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湖北儺儀式用樂考述

    2019-06-27 01:46:08
    藝術探索 2019年3期
    關鍵詞:儺戲湖北儀式

    李 莉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儺文化是起源最為古老、歷史沉淀最為深厚,且在宮廷和各地民間都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宗教信仰文化。湖北儺文化屬于民間儺文化之巴楚巫文化圈體系。楚地自古巫風熾烈,直至明清越演越烈,從祭祀廟宇(或祭壇)、儀式、戲劇到節(jié)日的發(fā)展一應俱全。至今,鄂西南也是屬于儺文化保存較為豐富的代表地區(qū)。然而考證古代鄉(xiāng)土社會儺儀用樂的歷史卻十分困難。方志是與國史互為表里的地方官修史書,對此類儀式記錄或置之不理,或沿襲孔子敬鄉(xiāng)儺之傳統(tǒng),恭敬記錄,參差不齊。如康熙《武昌府志》凡例所言:“楚俗崇尚巫風,自國朝以來殆少變矣。然,淫祠不毀,非所以為訓也,故志壇遺。而幾載在祀典者,則書之。其余概置不錄?!盵1]頁三但是,仔細鉤沉仍可管窺其中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本文通過整理湖北地方志書約197部,并參照其他古籍,對清代湖北儺儀式用樂進行考釋。

    一、清代志書所記湖北儺儀式概況

    從文獻的角度看,地方志文獻是記錄清代湖北儺文化的核心史料,但筆者所見史料多為儀式活動的只言片語,如志書皆有“信鬼好巫”“病者不藥而聽于巫”等之說,偶有儀式細節(jié)描繪,這些史料就顯得尤為珍貴。(參見表1)

    清代湖北地方志書,雖然一部分對于儺和巫文化的態(tài)度是“概置不錄”,但還是基本體現(xiàn)出了湖北地區(qū)的代表儺文化中心和代表儺儀式。從空間看,清代湖北計有十府、一直隸州,總計68州縣?;久恳徊恐緯加小扒G楚好巫”,或本地區(qū)有巫風之說。而明確涉及具體巫儀等文化現(xiàn)象的,包括上述十府、一直隸州,約計28州縣。主要包括:流行于明代的蘄州等地區(qū)的鄉(xiāng)儺,盛時有七十二家,在崇禎年后逐漸衰落,而民俗舞獅如故,至清代在蘄州、廣濟、蘄水縣有文獻記錄,但是顯然風俗已轉變,而作為摭聞等錄入;盛行于江漢平原的城市和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急腳子,其民俗特點為非專業(yè)巫師執(zhí)行的民間民俗活動,由民眾組織,結合民間迎神賽會活動,形成一種類似于春節(jié)期間的龍燈比戶致祭,以祝福討賞的一種“丐儺”形式,并且在沔陽地區(qū)形成了急腳子會;盛行于鄂西南山區(qū)的儺文化,保留著儺古風特色的核心,有傳承巫師——端公,形成了豐富的儺神體系、復雜的儺儀式行為,并受到同期戲曲發(fā)展的影響,儺戲也更為豐富和具有藝術性。此外,在官方的祈禳活動中,除了僧、道的參與,也會加入巫師的施法活動,然巫師地位顯然是不如僧、道的,有時官方甚至采用拷巫的儀式行為來進行祈禳活動。從時間來看,一年四季皆有儺儀,如廣濟縣所記,元旦鄉(xiāng)人始儺,直至一月甚至三、四月罷。此外,治病還愿之儺儀更是沒有時間的限制。由此可見,湖北各地全年皆有儺風俗,儺是民間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故,清代湖北民俗還是延續(xù)了上古“九歌”之巫風習俗,儺俗深入到民生的方方面面,且儺風熾烈。在官,儺儀式被應用于禳災、祈禱等儀式活動中;在民,農桑生活諸事,疾病、禳災、驅邪之生命大事,以及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家禮祭祀儀式皆有巫儀存在和儺戲表演。

