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彬
摘 要:阿聯酋雙塔賓館項目深基坑支護體系,設計為鉆孔咬合圍護樁,樁體外拉三圈錨索,樁面掛網噴錨支護;施工最大開挖深度18m,圍護樁運行期間監(jiān)測樁頂最大變形7mm;樁體滲水經過處理,完全滿足施工防水要求。文中針對樁體外拉錨索施工中少數失敗,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深基坑支護;鉆孔咬合圍護樁;樁體外拉錨索;施工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1-0139-02
1 概述
諾富特-艾比斯賓館,位于阿聯酋阿布扎比市穆薩發(fā)工業(yè)開發(fā)區(qū)S-25區(qū)塊,第C-38、C-39地塊。賓館建于海溝南岸,是集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yè)建筑,總建筑面積60816m2。地下四層,地上23層,建筑總高度87.85m,工程為框架剪力墻結構。深基坑支護工程包括:基坑圍護樁、樁頂混凝土冠梁、預應力錨固、樁面網噴混凝土和施工期井點降水。
2 工程地質條件
工程位于阿拉伯海灣的阿布扎比海岸線,地勢平坦,主要為平原,地層為更新世或新近的碳酸鹽沉積物以及砂、淤泥質粉砂、生物碎屑砂。地表沉積物在風力和蒸發(fā)作用下形成;海洋的潮汐分選使得沿海沉積了大量生物碎屑砂、淤泥質砂。區(qū)域內大風、干旱少雨,晝夜溫差較大,相對濕度大,風蝕較強。施工區(qū)內地層主要為粉砂、淤泥質粉砂、泥巖、結晶體石膏沉積。粉砂層:中密~密實,標準貫入10~47擊;泥巖層:非常不牢固到不牢固,泥巖芯樣的抗壓強度為0.6~15.6MPa;晶體狀石膏層:不牢固到中度不牢固,中度破碎,中度侵蝕,包含泥巖;石灰泥巖夾層:不牢固,輕度破碎,中度侵蝕,含有微量晶體狀石膏。晶體狀石膏芯樣抗壓強度1.3~11.0MPa。
3 施工設計
基坑支護系統(tǒng)采用鉆孔咬合樁圍護,樁頂鋼筋混凝土梁鎖口,樁身三圈錨索巖土層錨固,樁面掛網噴射混凝土的支護設計。施工期基坑內大口徑井點降水,基坑外側輕型井點降水,圍護樁孔內預設降水管結合筏板基巖內排水溝管網降水。
3.1 圍護樁
圍護樁軸線長296m,樁孔由-0.7m~-20.0、-25.0m高程深度不等;樁孔直徑Φ1000mm,樁長19.3~21.3m,預埋降水管樁長24.3m;素混凝土樁和鋼筋混凝土樁按1:1相間布置,樁間咬合15cm;素樁混凝土設計為C25,鋼筋樁為C40。
樁頂鋼筋混凝土冠梁,斷面尺寸0.6m×1.0m,C40混凝土。
樁身三圈錨索,布置在-2.5m(-3.5m)、-7.25m、-11.5m高度;錨索為1000KN級無粘結錨索,鉆孔方位垂直樁面,傾角水平向下30°,錨孔深度16.0~25.0m,錨固段長度10m,設計張拉力990KN(702KN),錨固力745KN(526KN);鋼絞線為符合ASTM A416/A426M-99標準的1860MPa級,7Φ5mm左旋,截面面積140mm2,彈性模量在1.95~2.0×105N/mm2的低松弛高強鋼。錨孔布置在素樁上,水平間距3.4m和1.7m兩種。錨索的張拉力通過規(guī)格為2UC 254×254×73和2PFC430×100×64兩種形式的型鋼鋼梁,傳遞給鋼筋樁,使圍護樁結構整體均勻受力。
樁面網噴混凝土,設計厚度10cm,濕噴,混凝土為C25,掛網為20cm×20cm,Φ6mm鋼筋的成品網片。
3.2 降水
基坑內布置13個直徑Φ450mm,深度25.0m的大孔徑井點降水孔;基坑外南側,緊靠圍護樁,在100m長度范圍內,布置@1.0mΦ40mmL=6.0m的輕型井點降水系統(tǒng)。為了降低筏板揚壓力,圍護樁內布置了13Φ450mm,L=24.3m的降水管,在筏板基巖內開挖溝槽埋入Φ6″PVC花管,回填碎石,與樁內降水管聯通,構成基礎降水管網。
4 工程施工
4.1 圍護樁
