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林
背景
新課程理念倡導從“文本課程”走向“體驗課程”,在這樣的語文課堂里,情感體驗不僅僅是教學的一個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形成審美體驗、發(fā)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生命”意識的激發(fā)與呵護的一種有效手段。七年級學生對于具象的“生活”已經(jīng)稍有積累,而對于抽象的“生命”則缺乏明確的認知。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互動與互惠的情感交往活動,教師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同異共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學生去體驗文本中的情感。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同伴的啟迪下,自我建構(gòu)、自我生成。
基于以上思考,我選擇了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的教學片斷,對此作簡要例釋。
課例
師:作者為什么要著力描寫紫藤蘿生命的色彩呢?
生1:是為了借紫藤蘿來抒發(fā)自己由焦急、悲痛轉(zhuǎn)化為寧靜和喜悅的心情。
生2:作者把紫藤蘿花寫得越繁盛,越體現(xiàn)出生命的可愛,這樣就由藤蘿引向?qū)θ松乃伎?,對生命的感悟?/p>
師:你的思考很有深度!作者因紫藤蘿對生命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悟?
生3:“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露出作者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生4:從“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中可以看出,作者領悟到了生命的長河雖有曲折,但永遠向前。
生5:作者在回顧了花和人的命運后領悟到,遭遇到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后,不讓悲痛長壓心頭,要面對新生活,振奮精神。
師:抒發(fā)感情、表達對生命的感悟,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筆墨描寫紫色呢?
生6:紫色代表高貴、典雅。在作者看來,生命是崇高尊貴的。
生7:紫色充滿著神秘的復雜情調(diào)。這說明在作者的心中,生命是一種復雜的現(xiàn)象,有時是未知的。
生8:紫色在基督教中代表哀傷。說明作者就像十多年前紫藤蘿花遭遇了不幸一樣,在生活中受到了打擊,她感到“焦慮和悲痛”。
師:是的。作者說她的焦慮和悲痛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她為什么這么說呢?
生9:“手足”比喻兄弟。應該是她的兄弟遭到了不幸。
師:對。作者有一個小她三歲的弟弟,得了癌癥。
生10:弟弟不知什么時候會死去,像謎一樣。看著親人慢慢走向死亡,卻又無可奈何,所以很焦慮、悲痛。
生11:據(jù)說紫色有心理治療的功效,能幫助人釋放情緒中深度的憂傷,不論是與生俱來,或是因事悲傷,紫色都能帶來內(nèi)在靈性的和諧與內(nèi)心的寧靜。
生12:紫色還代表勇氣與永恒。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顯示了作者對人生的思索過程。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活的挫折是可以忍受的,可以戰(zhàn)勝的。
師:其實生命是有限的,但作者卻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如何理解?
生13:“一朵”代表個人命運,“萬花”代表社會和人類的發(fā)展。個體生命是有止境的,人類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作者將個體的生命升華為對整個社會和人類發(fā)展命運的思考。
生14:這就是說,我們不能陷在個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不能因為個人的不幸而止步不前,要積極投身于人類生命的長河中。
師:是啊,紫藤蘿瀑布就像一首深沉的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人生畫卷。應該說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是紫色。你能用一句話描述你所感悟到的生命的色彩嗎?
生15:桃紅色。“桃花朵朵開”。
生16:綠色?!俺林蹅?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生17:藍色。我要蕩起生命的雙槳,在蔚藍的生命長河里搏擊。
評析
本課例體現(xiàn)了新課程“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尊重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合理差異
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是相對的概念,是完整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合理差異,創(chuàng)設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環(huán)境,妥善地處理了學生認知與情感的關系,在情感交流活動中增強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本課例中,當教師提出“感受一下生命的色彩”這個問題時,有學生疑惑,“生命會有什么色彩呢”,有學生立刻從文中描寫的紫藤蘿“一片輝煌的淡紫色”想到作者心目中的紫藤蘿的生命是紫色的。認知上的差異,可以拓展學生思維,啟迪心智,進一步領略文字之美。
在討論“作者因紫藤蘿對生命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悟”這個核心問題時,學生根據(jù)自己不同的閱讀感受切入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找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點,給出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回答。不但扎實有效地錘煉了學生的語言敏銳度,而且潛移默化地引導了他們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感悟,在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同時,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
二、挖掘?qū)W生知識與經(jīng)驗的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資源。這個資源不僅對他本人的成長起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學習伙伴也是一種共享資源。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自我解讀,從“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與作者、老師、伙伴一起開拓新的發(fā)展區(qū)。
教師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依據(jù)自己的知識積累展開充分而深入的探究。生命的崇高與尊貴、未知與焦慮、悲痛與無奈、和諧與寧靜、堅韌與永恒等這些感悟已經(jīng)跳出了文本,超越了文本。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尋求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知識共生、情感共融的個性閱讀、資源共享過程。
三、培育學生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審美素養(yǎng)
新課程理念和核心素養(yǎng)理念都重視對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能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xiàn)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語言和文學作品,表現(xiàn)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念,創(chuàng)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過程。正是由于學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對知識意義的建構(gòu)存在著差距,所以,教師的引導、點化顯得尤為重要。尊重不等于放任,更不等于遷就;培育其鑒賞的審美素養(yǎng),進而提升其審美創(chuàng)造力,方能充分體現(xiàn)語文課堂活動的核心價值。
在本課例中,學生通過閱讀紫藤蘿的命運波動軌跡,品味含意雋永的語言,體驗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間的豐富情感,審美想象得以激發(fā),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因而審美鑒賞得以深入,逐步浸入生命這個沉重的話題,慢慢領悟人生哲理。
學生理解了個體生命與人類生命的本質(zhì)內(nèi)涵,認識到“不能因為個人的不幸而止步不前,要積極投身于人類生命的長河中”的深刻道理。在深入挖掘了文本中“紫色生命”的內(nèi)涵之后,教師的一句“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是紫色”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生命空間。教師既尊重了學生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呈現(xiàn)“會學”的成果,同時也在引導一種主流的價值觀,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