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蓉 郭信峰
陽春四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也是又一次全球矚目的世界盛會。自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經(jīng)過五年多的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一帶一路”倡議正在逐漸走向落地生根、持久發(fā)展的階段。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繪就了一幅‘大寫意”,接下來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耙粠б宦贰苯ㄔO宏偉藍圖的全面鋪開、精耕細作、高質量發(fā)展要求我們的對外傳播也要在深度、廣度、信度和效度上實現(xiàn)轉型升級。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水平與國家戰(zhàn)略的需求及國際社會的關切之間還有一定的“落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具體來說,就是要打造準確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新概念標識,針對新概念標識搭建既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又易被國際社會接受的解釋框架及意義體系,同時在話語的對外表達,尤其是講述中國故事的理念和方法上加強創(chuàng)新。有學者提出,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受到的強烈關注,就是這個概念取得成功的體現(xiàn),但這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當前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仍存在諸多疑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更是針對倡議不斷拋出“新殖民主義”“債務陷阱論”“破壞環(huán)境論”等論調(diào)。面對外界的種種疑慮甚至是惡意攻擊,如何改進“一帶一路”對外傳播戰(zhàn)略,構建融通中外的“一帶一路”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使國際社會能夠更加準確、有效地接受并理解相關信息,成為擺在我國外宣媒體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
一、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抹黑的話語框架是什么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中國媒體要想建構中國的“一帶一路”對外話語體系,就必須要弄明白其他國家媒體報道“一帶一路”倡議的敘事框架是什么?!耙粠б宦贰背h提出后,發(fā)展中國家的媒體和以英美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媒體,都進行了大量的報道。以“一帶一路”建設具像化的“五通”來說,這五年多取得的成績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因此圍繞著“一帶一路”的建設內(nèi)容批評比較多。仔細梳理西方媒體涉“一帶一路”報道的議題清單和敘事框架可以發(fā)現(xiàn),以英美為主導的西方媒體基本以西方民主、自由、市場、人權、環(huán)保五大敘事框架來報道“一帶一路”倡議。西方媒體常常通過具體的人物、故事、項目來架構敘述體系,總是通過一個具體的人物作為小切口,來探討這個項目給當?shù)孛癖?、當?shù)仄髽I(yè)、當?shù)厣鐓^(qū)帶來了什么樣的不良影響。
目前,針對“一帶一路”倡議最常見的抹黑論調(diào)是“債務陷阱論”,外媒對中國宣布對非600億貸款援助、中巴經(jīng)濟走廊合作、斯里蘭卡港口建設等報道都是圍繞這一主題。為什么西方會關注“債務陷阱”?有專家分析,這是因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由美國波及到歐洲,使得歐洲國家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當中,今天歐洲的一些國家,包括希臘、愛爾蘭等,依然深陷債務危機之中。所以西方媒體報道中國“一帶一路”相關故事時,往往會基于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敘事框架體系來構建其故事體系。
二、如何構建邏輯自洽的“一帶一路”對外傳播話語體系
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理清“一帶一路”倡議官方的闡述話語體系,或者說要明確“一帶一路”倡議的內(nèi)涵和外延。一些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官方闡釋還沒有完全形成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用一系列“是什么”與“不是什么”對倡議進行了闡釋,包括“是經(jīng)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lián)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不是對外援助計劃,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lián)動發(fā)展倡議”等等。這些闡釋為“一帶一路”這個概念搭建起了一個解釋框架和意義體系,同時這個解釋框架也具有一定延展性,或者說它的外延在不斷發(fā)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媒體建構“一帶一路”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提供了思路。筆者認為,媒體需要將這些“是什么”與“不是什么”進行認真的梳理分析,研究其中的話語邏輯關系,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進一步探索構建用于媒體傳播的“一帶一路”話語體系,而媒體的這個話語體系一定是以官方話語為母體、能對接國際話語、邏輯自洽且易于境外受眾理解的一套話語。另外,外宣媒體在對外報道“一帶一路”倡議時,常常還會用到構想、建設、框架、國際合作等詞語來對其進行描述,而究竟哪個詞起到的傳播效果更好,更能夠讓西方話語接受,更便于西方民眾理解,也是外宣媒體在構建其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時需要多加考慮的問題。
