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編輯部:
我是一家公司的戶外安裝工人,在執(zhí)行安裝任務(wù)時,不慎從4米高處摔下,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認定為工傷。出院后,公司考慮我被確定為六級傷殘,無法繼續(xù)從事原有工作,就將我調(diào)崗至文員崗位。因我文化程度低,僅上崗兩周,就因工作常出現(xiàn)紕漏而不得不暫停工作。目前,我已在家休息了5個月。近日,我主動提出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公司支付在家休息5個月間的傷殘津貼。公司雖然同意解除勞動合同,但拒絕支付傷殘津貼。公司理由是可以獲得傷殘津貼的前提,是公司沒有為我安排工作,在其已經(jīng)為我安排工作的情況下,我自然無權(quán)獲取。
請問,公司的說法對嗎?
小黃
讀者小黃:
公司的說法是錯誤的,其必須向你支付在家休息5個月間的傷殘津貼。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guān)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fā)給傷殘津貼,標準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并由用人單位按照規(guī)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shù)刈畹凸べY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雖然上述規(guī)定已將“難以安排工作”作為用人單位按月發(fā)給傷殘津貼的條件,但這并不等于只要用人單位安排了工作,便可以規(guī)避責任。因為,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其安排的工作必須是適合工傷職工的勞動,包括符合其身體傷殘的具體情況、履職能力、文化程度、技術(shù)水平、心理狀態(tài)等等,盡可能給予工傷職工更好的安置和精神撫慰。
從這一角度看,“難以安排工作”的確定取決于用人單位與職工雙方主、客觀的實際條件,而不是由用人單位說了算。只有在用人單位確實提供了可供實際勞動的職位,勞動者惡意拒絕或過于苛刻、提出過分條件時,才能作為除外因素。反之,盡管用人單位已為勞動者安排工作,但勞動者由于自身實際而無法接受或適應,也應按“難以安排工作”論處。
與之對應,盡管公司在你出院后曾經(jīng)為你安排過文員崗位,但由于其明知你的文化程度有限且不能適應,你這種情形仍然屬于“難以安排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應當根據(jù)你的月工資標準,依法按月向你支付60%的傷殘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