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玲是一位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十幾年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著3個聾啞并且有智力障礙的小叔子,用長嫂如母的關(guān)愛詮釋著人間大愛,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了感人的親情故事。
在包頭市石拐區(qū)腦包溝村,提起張二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從小就懂事,燒水做飯、放羊種地,家里家外一把手。1980年1月,張二玲和王元海結(jié)了婚,婚后育有3個孩子。公婆家的活計重,但張二玲從來沒有抱怨過,自從嫁過來,就常常都是忙完自家娃還要去幫助公婆照顧3個殘疾小叔子。雖然生活困難,但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然而,幸福的日子是短暫的。張二玲的公公1983年9月去世后,沉重的生活負擔(dān)就落在丈夫和婆婆肩上,善良的張二玲沒和婆婆分家,而是與丈夫一起幫著婆婆支撐這個特殊的大家庭。在一家人的齊心協(xié)力下,生活勉強維持,但婆婆2006年11月去世后,家庭的重擔(dān)全部壓了下來,日子過得捉襟見肘。3個殘疾弟弟不適應(yīng)沒有母親照顧的生活,隔三差五和她這個嫂子鬧別扭,不吃飯、不睡覺,還將盛好的飯菜扣到地上,張二玲只得再去盛,還得清理地上的餐食。她每天起早貪黑,白天去地里干活,準備一日三餐,晚上也不得閑,還要收拾洗涮。除了負擔(dān)小叔子們的開銷外還得供孩子讀書,生活舉步維艱,但張二玲堅持了下來。每當(dāng)別人談起她對幾個弟弟的盡心盡力,張二玲都會淡淡一笑說:“他們已經(jīng)夠可憐的了,我不能讓他們失去親人后流落街頭,那樣我的良心一輩子都不得安生?!?/p>
2014年9月,丈夫突發(fā)心梗住院,張二玲立馬沒了主心骨,本來逐漸好轉(zhuǎn)的日子一下又陷入困境。幸好孩子們都大了,能幫著分擔(dān)不少家務(wù),讓她得以抽出空來四處湊錢給丈夫看病。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積極救治下,丈夫痊愈出院。張二玲懸著的一顆心終于落下來。
張二玲一家都是農(nóng)民,一直靠種地和養(yǎng)羊為生,為了讓3個弟弟衣食無憂,農(nóng)忙過后張二玲還要和丈夫出去打零工。自丈夫得病以來,重活累活都擔(dān)在她一個人身上,收入大不如前,但不管生活多么拮據(jù),都是夫妻倆吃什么弟弟們就吃什么。每到過年,夫妻倆不買新衣服也得給3個弟弟買新的。腦包溝村落實老舊危房改造政策后,老兩口將多年積蓄拿出來,加上政府的補貼,蓋起了嶄新的磚瓦房,讓3個弟弟在有生之年住上了有暖氣的新房子。
張二玲照顧殘疾弟弟的舉動深受群眾的好評,也感染了周邊村民。她是孝媳、是賢妻、是良母,更是一個好大嫂,她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