    表1 清代湖北地方志書記錄的儺儀

    二、明末清初《白茅堂集》蘄州儺儀式用樂

    晚明蘄州世家顧景星《白茅堂集·儺》一文[2]508-509,描述了明代崇禎年逐漸消失的一則地方鄉(xiāng)儺現(xiàn)象。蘄水地區(qū)明崇禎年以前,儺俗盛況空前絕后,有儺七十二家,如清潭保、中潭保,張王、萬春等。儺神以三神或五六七八至十余神為一架,神架雕刻鏤金或船(艧)型。蘄水具有地方特色的儺神有:身穿黃袍戴冠者為唐明皇;左右有三名護衛(wèi),面涂金粉,身著金銀盔甲,為三太尉;高鬢戴步搖者為社婆金花小娘,以及有胡須的老翁社公;左邊騎馬者如俠士的年輕人為馬二郎。迎神的隊伍有著如王公一般的儀仗,前導大纛,旗幟、傘蓋、鼓吹一應俱全。儀仗有數(shù)十列,持旗幟、傘蓋等,也進行歌舞表演。迎神之家向神祇問“蠶桑疾病”諸事,神以歌回答,一唱眾和(當為儀仗隊和),聲音嗚咽婉轉,歌詞非詩、非詞,長短成句。主人向神進獻,向神獻酬,而三神?。ò缪萏镜膬魅伺c神相互酬酢。此時,百戲中舞獅躍出,由二蠻奴引領,奴唱問獅:“何來?”獅子嗚咽唱答:“涼州來?!彼煜蛭魍监l(xiāng)的歌舞。歌舞畢,送神,鼓吹齊作,哀婉的曲調常常讓聽者感動。這個迎儺神的儀式在崇禎后不復存在,但是舞獅仍舊保留下來了。

    從顧氏描述的蘄州儺禮,可得出以下的推論。崇禎時期的蘄州儺模式基本上與清代康乾時期興起的迎神賽會活動有著諸多的相似性,但也有許多不同。相同處如都是采用神架舁神賽會的形式,迎神的儀仗猶如王制。音樂采用鼓吹,也有歌唱。獨特之處在于,蘄州儺歌唱嗚咽婉轉,舞獅者由二蠻奴引領,且唱思鄉(xiāng)之歌舞。這一舞獅的模式應是保留了更為古老的傳統(tǒng),顧氏認為其與唐宋時期流傳的西涼樂有關,也是有著一定道理的。蘄州儺用樂上有鼓吹、舞獅、爬桿等歌舞百戲的表演,歌唱的應答也十分感人。從文獻的描述中,儺神的扮演沒有戴面具,這說明體現(xiàn)有戲曲化妝的特點,整體表演也更接近一出戲劇,儺戲的雛形已然具備。顧氏《鄉(xiāng)儺》一詩開篇言道:“春社作已畢,土風尚儺驅”,可見這一儺活動在蘄水主要應用于春社結束后,仲春之際。這一習俗也被清代的志書錄入,如光緒《蘄水縣志》卷末《摭聞》錄有《白茅堂集·儺》一文,同治《廣濟縣志·風俗》中錄有《白茅堂集·儺》所記風俗,清代蘄州多部志書皆記《白茅堂集》儺俗,但主要錄于咸豐《蘄州志》卷末《外志》和光緒《蘄州志》卷末《雜志》,而未錄入《風俗》之中。除了同濟《廣濟縣志》錄于《風俗志》,其他皆錄卷末,但是,查閱康熙《廣濟縣志》和乾隆《廣濟縣志》皆未錄,顯然同治《廣濟縣志》是抄錄而無實際風俗。因此,這一風俗在清代康乾時期已經(jīng)完全無存。