圍護樁是通過素混凝土樁和鋼筋混凝土樁相互咬合,形成支擋和防滲的結構物。本工程采用砂層套管護壁,旋挖鉆機成孔,直升導管法澆筑水下樁孔混凝土,液壓沖擊振動錘起下套管,套管最大下入深度14.7m,一般深度11.0m~13.0m。
施工采用3臺旋挖鉆機,2臺液壓振動錘,3臺50t履帶吊,2臺反鏟,1臺混凝土泵車,1臺灌漿泵,1臺套注漿拌制輸送一體機。從基坑北側東段開始施工,分段連續(xù)作業(yè),逆時針方向跟進,完成基坑圍護樁封閉。單樁施工工藝:先施工素混凝土樁,后施工鋼筋混凝土樁,7-9個樁孔為一個循環(huán)。
4.1.1 施工方法
(1)導向槽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結構,導向槽頂寬1.5m,高0.5m,斷面為矩形,樁孔直徑D102cm,相鄰樁孔中心距85cm。
(2)造孔先素樁孔,后鋼筋樁孔,按每次7~9孔分段進行。液壓振動錘在50t吊車配合下,下入該段內的全部素樁護壁套管,旋挖鉆機套管內鉆進至設計孔深。套管下入深度在相對堅硬層以上,一般11~13m。
素樁混凝土澆筑后,立即用振動錘進行套管起拔,起拔時間一般控制在混凝土澆筑后2小時內。在素樁混凝土終凝后,強度達到10%~20%設計強度,2.5~5.0MPa時進行鉆孔。振動錘打入套管,旋挖鉆套管內鉆孔至設計深度,對于段內兩端的鋼筋樁孔,鉆孔完成后要用砂土回填形成砂樁,等下一施工段內素樁完成后才能進行該鋼筋樁(砂樁)施工。一般段內鋼筋樁鉆孔施工,時間控制在素樁混凝土澆筑后4~12小時以內。
(3)采用直升導管法澆筑混凝土樁孔。用50t履帶吊起吊Φ150mm澆筑導管,導管距孔底不大于20cm,導管在混凝土內的埋深不小于3m。依據施工實際,單樁孔混凝土純澆注時間一般為20~30min,導管提升速度控制在0.5 ~0.8m/min以內。
4.1.2 質量缺陷及原因分析
施工質量缺陷:樁間及樁體的滲漏、鋼筋樁的露筋、樁體偏斜、素混凝土樁環(huán)狀裂紋。
(1)滲漏水:從工藝原因分析,鉆孔偏斜較大樁體間有縫隙,形成滲漏通道;混凝土澆筑中塌孔,混凝土上升速度快,形成泥沙包裹或孔壁泥沙沒有被混凝土擠出,成樁后泥沙駐留部位成為滲漏通道;套管起拔時機掌握不好,時間稍晚,素樁出現環(huán)狀裂紋,鋼筋樁出現寬度等于鋼套管壁厚的樁間寬縫,形成滲漏通道。
(2)樁體露筋:清孔不達要求、澆筑中塌孔、孔內泥沙巖渣含量較大;澆筑中混凝土上升速度較快,導管提升速度也快,造成鋼筋籠與孔壁間的泥沙巖渣未被混凝土擠出,駐留孔內包裹鋼筋籠,開挖后露筋。
(3)環(huán)狀裂紋:環(huán)狀裂紋出現在素混凝土樁身上,與混凝土本身配合比有一定關系外,主要是套管起拔較晚,混凝土初凝后振動起拔套管對樁體形成了輕度破壞,形成水平環(huán)狀裂紋,部分裂紋有滲水現象。
(4)樁偏斜:套管下設偏斜;鉆出套管后,操作手鉆進參數使用不當,造成鉆孔偏斜;導向槽變形,失去導正作用,使得鉆孔偏斜。
以上幾種質量缺陷,成因不是單一的,但最后集中表現在滲漏上,圍護樁最大的缺陷就是滲漏,控制好每道施工工藝,才能防止?jié)B漏。
4.2 錨索
隨著圍護樁基坑的分層開挖,自上而下進行不同深度的錨索施工。
4.2.1 施工方法
(1)鉆孔:錨索孔鉆孔直徑165mm,鉆孔傾角向下30°,方位為垂直圍護樁面。開孔孔位誤差不大于10cm,孔深誤差±10cm,傾角誤差1°,方位角誤差不大于2°。
鉆孔采用全套管跟進,風水聯合沖洗,孔內砂土和巖渣隨沖洗液不斷被帶出,在套管外的鉆孔形成了極為不規(guī)則孔壁。
(2)錨索制作安裝:無粘結鋼絞線錨固段需要去皮除油,然后編制成錨索束,運到孔口,人工配合鉆機安裝到孔內,錨束外露長度不小于1.50m。
(3)錨固段灌漿:錨索入孔后,起拔護壁套管一根,立即錨固段灌漿。灌漿水泥為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漿材設計標號C35(7d),水泥漿采用0.4:1水灰比。進漿管注漿至孔口出濃漿,出漿比重等于進漿比重,實際灌注量遠大于理論進漿量(176L),中斷灌漿,起拔套管,每拔出兩根套管,補漿一次,補漿孔口返漿停止,連續(xù)補漿3次,結束灌漿。
