較為全面或深入的理解。教學時,不必留白處都補白,而是有選擇地使用那些能夠直接或經設計后,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內容,通常我會讓學生揣摩語言,運用聯想、想象等,各抒己見,不求達到同一高度,也不要求統(tǒng)一思想,但須言之有理,三觀不偏離正軌,并圍繞語文課程展開。
九上17課《桃花源記》中留白太多:漁夫答完桃源中人的問訊后,桃源中人“皆嘆惋”,嘆惋的內容沒具體說明;漁夫將要離開時,桃源中人交代:“不足為外人道也?!痹蛞残枰x者思索;漁夫離開時“處處志之”,結果再往尋,卻“遂迷,不復得路”,留下想象空間;文末劉子驥規(guī)往未果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原因也有待探究……。這些內容的清晰化,對于讀者理解文章主題都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第二課時,我在引導學生讀詞品句,初探桃源基礎上,展示背景,再探桃源,前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一般還看不到留白處,后一環(huán)節(jié)便有了較大可能,我先讓學生結合背景讀課文,提出他們的疑惑,然后我再在生生合作的回答中,啟發(fā)牽引到留白問題,或給予留白問題的補充。如我補充了一個問題:現在我們都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笨蔀槭裁刺以粗腥瞬幌敫饷娴娜擞薪患瑖诟罎O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彼麄儾幌氤鋈?,也不想別人進來,這是為什么?在另一個基礎較好的班級,我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尋找留白,讀懂陶元明”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更深入,更透徹。
三、知人論世,多元解讀
“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一個觀點,指的是閱讀文學作品時,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如此才能比較客觀地厘清作品的思想情感。我們在教學中一般不跟學生提得這樣深奧,但肯定會這樣去做,對于作者為名家的課文,通常都會在開始上正文之前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目的是為后面的研讀課文做好鋪墊。但這樣“不管什么時候用上,總之前面已經介紹過了”的教學設計,我感覺過于籠統(tǒng),過于指向不明,會削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度,達不到這一鋪墊應該可以達到的高度,所以在需要的時候才介紹。如上文的《桃花源記》,就是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huán)節(jié),當學生難以理解那些留白的時候,用時代背景一對比,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所以,“適時鋪墊”成為我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時的一個基本做法。
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極可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見解,教師難以把握其中的度。我感覺只有“人文結合”,才會比較客觀,才可能讓學生獲得進步。所謂“人文結合”,就是首先考慮人,即學生,他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所解讀的結果與教參或文本已被后人探究出來的結果之間,存在多大距離,這個距離是不是還可以縮短一點,學生的解讀是否具有較強的合理性等。其次是考慮文本,我們時常會見到,自己的作品被各種人腦洞大開,解讀出作者也意想不到的、太多元化的情況,這是文學鑒賞的一個規(guī)律性現象,但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學生的理解有時會偏激、牽強、矛盾,教師要注意引導,尤其是比較隱匿的情形,教師要洞悉,將偏激的捋平順,將牽強的合理化,將矛盾的化解,于是學生那些受到限制的多元理解,就會慢慢變得合情合理,在表述時也就會言之成理。
以上三個比較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在運用純熟的教師手中,可以千變萬化,時而明顯,時而含蓄,時而串聯疊加,時而拆散整合……,進行各種的調動整合,但無論怎樣變化,教師都應當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從所教學的文本著眼,根據課標提升,更應當從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以持續(xù)提高自己的運用能力。有人說,教學是有模式的,但若獲得一個模式后便亦步亦趨學習運用,并因此一勞永逸的人,是懶惰。非常認同這一點,作為教師,既是教給別人怎樣學習的素養(yǎng)傳播者,更應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身體力行者。
此文是課題“基于研究性閱讀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jkczzdlx2017003)的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口岸實驗學校(22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