    三、清代江漢平原急腳子儺儀式用樂

    乾隆、光緒《黃岡縣志》,光緒《武昌縣志》《沔陽州縣志》《麻城縣志》都記有“急腳子”儺俗。其俗皆為“人朱衣花冠雉尾執(zhí)旗鳴鑼,比戶致祝,大抵祛沴祈福之語”[3]卷一,頁五十四。從“人”字可見這是一種鄉(xiāng)儺儀式,由鄉(xiāng)民扮演儺神驅疫。因此,光緒《武昌縣志》也稱之“荊楚歲時之遺也”。《荊楚歲時記》記楚地有“村民臘日并擊細腰鼓而宴,戴胡頭,及作金剛刀以逐疫”[4]132的風俗。但是,無論時間還是表演形式上,顯然二者還是有著極大的區(qū)別。急腳子最核心的形式在于“比戶致?!保亻T演唱“祛沴祈福之語”,是一種沿門求利的丐儺形式。這一種儺儀形式還有乾隆、光緒《黃梅縣志》,乾隆《廣濟縣志》,光緒《黃州府縣志》有記載,雖未說明為急腳子,但是模式皆為“朱衣”“執(zhí)旗”“鳴金”“比戶致祝”。因此,可見這一儺儀形式在清代湖北地區(qū)流傳還是比較廣泛的,包括鄂北、鄂中地區(qū),且以江漢平原古代沔陽州一帶為中心。

    關于急腳子這類丐儺形式,有學者認為在唐興起,“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急腳子,元明清又得到發(fā)展,清代更成為一種丐儺形式。一般朱衣、花冠、雉尾、執(zhí)旗鳴鑼,沿門表演祈賞”,并指出丐儺與戲曲也關系密切。[5]60-61目前,在明清代方志中除了湖北地區(qū),筆者僅在貴州地區(qū)看到有急腳子儺俗一說[6]卷五,頁五,但與楚俗不同,也非“朱衣”“執(zhí)旗”“鳴金”“比戶致?!边@樣的特點。急腳子當主要指其奔波行走之意,如古代皂役,這類行儺也在其他地區(qū)可見。而“朱衣”“執(zhí)旗”“鳴金”“比戶致?!钡膬畠x主要就在湖北上述地區(qū)。

    江漢平原的端午節(jié)天符會也伴有急腳子的鄉(xiāng)儺形式。在沔陽州地區(qū)還形成了急腳子會,在端午節(jié)作為城隍、天符神的廟會賽會儀仗的儺隊,與鼓吹和歌舞一起表演。城隍會后,三十六位蒙面具、形象詭異的急腳子,分批于五月游遍沔陽、洪湖等地區(qū)。這樣的模式最終是為了獲得利益回報,賽會與儺皆產(chǎn)生了經(jīng)濟利益,成為具有商業(yè)性質的民俗活動和儀式。那么,在湖北至少清代初期這一習俗已經(jīng)在江漢平原興起,并直至新中國成立初尚存,20世紀60年代逐漸消亡。急腳子用樂以鑼鼓,沿門祈福當為唱的形式。筆者在古之沔陽,今天的仙桃地區(qū)農村進行歲時節(jié)日習俗用樂調研時,家中但凡有喜事,尚可看到上門說吉利話的行祈者,或竹板,或小鼓,或二胡等,皆隨口幾句民歌唱幾句吉利話,即可按風俗得到主家饋贈(近年為一兩包香煙)。此外,春節(jié)的龍燈、竹馬、彩船,也是星星散散地沿門致祝,獲得利益。如急腳子五月遍游沔陽地區(qū)各家,收入顯然是更為可觀的,也可見這才是真正推動急腳子——“丐儺”這一儺俗發(fā)展的最直接動因。綜上,清代湖北地區(qū)的急腳子儺俗是以鑼鼓和歌唱沿戶乞討的一種丐儺形式,并逐漸和迎神賽會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急腳子會。參與迎神賽會這一點和貴州地區(qū)的急腳子也是有著共性的。

