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熙
摘要:唐代綜合國力強盛,社會物質富庶,其自由開放的政治環(huán)境、兼收并蓄的精神文明,孕育出了絢爛多彩、華美富麗的服飾文化,極具時代特色。本文將以唐代服飾圖案為研究對象,歸納分析唐代流行服飾圖案的設計特點,及探討其蘊含的時代特色、文化內涵、人文精神、自然關系、情感寄托等設計表達內容。最后從承載圖案在服飾上的表現力的客體角度出發(fā),嘗試研究不同的工藝技法表現服飾圖案的表達關系,探討唐代傳統(tǒng)服飾圖案與承載圖案表現力的工藝之間的設計表達關系。
關鍵詞:唐代;服飾圖案;設計表達;工藝表現
一、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特點
1.唐代盛行服飾圖案元素
唐代盛行服飾圖案元素有:團窠紋、連珠紋、團花紋、朵花紋、連枝紋、飛鳥擷枝紋、狩獵紋等。每個紋樣形制變化豐富,可相互結合使用,搭配成新的符合圖案,如團窠紋、連珠紋就常在一起使用,連枝紋搭配個別朵花紋,便形成如纏枝牡丹紋、纏枝菊花紋等。但無論如何變化,表現在服飾上的圖案整體,都滿足了統(tǒng)一與變化、對稱與平衡、節(jié)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
(1)團窠紋、連珠紋
團窠紋、連珠紋常結合適用,作為團紋常見邊緣裝飾。紋樣基本骨骼為平排連續(xù)的圓形組成作用性骨骼,圓周飾連珠作邊飾,這種形式是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也可能是當時出口貿易適銷的花樣。
(2)團花紋、朵花紋
常用花卉紋有:牡丹、蓮花、石榴、此外還有附和詩意文雅的梅、蘭、竹、菊等。團花為外圈為圓形的紋樣,花紋呈四周放射或旋轉式紋樣。其圓形飽滿勻稱,內容豐富多彩,使圓形產生合理的空間層次,極富裝飾性。
散點式小蔟花、小朵花:取花葉的自然性做成對稱形小蔟花,作散點排立。
(3)連枝紋
又叫忍冬紋(金銀花紋),傳入日本后被稱為“唐草紋”,常作為團紋的邊緣空隙填充的裝飾性紋樣。也配合朵花紋作為連續(xù)性構圖的花枝紋。
(4)鳥銜花草紋
常用鳥禽類多為鸞鳳、孔雀、大雁、鸚鵡等,有的作飛翔式,有的作棲立式。鳥禽口中所銜花枝常為:瑞草、綬帶、瓔珞、同心百結、花枝等。
(5)狩獵紋
以描繪狩獵場景為內容的圖像,作自由散列式或聯(lián)珠團窠式。唐代狩獵紋飾不僅運用廣泛,而且刻畫精美。這與唐代皇族盛行狩獵為樂有關,也表現了大唐社會崇尚力量之美,喜好豪邁陽剛之氣。
(6)陵陽公樣
益州的大行臺竇師傖(封陵陽公)創(chuàng)制的錦綾新花樣,有對難、斗羊、翔風、盤龍、游麟、獅子、天馬、對禽對獸,如花樹對羊、對鹿等瑞錦宮綾,圖案構圖各異、背景不同,但布局協(xié)調、相互襯托,具有整體和諧之美,既能通過每個圖案透視其中的寓意,又能以一組圖案表達一種深刻的內涵,從極為平常的被面裝飾題材中,折射出某一時期整個社會的文化心態(tài)及生活方式的特點,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鮮明的藝術特征。
2.構圖布局
(1)單個紋樣圖案的構圖特點
唐代服飾圖案常依據構思、聯(lián)想,將幾種形象添加在一起,組合成構圖飽滿的符合紋樣。花卉圖案的造型變化,常用花中套花、葉中套花、花中套葉等添加手法;團窠、連珠、花枝、對獸紋即是運用巧妙的構思,增強圖案的聯(lián)想,將幾種形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取舍、概括、求全、象征、神似、抽象、簡潔的手法,使其更加典型化、個性化。
(2)圖案于服飾的布局特點
圖案在面料上的布局常流行四面連續(xù)的滿地布局。圖案在服裝整體上的布局,在衣身上為四方連續(xù)的滿地花紋,在衣邊、配飾上,則常用二方連續(xù)的橫條式布局。
(3)色彩特點
唐代經濟繁華、風氣開發(fā),服飾尚胡風、色彩鮮艷斑斕。唐代尚華美,服喜用顏色,所以唐代服飾整體上色彩基調明艷富麗。較為傳統(tǒng)的五正色有青、白、黑、紅、黃。而間色、混色則有萬千變化,均可在常服使用。
唐代女性的服裝款式上下階層差距不大,主要差距在于面料和顏色,貴重的綾紗錦緞,大紅大紫的顏色,只有高官命婦才能穿著,平民男女只能穿粗布、麻布,顏色只能用淺黃、青、黑等等。
二、圖案在服裝中的設計表達
1.時代特點
