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豌豆、蠶豆、四季豆,各種各樣的豆子豐富著我們的餐桌。你知道嗎,這些豆子可是實打實的“一家親”——它們同屬豆科植物,種子成熟前都生活在形狀各異的莢果中。接下來出場的,就是豆子家族的兩位杰出代表。聽說,它們可干過“改變世界”的大事兒。
首先登場的是蠶豆。它改變的是咱們的“餐桌世界”。
作為中國的八大菜系之一,川菜享譽世界。在川菜中,有一味調料必不可少,那就是豆瓣醬。它被奉為“川菜之魂”,什么回鍋肉、麻婆豆腐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豆瓣醬的主要原料,就是蠶豆。
清朝時,有人意外發(fā)現,將發(fā)霉的蠶豆和辣椒、鹽拌在一起,竟然出奇地好吃。經過不斷摸索和改良,豆瓣醬應運而生。
不過,讓蠶豆散發(fā)出美味的真正英雄,既不是辣椒,也不是鹽,而是它身上的霉菌——米曲霉菌。米曲霉菌能讓蠶豆體內的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將淀粉轉化為糖,從而產生鮮甜的味道。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發(fā)酵。
知道多一點
豆子和霉菌的結合,可不止豆瓣醬這一種產物,日本人愛吃的納豆也是其中的代表。納豆的原料是黃豆和枯草桿菌。發(fā)酵之后,納豆不但保有黃豆的全部營養(yǎng),還能增加葉酸、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是不折不扣的健康食品。只不過,你得先忍受它的濃烈氣味兒。
雖然成就了川菜的大名,但蠶豆卻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與很多從西域傳入的農作物一樣,蠶豆也被寫入了西漢張騫的功勞簿,并得別名“胡豆”(來自胡地的豆子)。
至于為什么叫蠶豆,古人也說法不一。元代農學家王禎認為,原因在于它們“蠶時始熟,故名”;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則認為是因為它們的豆莢“狀如老蠶”。
當然,名字什么的,對于吃貨來說并不重要。蠶豆之所以能扎根東方并大受歡迎,關鍵還是在于它們好吃又有營養(yǎng)。蠶豆不僅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還為大家準備了多種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
在不同的地區(qū),蠶豆的吃法多種多樣。在地中海沿岸,它們是燉菜的主角;在日本,鹽烤蠶豆最受歡迎。不過,這些都比不過咱們中國的豆瓣醬,不是嗎?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蠶豆雖然營養(yǎng)豐富,但對有些人來說卻如同毒藥。
這類人患有一種先天代謝缺陷疾病,他們的紅細胞在劇烈的氧化反應下,會不正常地破裂、分解、死亡,而蠶豆中富含的氧化物正是引發(fā)這種反應的媒介。我們都知道,紅細胞承擔著往身體各個部位輸送氧氣的重任,它們一旦罷工,會給身體帶來不良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由于這種疾病與蠶豆密切相關,因此又被稱為“蠶豆病”。
身患這種疾病的人,不但不能食用新鮮蠶豆和蠶豆制品,就連蠶豆花的花粉也不能接觸。在蠶豆病高發(fā)的地中海沿岸地區(qū),一到蠶豆開花的季節(jié),很多兒童就會因為“蠶豆病”引發(fā)的缺氧而昏昏欲睡。有意思的是,當地人非但沒有減少蠶豆的種植,更是把蠶豆當作主要的食物。這或許就是傳統(tǒng)的力量吧?
和蠶豆一樣,豌豆也是外來豆。它們原本生活在地中海沿岸和西亞地區(qū),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
豌豆富含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人們不但可以直接烹飪豆子,一粒一粒地吃,還能將豆子浸泡搗爛
做成豆泥、豆餡。干掉的豆子還能磨成豌豆粉。真是“多才多藝”的小豆子。
更重要的是,豌豆可不僅僅豆子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甜——
剛萌發(fā)的豌豆莖葉直接焯水之后就能食用,味道鮮嫩清爽,備受人們歡迎,并獲得了“豌豆尖”“龍須菜”一類的美稱。就連包裹豆子的豌豆莢,吃貨們也不肯放過,甚至培育出豆粒干癟、專門吃豆莢的品種來。有趣的是,這個品種的豌豆,在咱們中國被稱為“荷蘭豆”,在荷蘭反而被稱為“中國豌豆”。
關于豌豆最有意思的故事,發(fā)生在150多年前。
一位奧地利神父在吃豌豆時發(fā)現,豌豆粒長相不太一樣,有的偏綠,有的偏黃。這是為什么呢?神父決定弄個明白。于是,他把這些豌豆播種在修道院的小花園里面,然后在開花時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人工授粉。這樣一來,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一
黃豌豆和綠豌豆雜交后,只會結出黃豌豆。
神父并沒有就此止步。他把那些雜交產生的黃豌豆又種了下去,并再次進行人工授粉。收獲之后,他發(fā)現種子里面又有了綠豌豆,并且跟黃豌豆的比例是1:3。
這位神父名叫孟德爾。他的這次豌豆實驗,是人類第一次審視遺傳的強大力量。后來,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最終發(fā)現遺傳的來源——基因。孟德爾也因此被稱為遺傳學的奠基人。
知道多一點
基因是如何影響豌豆顏色的呢?我們簡單來看看。
在純種黃豌豆體內,含有一對非常張揚, 喜歡展示自己的基因,我們稱為AA;在純種綠豌豆體內,則是一對害羞的基因,我們稱為aa。
當二者雜交時,需要各自提供個基因來配對, 因此只能出現一 種組合——Aa。這個時候,張揚的A壓制住害羞的a,所以豌豆就是黃色的。雜交后的豌豆再雜交時,就變成了Aa和Aa配對,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四種結果,分別是AA、Aa. Aa和aa。其中,前三種都擁有張揚的A,所以顯示出黃色,后一種只有a,結果就成綠色的了。
除了豌豆,我們還不時能聽到“野豌豆”的名號。不過,野豌豆可不是野生的豌豆。野豌豆屬于野豌豆屬,而豌豆屬于豌豆屬,它們是豆科下兩個獨立的物種。
野豌豆是中國的原生物種,《詩經·采薇》中的“薇”就是它的古稱。相傳,西周初年,“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在躲入深山之后,就是靠吃野豌豆維持生命的。
野豌豆的豆粒不如豌豆飽滿,但嫩莖葉、莢果和根部都能食用,是重要的餐桌野菜之一。不過,野豌豆有毒,一定要經過高溫烹飪之后才能入口。
豆子最好別生吃
為了從動物口下逃脫,豆科家族的成員或多或少都帶著有害或有毒物質。其中,有些豆子相對溫和,有些卻性格暴戾。如果不經過高溫處理就將它們放進嘴里,可是相當危險的。
常見的四季豆就是“暴徒”之一。四季豆的撒手锏是凝集素和皂苷。凝集素會與腸道表皮細胞結合,影響腸細胞的生理功能,導致腸細胞難隊吸收蛋白質、糖類等營養(yǎng)成分,因此攝入過多的凝集素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生長發(fā)育。皂苷則會刺激消化道黏膜,從而引起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不良反應。
因此,安全起見,烹調處理好豆子后,再讓它們進入我們的五臟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