    四、清代鄂西少數(shù)民族儺儀用樂

    鄂西南是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混居的地區(qū),巫風自是比平原更甚。容美田氏土司所轄地區(qū),在明代已經(jīng)有了儺樂,明天啟年容美土司田玄就有詩作描述容美地區(qū)的大儺儀式,如詩歌《澧陽口號》三首之二:“山鬼參差迭里歌,夜深響徹嗚鳴號。家家羅邦截身魔,爭說鄰家唱大儺”[7]59。當代遺存有一幅宣恩地區(qū)明代的《橋步儺舞圖》,圖像展現(xiàn)了明代宣恩儺儀式和儺戲中的人物。其中一些人物所持法器沿自古老的時代,至今仍在田野中生存、傳承。清代湖北西南地區(qū)的百越族人的后裔土家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相比,所承襲的儺儀式文化顯然更具有古儺之風,以宜昌府和施南府尤盛,從清代志書和當代遺存來看涉及少數(shù)民族集中的二府一州。

    祭祀的時間主要在歲終,臘月到春季,也有四時還愿。其中,求醫(yī)問壽是核心內容。宜昌府乾隆《東湖縣志》記:“所禱:一,病則請巫,至家掛神像廳旁,不忌葷酒,鑼鼓喧鬧,足舞手蹈,盡夜而罷,率以為常。惟秉禮家不尚其俗?!盵8]卷五,頁十一所禱六項,一為請巫治病,其余多為朝山和延請佛道作醮。黃冠俗道顯然占據(jù)了東湖縣百戲的宗教信仰和活動的核心,因為對于漢族而言,延請道人作法還是更為普遍的宗教行為。同治《巴東縣志》所記儺俗與乾隆《東湖縣志》一致。延巫治病是醫(yī)療落后時期的弊端,這類延巫治病的儀式,也被稱為“請端公”。道光《鶴峰州志》載:“巫者,謂之端公,病者延之于家,懸神像祝禱,又有祈保平安,或一年或二三年延巫祀神。并其祖先曰‘完鑼鼓’。醮一日,曰‘解祖錢’。此為土戶習俗,僅漸稀矣?!盵9]卷十四,頁十一從文獻看,這種巫儀多在晚上舉行,甚至要進行整個晚上。歌舞鑼鼓是其特色,尤其鑼鼓,而這也正是當代湖北儺戲遺存的典型聲腔特征,稱為“打鑼腔”“打鑼板”。乾隆時期縣志記載了這一儺儀為土戶的習俗,其流傳歷史應是相當久遠而不可考。這種“打鑼腔”的唱腔恰是后來晚清時期湖北地方小戲興起的主要唱腔。戲曲“打鑼腔”的產(chǎn)生,一方面當與湖北地區(qū)有廣泛的以鑼鼓伴奏的民間歌曲有關,一方面也與各地儺儀的盛行流傳有關。因此,儺儀打鑼腔的流傳,也對后來以“打鑼腔”為演唱聲腔的地方小戲興起有一定作用。

    除了湖北土著民的傳統(tǒng)儺儀,與湖南交界地區(qū)也傳入湖南儺儀。道光《鶴峰州志》載:“又有祀羅神者,為木面具二。其像一黑一白,每歲于夜間祀之,名為‘完羅愿’。此湖南客戶習俗。”[9]卷十四,頁十一從文獻和當代傳承口述史來看,湖北的儺儀式,除了本土生成外,與四川、湖南儺儀多有淵源。如道光《鶴峰州志》載,祀羅神系湖南客戶習俗。志書書寫者考證,按遂林李實《蜀語》所云,羅神為蜀人神靈,流傳入楚已久?!妒裾Z》所言,也被四川《巴縣志》、《貴州通志》等多部志書引用。可見,祀羅神這一文化現(xiàn)象在清代巴楚交會之地多有流傳,一方面是人口的遷徙流動,一方面上述區(qū)域多是土家族、苗族雜居,有著共同的文化現(xiàn)象。按《中國戲曲志·湖北卷》調研,鶴峰千金坪有一“走馬儺壇”,開壇于清乾隆初葉,開壇祖師度職于湖南辰溪,從湘入楚,儺班傳承直至20世紀中葉。因此,在儀式和音樂上,相鄰地區(qū)的儺文化交流無障礙,體現(xiàn)了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共性特征。