三、如何提升“一帶一路”倡議對外傳播的海外貼近性
新華社社長蔡名照曾指出,新聞有一個基本規(guī)律就是接近性,與傳播對象國越接近,與傳播對象國的新聞越接近,報道的吸引力就越大。聚焦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對外傳播上,借鑒信息傳播的比較聯(lián)系理論,可以有這樣三個角度:
第一是比較,西方的媒體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總是有誤讀,甚至難以理解中國為什么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有什么樣的圖謀。其實,為了將這個故事講得更有接近性、相關性,我們可以找一個“中介”?!耙粠б宦贰背h要講給外國受眾、智庫和政府聽,這個中介就是其他國家提出的類似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計劃。例如,2014年9月蒙古就提出了“草原之路”計劃,旨在通過貿(mào)易和運輸振興蒙古國經(jīng)濟。2017年,蒙古國將“草原之路”計劃升級為“發(fā)展之路”,其內(nèi)涵及外延與“一帶一路”倡議有重合交叉之處,也包含了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對提出類似構想與計劃的國家的民眾進行傳播時,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對象國提出的類似計劃勾連起來,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也更利于對象國受眾理解什么是“一帶一路”倡議。
第二是聯(lián)系,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對象區(qū)域、對象國內(nèi)容相近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計劃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各國開始重視發(fā)展,重視發(fā)展就有相應的發(fā)展計劃、發(fā)展戰(zhàn)略,比如歐盟2008年金融危機后提出了“容克計劃”,俄羅斯提出了歐亞經(jīng)濟聯(lián)盟,哈薩克斯坦提出了“光明之路”計劃,非洲提出了“非洲發(fā)展新伙伴計劃”,東盟通過了《東盟互聯(lián)互通總體規(guī)劃》,非盟提出了非洲“2063年愿景”,肯尼亞制訂了“2030年發(fā)展愿景”等。這樣的一些計劃有助于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落地,而且目前我們與其中一些規(guī)劃的政策對接工作已經(jīng)順利開展。在對外傳播中與這些區(qū)域和國家類似的計劃或構想相聯(lián)系會讓受眾感知到:其實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發(fā)展計劃、一個發(fā)展倡議,與受眾所在區(qū)域和國家的類似計劃和構想沒有本質的不同,只不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從區(qū)域角度考慮發(fā)展,還從全球層面考慮發(fā)展,不僅對沿線國家開放,也對相關感興趣的國家開放,是開放包容共享的發(fā)展計劃、發(fā)展倡議。
第三是聚焦共贏,其中“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就是一個好的角度。第三方市場合作就是將中國的中端制造能力同發(fā)達國家的高端技術、先進理念結合起來,為第三國提供高水平、高性價比、更具競爭力的產(chǎn)品和服務,實現(xiàn)“三方共贏”。2015年中法兩國總理舉行會談時,雙方共同發(fā)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lián)合聲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聯(lián)合聲明,這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上首創(chuàng)性的提法。第三方市場合作可以說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新路徑和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對于推動我國產(chǎn)業(yè)邁向中高端水平、促進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助力發(fā)達國家開辟互利共贏空間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第三方市場合作正在穩(wěn)步推進,未來隨著合作的深入,其中會有很多精彩鮮活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對“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最好詮釋,我們應該著力對外講好這些故事,這有助于贏得利益攸關的西方受眾和媒體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理解和支持,從一定程度上緩解西方媒體的抹黑攻擊,即所謂“變被動為主動,化敵為友”。
