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達,吳文娟,張雷,陳昉銘
(1.無錫市中醫(yī)醫(yī)院 影像科,江蘇 無錫 214002;2.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影像科,江蘇 無錫 214016)
胰腺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罕見的疾病,臨床癥狀通常為腹痛和胃腸道出血,可導致胰腺炎,并可反復發(fā)作。本病例為復發(fā)性胰腺炎入院后,完善了CT及MRI相關檢查,診斷胰腺AVM,也解釋了胰腺炎反復發(fā)作的原因。
患者男性,57歲,因“中上腹痛半天”分別于2016年12月30日和2017年1月20日住院治療,主要癥狀為持續(xù)性脹痛,向腰背部放射,彎腰抱膝和前傾位可稍好轉,無發(fā)熱,無嘔血黑便,急診查血示W(wǎng)BC 9.3×109/L,N 74.5%,Hb 130 g/L,PLT 340×109/L,血淀粉酶406.0 U/L和904.0 U/L。CTA及CT表現(xiàn):胰腺體尾部形態(tài)飽滿,周圍脂肪間隙模糊,胰腺體尾部實質動脈期可見明顯強化,內(nèi)可見迂曲的血管,自脾動脈發(fā)出(圖1)。MRI表現(xiàn):T2WI胰腺體尾部增粗,信號增高,內(nèi)見點狀低信號流空影,周圍見滲出,增強后動脈期明顯強化,門脈期強化均勻(圖2),診斷為胰腺動靜脈畸形伴胰腺炎。
入院診斷:胰腺動靜脈畸形伴急性胰腺炎。予禁食,予抑酸、抑酶、抗感染及補液支持治療,后腹痛消失,復查血淀粉酶降至正常,予以出院。2017年8月門診復查腹部平掃CT,胰腺體積飽滿,胰體尾部見散在點狀鈣化,周圍脂肪間隙清楚?,F(xiàn)電話隨訪,患者無腹痛等癥狀,繼續(xù)保守觀察。
圖1 腹部CT影像
胰腺AVM是一種罕見的疾病,胰腺供血動脈管壁括約肌功能缺失,引起血管擴張,最終形成AVM。第一次是1968年由Halpern等報道,至今經(jīng)報道的少于200例,國外已有報道因胰腺AVM導致胰腺炎病例[1],最常見的癥狀是腹痛及胃腸道出血[1-2]。胰腺AVM可以是先天性也可以是后天獲得性的,先天性是由于胚胎異常發(fā)育引起的動靜脈叢擴張,占90%;獲得性是由炎癥、腫瘤或創(chuàng)傷引起的[3]。最常見的發(fā)生部位是胰腺頭部(57%),其次是胰腺體部及尾部(31%),也可累及整個胰腺(6%)[4]。
圖2 腹部MRI影像
本病例癥狀表現(xiàn)為腹痛,血尿淀粉酶升高,診斷為胰腺炎后,經(jīng)正規(guī)治療,多次反復發(fā)作,經(jīng)CT及MRI檢查發(fā)現(xiàn)胰腺周圍血管增粗迂曲,自脾動脈發(fā)出,診斷為胰腺AVM。有學者認為胰腺AVM導致胰腺炎的原因是AVM易導致胰腺出血,流入胰管[5],也有研究認為胰腺缺血是導致胰腺炎的原因[6],周圍組織由于血管栓塞引起進行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導致胰腺炎。
在檢查方法的選擇上,可以選彩色多普勒超聲、CT增強、MRI增強及DSA[7]。多普勒超聲可以顯示由脈動波組成的馬賽克病變及血液流動方向。MRI也可用于檢測血管流空信號,T2WI圖像上明顯,為斑點狀低信號。血管造影(DSA)有助于確診胰腺AVM,擴張迂曲的供血動脈以及靜脈早顯為特征性表現(xiàn)。增強CT,胰腺AVM顯示為胰腺小血管的聚集,且可發(fā)現(xiàn)小血管開口,門靜脈早顯。有報道稱16排螺旋CT就可以清楚顯示胰腺AVM小動脈分支,可以精細到0.5 mm[7],隨著CT機器的更新,本文中采用Aquilion-320(Toshiba Medical Systems)CT掃描儀,高分辨率的MPR圖及VR圖像可有助于顯示血管叢及細小開口,可清楚顯示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這種檢查方法可以替代傳統(tǒng)的DSA,進行胰腺AVM的確切診斷。
胰腺AVM經(jīng)常引起門脈高壓,導致胃腸道出血,所以診斷明確后早期治療,很有必要。根據(jù)以往報道,治療胰腺AVM的方法有手術切除、介入栓塞治療及放射治療[8],胰腺AVM一般有多根供血動脈,栓塞供血動脈或手術結扎均有難度,經(jīng)常會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