    另外,祭祀的神靈有所不同,也是區(qū)別不同端公派別和區(qū)域的一個標志。土著土司田氏家族有刻木而成的“大二三神”家神。同治《續(xù)修鶴峰縣志》記:“闔族按戶計期迎奉焉。期將終,具酒醴、刲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祭時,鼓鉦嘈嘩,苗歌蠻舞,如演劇。神降必憑人而語,其人奮身踴躍,嚙碗琖如嚼甘飴,履赤鐵入油鼎,坦然無難色。至今猶然。”[10]卷十四,頁二鶴峰田氏家族的家神祭祀由闔族進行,包括迎神的祭祀活動,以及奉神日期到的祭神活動。從文獻中,這一儀式被稱為“喜神”,表演以歌舞為主,且有一定的戲劇性內容,同時也有一些體現(xiàn)神力的魔術、武術雜耍的表演。以來鳳、宣恩地區(qū)為核心的,因祀神的類別不同,有兩種不同的還愿儀式:設天王牌位祭祀,稱為“還天王愿”;設儺王男女二像祭祀,稱為“還儺愿”,巫者戴孟姜女、范七郎等紙面具,在鑼鼓伴奏下,載歌載舞,具有儺戲的表演形式。但是還愿也皆可稱為“跳神”,有“破石、打胎、撈油鍋、上刀竿、降童子等術”[11]卷二十八,頁十一。因此,還儺愿的儀式中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的“儺戲”的形式。施南府以恩施、來鳳地區(qū)多演“孟姜女”故事的儺戲為主,也是后世儺戲的主要內涵。當代湖北儺戲文化遺存就是以恩施、來鳳、鶴峰、巴東、宣恩、建始、利川和五峰等地區(qū)為主,又稱之為“姜女戲”。

    五、清代官方對于儺儀的兩種態(tài)度

    清代志書文獻顯示,官方對于巫儺之風有著矛盾的態(tài)度。一方面是化風俗,以儒教教化,反對巫儺之風,甚至迎神賽會之風氣。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容美土司改土歸流后,官方即發(fā)布《禁端公邪術》文:“凡巫師假降邪神,佯修善事,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為眾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里長知而不告者,各笞肆拾?!盵12]卷下,頁五十二然而至道光、同治時期,志書所記巫風仍持續(xù)。道光時鶴峰州生員李定南作詩感嘆:“子夜聞聲喚奈何,桃花扇惹客愁多。只今菊部長消歇,留得端公下里歌。”[9]卷十三,頁六十七或因此官修地方志書多把儺儀列入末節(jié)雜述之中。

    另一方面,官方仍遵循地方舊俗,借助巫師來進行祈禳的儀式。如同治《來鳳縣志·祈禳》記:“凡遇水旱,禁屠宰、集僧道設壇祈請,文武官朝夕詣壇上香,應乃止。大旱或招巫禱于洞神。巫戴楊枝于首,執(zhí)鳧、吹角、跳躍,而往眾鳴鉦、擊鼓隨之,名曰‘打洞’?;蚨\于邑之佛潭……每歲春夏之交,城內外醵金齋醮,地方官亦詣壇上香,為民祈福,即古者國人大儺之意?!盵11]卷二十八,頁十首先,從祈禳的儀式來看,地方官要組織和參見佛教、道教,以及巫教的各種祈禳儀式,于大旱時,即招巫來進行地方性的祈禳行為,如來鳳的“打洞”儀式。這一儀式應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如萬歷《慈利縣志》載:“夏秋不雨,則憑巫打洞請水?!盵13]卷六,頁三“打洞”儀式為儺歌舞儀式,巫吹角歌舞,也有眾人的鉦鼓伴奏。