四、如何挖掘“一帶一路”好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用“是什么”“不是什么”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內(nèi)涵和外延進行了闡釋,而每一個“是什么”“不是什么”背后必定蘊含著相應的事件、人物、項目和故事,媒體的任務就是找到這些故事并講給海外受眾聽,讓他們理解:為什么“一帶一路”是“這個”而不是“那個”。傳播實踐證明,宏大的主題或概念,必須通過具體的人物、故事和項目,通過具象化、具體化、可視化的報道手段,才能讓海外的受眾真正聽得懂、聽得進、聽得信。例如近年來,新華社利用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網(wǎng)絡,將“一帶一路”這樣的國家倡議、綜合規(guī)劃化解為一個個真實生動的當?shù)匕咐?,用事實和有溫度的故事講述“一帶一路”給沿線國家?guī)淼陌l(fā)展變化,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這些報道最后被匯編入《“一帶一路”100個全球故事》一書中,出版了包括中、英、俄、西等七種語言版本。
還有專家建議,媒體可以考慮與資源豐富的高校機構合作,建立“一帶一路”故事庫,按照國家區(qū)域收集儲備人物、項目、故事。比如來華留學生與“一帶一路”的故事,這個群體如今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發(fā)展的新動能。另外,還可以通過中國在海外政界的老朋友和一些漢學家的視角,展現(xiàn)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和文化精髓,要尋找“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真正熱愛中國文化的政商各界精英,尋找各方利益交匯的最大公約數(shù)。
五、如何使用“他者視角”講述“一帶一路”故事
對外講述“一帶一路”故事時要善用“他者視角”,包括對象國普通民眾、企業(yè)、政府及學者的視角,這是大多數(shù)傳播學者和從業(yè)人員的共識,因為這樣做常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尼日利亞是西非的紡織業(yè)大國,但是中國大量物美價廉的紡織產(chǎn)品進入尼日利亞后,受到了尼日利亞紡織企業(yè)的抵制。為什么尼日利亞的紡織業(yè)會對中國的企業(yè)進入尼日利亞產(chǎn)生抵制?中國的企業(yè)有沒有想到幫助當?shù)氐募徔棙I(yè)轉型升級?從所在國當?shù)仄髽I(yè)公司的角度考慮,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能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發(fā)展機遇?從這些角度講故事,即便是對中國來說略顯“不利”的話題,也會因為切中了對象國受眾的“敏感神經(jīng)”,而讓他們愿意聽、聽得進、聽得懂,同時也壓縮了他們負面猜疑的空間。
另外,用“他者視角”講“一帶一路”故事還應該多借外籍人士之口。對于這一技巧,新華社、《中國日報》等外宣媒體,以及一些地方媒體早已運用得駕輕就熟,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例如新華社推出的微視頻《新華社外籍記者說:單車上的“一帶一路”》就是以外籍記者海倫騎單車穿越沙漠、古鎮(zhèn)、港口、鐵路、工廠、城市的旅行,串起了一個老外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和理解,對海外網(wǎng)民來說既有代入感,又有親切感,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強烈反響。又如廣東廣播電視臺這兩年做了一系列的紀錄片——《絲路:沙與海的交響》《一個美國制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等等,這些紀錄片都是以他者的視角,而不是以自我的視角來建構敘述體系的,傳播效果自然就會更好。
六、“一帶一路”對外傳播中如何實現(xiàn)精準傳播
“一帶一路”沿線至少包括四種文明、近百個國家和上百種語言,由于每個國家所處的環(huán)境、自然條件、宗教、語言、民族和政治制度不大一樣,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切、訴求與疑慮不盡相同,受眾的接受條件、接受習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的對外話語若采取“一套內(nèi)容,多方傳播”的方式,容易在具體傳播中出現(xiàn)偏差,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針對不同受眾和不同話語基礎的國家,應該考慮受眾最基本的認知邏輯,從比較人類學和比較政治學的視角了解受眾的需求,把握他們的習俗禁忌,挖掘不同的友好交往歷史,通過有差別的故事來進行精準傳播?!耙粠б宦贰鄙婕暗膰曳浅6?,區(qū)域廣闊,包括稍微發(fā)達的、中等的和發(fā)展中的,這個群體非常龐雜,不能大水漫灌,要進行點對點的滴灌。
七、“一帶一路”對外傳播中為何要保持戰(zhàn)略定力
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要有自己的戰(zhàn)略定力、戰(zhàn)略自信和戰(zhàn)略步驟。中國媒體對外傳播“一帶一路”倡議也要有自己的戰(zhàn)略定力、戰(zhàn)略自信及步驟,不要被西方媒體牽著走,不能西方媒體“風一吹”我們就“草動”。面對中國的復興和崛起,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改變東西方力量的對比,也將改變國際經(jīng)濟秩序?,F(xiàn)有國際秩序中的守成大國呈現(xiàn)給世界的價值觀,或者說西方發(fā)展模式,已經(jīng)遭遇到中國發(fā)展模式的挑戰(zhàn),他們對中國的發(fā)展形成了一種戰(zhàn)略焦慮,這種戰(zhàn)略焦慮體現(xiàn)在國外媒體、學者、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看法上,所以中國要有自己的戰(zhàn)略,按照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好好講述“一帶一路”故事。