(4)錨索鋼梁安裝:鋼梁采用型鋼,規(guī)格為:2UC 254×254×73,2PFC 430×100×64kg/m兩種,第一圈為2UC型鋼,第二、三圈為2PFC型鋼,型鋼梁水平安裝在錨索孔相應高程,鋼梁與每根鋼筋樁體緊密接觸。
(5)錨索加載安裝:錨具15-7、錨具15-5,錨板外型尺寸分別為:Φ135×60mm、Φ115×45mm。
錨索張拉均在內錨段漿體達到設計齡期后3天內進行。張拉前計算每根錨索的理論伸長值,張拉采用逐級加載逐級測量伸長量,以125%的設計張拉力P進行加載安裝。
1)張拉分級:25%P預緊→50%P→75%P→100%P→125%P安裝。2)預緊:單根預緊張拉力30KN,整體預緊張拉力25%P。3)分級張拉每級穩(wěn)壓5min,最后一級穩(wěn)壓10min。張拉符合BSI/BS8081:1989規(guī)范要求。
(6)錨索二次灌漿:錨索加載安裝完成后,立即進行二次壓力灌漿,灌漿后孔口應不再發(fā)生滲水,對仍有滲水的則采取速凝水泥堵漏、再次灌漿、埋管引流等措施進行處理。
4.2.2 特殊情況處理
(1)鋼絞線加長:開挖使部分錨索外露鋼絞線嚴重變形,張拉長度不能滿足要求,采用雙夾片高強接手加長鋼絞線。
(2)由于地層和設計原因,在第二圈錨索施工中出現了錨根段滑移現象。實際巖層變化情況,砂層到泥巖的地質界線在-14.2m~-15.0m之間,分界線上的泥巖性狀非常不牢固、中度破碎,第二層錨索布置在高程-11.25m處,錨索孔深度分別為20m、22m,錨固段10m,進入泥巖層的錨固段分別為4.5m、6.5m,地勘報告提供的-15.0m~-28.0m的泥巖表面摩擦極限值為3.6kg/cm2,鉆孔直徑按15~20cm進行考慮,設計張拉力按100t計算,錨固段極限長度應5.9m~4.42m,理論計算:(100000kg/3.6kg/cm2)/(3.14159×20cm)=442cm=4.42m。
鉆孔采用直徑165mm時,最小極限長度4.68m;如果安全系數按2.0考慮,錨固段長度應為9.36m,取整為10m。設計計算說明書,錨固段長度應不小于5m。從失敗的錨索統(tǒng)計看,95.6%為孔深20m的,從分布位置上看,65%以上在基坑的南側。這說明錨固段深度設計不夠,特別是南側錨索應再深入泥巖,使錨固段避開較薄弱的地層分界線。對于錨固段滑移錨索,采用下移孔位1.5m,使錨固段不再處于地層分界處,為了圍護樁的安全,對失敗的錨索按一個失敗增補兩個的原則處理。
(3)第二圈錨索進行整體調整,錨索水平間距由3.4m調為1.7m,最大張拉力由1404KN調為702KN,增加錨索數量,降低錨索單束張拉力,使圍護樁的整體受力更好。
4.3 樁面噴射混凝土
基坑開挖到-16.00m后噴射混凝土施工。由基面搭設腳手架到樁頂位置,由上向下分層分段進行網噴作業(yè)。打孔埋設Φ6mm鋼筋,人工掛Φ6mm20×20cm的鋼筋網片,按3m×2.5m間排距布置埋設混凝土測餅,測餅厚度等于混凝土網噴厚度。設計混凝土C25,噴射厚度10cm,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徑5mm。采用濕噴法進行混凝土噴射施工。
5 施工期變形監(jiān)測
在圍護樁鎖口梁頂面布置變形觀測點,定期觀測樁的位移變化,通過半年多的測量監(jiān)測,最大位移僅7mm,隨開挖深度的增大,圍護樁基本沒有發(fā)生顯著位移變化。隨著錨索鋼梁的自下而上分段拆除,錨固力卸荷,監(jiān)測結果表明,樁頂位移變化,局部最大10mm。
6 結語
深基坑支護工程整體施工技術風險大,對于海邊高地下水位基坑,滲漏問題是難點和重點,本項目有效的處理了滲漏,正確的判定了失敗錨索原因,采取了有效措施進行了補救處理,效果良好。圍護樁運行期沒有發(fā)生顯著位移變化,最大位移僅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