    在中國漫長的王朝歷史中,儺本就有宮儺、官儺、軍儺與民間儺之不同層面。宮儺為王宮祈禳,而在地方產(chǎn)生重大災情的時候,地方官的責任之一就是親自督導祈禳的儀式。民間儺儀式在中國封建時期乃至民國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民眾信仰基礎,而官方從宮廷到地方,也是以應用儺來實現(xiàn)相關的祈禳活動的,地方政府也利用這些宗教活動來轄制百姓,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位于來鳳的地方官也順應地方風俗,以“打洞”這一祈水形式來進行求雨的儀式。甚至,由于宗教信仰帶來了客觀的商業(yè)利益,政府也會向儺壇、儺商征收稅銀。如同治《荊門直隸州志》記:“一門儺商,稅銀一十伍兩一錢三分五厘,內除荒銀五兩五錢九分八厘六毫,實征銀九兩五錢三分六厘八毫。”[14]卷三之二,頁六在官、在商,以及從事巫師的端公而言,儺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濟利益的連環(huán),信眾則是最終買單和進行精神消費的受者。

    六、當代鶴峰儺儀用樂的文化遺存

    清代儺文化廣泛地存在于城鎮(zhèn)、鄉(xiāng)村,尤其是鄂西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儀式模式展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多教合一的特點。在當代,這些儀式大多已經(jīng)消亡,或存在著傳承的危機。從功能上講,儺儀確實失去了,也應該失去了它原有的禳災、治病等功能,但是作為傳統(tǒng)文化,其也具有著從藝術文化的層面?zhèn)鞒泻桶l(fā)展的必要性。目前,鶴峰是還儺愿的主要流行地區(qū),新中國成立前有儺壇25個,現(xiàn)僅存清湖儺壇。各地還儺愿基本模式相近,完整的一套包括“二十四堂法事”,要演出幾夜。也有減縮為一晚的,稱之為“正八出”的簡約儀式,如文獻所云“盡夜而罷”。本文所引實例就是一夜的“正八出”儀式,為清湖儺壇“還壽愿”。儀式場設內壇、外壇。內壇設于民間人家行使各種祭禮和禮儀的堂屋中央;外壇設于堂屋大門外。從堂屋正壇來看,與文獻記載的明清儺壇一脈相承:“巫者,謂之端公。病者延之,于家懸神像祝禱”;“大、二、三、神……刻木為三,其形怪惡”。除法器外,樂器(也為法器)內壇有大鑼、小鑼、鈸和鼓各一,鼓西鑼東。外壇,有鼓一架,掌壇有牛角號一支。表2將儀式過程和用樂情況進行簡單梳理,以當代湖北鶴峰還儺愿儺儀式用樂實例,來逆向考察清代湖北儺儀式的用樂情況。

    表2 鶴峰還儺愿儀式和用樂①本文選用還儺愿儀式用樂參考羅慧敏《鶴峰土家族“還儺愿”儀式的音樂人類學研究》(湖北民族學院,2015年)及參考戲曲集成和戲曲志等文獻。

    整體看,儀式從入夜開始,盡夜結束,一如清代文獻所記。儀式過程主要包括設壇迎神、安神、娛神、還愿送神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以演劇的形式,將整個儀式過程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迎神,請四值功曹作為信使向神靈傳達,然后清掃神壇恭候神靈;神靈到達后則需向神靈獻香茶,并安頓各路神靈。神靈安頓好后,儺戲娛神、娛人,以神話故事描述神靈降妖伏魔的神力事跡,并為主人驅邪納吉;最后,通過巫師的法術祭祀神靈,也再次為信民向神靈卜卦吉兇,解除與神靈許下的還愿之契約后,將神靈送回。這一儀式模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祭禮的基本范式。從先后角度來看,民間的儀式還是受到了官禮儀式的影響。