盛唐時期的女子服飾空前的華麗奪目,款式新奇繁多,材質上乘,代表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所能達到的巔峰,是中國古代服飾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成為盛唐時期政治氣氛寬松、社會經濟繁榮發(fā)達、民族關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真實寫照。
2.文化內涵
唐代服飾圖案在圖案題材、造型應用上,反映強烈的寄情言志的心態(tài)特征。注重圖形的寓意和象征及感性地對形象整體把握,是東方審美方式講究悟性的美學思想特征。圖案承載的內容有:生命繁衍、觀物取象的恒久主題和迎祥納福、辟邪除穢的美好理念。
圖案與服裝的關系表現在,圖案可以豐富服裝整體效果,可以更為直接地表達設計者的設計想法,圖案在服裝中的呈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三、圖案在工藝中的設計表達1.服飾圖案在唐代的工藝表達方式唐代的工藝主要有織錦、染纈、刺繡等。唐代女性
裙子的材質種類有綢裙、紗裙、羅裙、銀泥裙、金縷裙、金泥簇蝶裙、花籠裙、百鳥毛裙等,展現了唐代服裝工藝的技藝水平之高超。
(1)織錦工藝
唐代的織錦技藝因其工藝發(fā)展,改進了小花樓提花織機,從經錦織造轉變成緯錦織造,所以縱向紋樣單位長度可以更長了,團紋圖案面積更大了,以滿足當時流行的從西域傳過來的團花紋樣。所以,流傳下來的大部分唐代織錦殘片,其服飾圖案多為團紋作為單個紋樣,重復四方連續(xù)性布局于織錦面料上。
(2)染纈工藝
中國古老的服裝染色技藝“三纈”有絞纈、蠟纈、夾纈?!袄i”字出現很遲,約在唐代才有“三纈”之名,用作古代防染印花織物的統(tǒng)稱。唐代《一切經音義》“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日纈”,很清楚地解釋了“纈”的本意是絞纈,實際上就是今日所稱的扎染。染纈由于技術條件限制,圖案紋樣和錦緞多不相同,即使同一種圖案,和色效果也不一樣。
(3)刺繡工藝
唐代貴族服飾尚奢華,刺繡工藝與此同時也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金泥、銀泥、百鳥毛等刺繡技藝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唐代絲織物加工,已使用過種種不同的復雜技術,大致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包括色彩復雜的文錦和兩色花或本色花的綺、縠、綾、羅以及花紋突起的“剪絨”、薄如煙霧的“輕容”、“鮫綃”紗。這些絲織物除剪絨外,其余加工方法,都是在織物提花過程中一氣呵成。第二類包括各種不同的“刺繡”和“貼絹”“堆綾”“泥金銀繪畫”“染纈”等等。加工方法都是在絲織物成品上或衣裙材料成品上,另外通過復雜手續(xù)完成的。
總結
唐代服飾獨具特色,極為美麗,無論是款式、面料還是團花的設計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唐朝時期的服飾圖案開始轉向動物紋和花草植物紋,創(chuàng)造了寶相花、卷草、團花等裝飾圖案,也常配以禽鳥、蜂蝶、昆蟲之類,以豐富畫面內容,使之生動活潑,藝術風格豐滿富麗。
承載唐代盛行服飾圖案表現力的工藝技藝,也與此同時得到飛速發(fā)展,織錦工藝的進步使得圖案在服飾面料上的受限大大減小,從而更自由地發(fā)揮服飾圖案的創(chuàng)新能力。三纈染布技藝也創(chuàng)造出新高度,創(chuàng)新了彩色夾纈技術。唐代貴族服飾尚奢華,刺繡工藝與此同時也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金泥、銀泥、百鳥毛等刺繡技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唐代盛行的服飾圖案不斷創(chuàng)新,與同時期不斷進步的紡織工藝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彼此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共同譜寫了唐代服飾文化的華麗篇章。
參考文獻:
[1]黃能馥,陳娟娟.中華服飾藝術源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雷圭元.中國圖案美[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3]納春英.唐代服飾時尚[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