    儀式整體貫穿著音樂,可謂一出人神之大劇。演唱,包括儀式活動中的專門歌調,這一類歌曲具有儀式音樂的特征,儺戲角色演唱則根據(jù)所扮角色,具有戲曲音樂的角色唱腔特色,此外還應用了地方民歌和地方戲曲的唱腔,音樂來源多元,也呈現(xiàn)出調式色彩豐富的特質。因唱腔樂句和鑼鼓緊密結合,儺戲的唱腔又被稱為“打鑼板”。鑼鼓與俗樂鑼鼓差異不大,所用鑼鼓曲譜和鑼鼓點也基本近同,如開場的《鬧臺》、過場的鑼鼓等,與應用于民俗紅白祭禮等諸禮儀的鑼鼓幾無差異。近古時期,儺儀式音樂逐漸與俗樂結合是普遍的發(fā)展特點。儺儀的原始形態(tài)是以面具為核心特點的,隨著時代變遷,明清儺儀與地方民間歌舞和戲曲融合,一部分儺戲以戲曲的不同角色行當進行裝扮,表演唱腔也吸取戲曲風格特點。儀式中部段落,如上例中的《開山》《出地主》等,仍保持了面具表演形式,更多正戲則更傾向于俗樂戲曲的裝扮和表演。

    七、結語

    綜上,從文獻來看,清代儺儀集成了古代儺文化的傳統(tǒng),以樂舞為核心,時而手持鉦、鈴、角等樂器(也為法器)載歌載舞,時而神附體以戲劇性加上帶有魔術性及武術特點的特技性表演,彰顯神力。明清時期也會有民眾喜愛的歷史角色扮演加以戲劇和百戲的表演,并在清代形成以儀式為核心的儺戲。湖北荊楚巫文化是中國巫文化的代表,但是,鑒于官方的矛盾態(tài)度,地方志書對儺雖多有記載,但筆墨不豐,星星點點的痕跡也可見許多文化現(xiàn)象的當代遺存。其中,鶴峰現(xiàn)存還儺愿等儺儀式音樂文化是其中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保存了清代的一些儀式特征。因此,對于歷史中的儺儀音樂文化研究,除了文獻的考證還是不能認知音樂的特征,透過現(xiàn)存的文化遺存現(xiàn)象,也可以逆向思考清代的儺儀式音樂的發(fā)展歷史。儺儀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自覺地與地方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樂種,以及戲曲音樂相互促進。于是,當迎神賽會興起,儺儀融入賽會的儀式中,戲曲繁榮的時代,儺儀式孕育而生出了儀式儺戲和“孟姜女”等儺戲,從而迎合消費民眾的欣賞趣味。所以,清代湖北儺儀音樂文化也是民眾宗教信仰和民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猜你喜歡
    儺戲湖北儀式
    The rise of China-Chic
    非遺瑰寶·儺戲 王雪寧 絕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軟陶儺戲面具
    少兒美術(2020年3期)2020-12-06 07:32:42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馳援湖北
    海峽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28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湖北武漢卷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0
    湖北現(xiàn)“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澳門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 08:49:15
    池州儺戲面具在動漫角色創(chuàng)意中的應用
    中國儺戲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問題研究——以貴州儺戲表演文化為例
    安丘市| 甘孜县| 武穴市| 大足县| 融水| 剑河县| 石家庄市| 台北市| 卢龙县| 泗洪县| 长泰县| 奉节县| 定陶县| 斗六市| 焉耆| 伊金霍洛旗| 夏邑县| 焦作市| 南靖县| 公主岭市| 榆树市| 牙克石市| 曲阳县| 澎湖县| 深圳市| 磐安县| 柳林县| 屏东市| 鹤岗市| 中卫市| 石阡县| 长寿区| 修水县| 凤山市| 潞城市| 平南县| 顺平县| 阜城县| 阿拉善左旗| 成都市| 开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